第246章 没必要(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国子监方时是一点也不想去,谁也不喜欢天天骂他的地方,然而立志、立命两堂就设在国子监。

    为了基层官吏,这地方不得不去,而且承志部尚书开济目前就在国子监。

    今天正好是开济讲课的日子,听课的大多都是各个部门新任官员。

    “天心即民心,相信诸位都曾听说过,接下来的大明所有政策都会围绕此展开。

    今日便说说,何为天心即民心,身为大明官员,当为社稷尽心、为君王尽忠、为百姓尽力。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天心者何也?使民向善有序;民心者何也?人人圣贤也。

    然先贤有言,人禀气而生,各有不同,吾等想要导民向善,必然先要让生民衣食无忧,衣食足则知荣辱……”

    在开济讲课之际,方时悄悄坐在学堂后面,静静等待着。

    开济也注意到了方时,不过他没有理会,而是继续开讲。

    “亲民则亲近百姓,为百姓找出生存之道;新民则是让百姓焕然一新,让其明白何为仁义礼智信,而此之前也需要保证百姓吃饱穿暖,所以两者并不冲突。”

    “敢问开尚书,吾等该如何做,才能帮助到百姓?”

    “下次会说,今日只讲天心即民心的理念,若尔等真想了解,可以去看看云南的邸报。

    对于天心即民心,尔等可还有什么问题?”

    “人欲无穷,若有人得一想二,吾等也要听从百姓之愿吗?”

    开济笑了笑,目光转向后面:“方司柬,你觉得呢?”

    此言一出,所有人顺着开济目光,齐齐转身看向后面。

    坐在角落中的方时,缓缓站起身,神色凝重:

    “天心即民心,不是让你们听从百姓,而是引导百姓。

    身为官员,收起你们的怜悯之心,也收起你们的圣人之心。

    一人、万人都代表不了百姓,朝廷的职责是制定一条让百姓愿意向善的道路,以及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的道路,而不是把饭喂到他们嘴边。

    欲望不止就用律法遏制,用礼法引导,若两者都不能让其向善,那么该杀则杀。

    身为官员,要将天下万民看为一体。知县就将一县百姓看为一体,商人、地主、贫农、工匠、读书人等等都是一体,就该一视同仁。

    不能因为某人可怜就损害他人利益,也不可因为某人权力财富而伤害其他人。”

    “为何官员不能有圣人之心?”

    “你们知道何为圣人吗?”

    方时冷声开口:“你们不知道,你们所谓的圣人都是通过各种经史子集,而想象出来的。

    我可以肯定,你们心中每个圣人的样子都不一样,甚至你们心中每个君子的形象都不一样。

    一旦以你们心目中的圣人形象去做事,就会陷入自以为是、以人为非的境地,这也是前宋为何党争不休的原因。

    治学可以各有各的理念,为官却不能,朝廷从上到下要做到统一。”

    开济在一旁出声附和:“吾等所做的便是孔圣一直想做的,只是历朝历代都未有详细章程。

    而大明目前有了详细章程,只要吾等一步一步跟随章程,便能见到大同之世。

    今日,先到这里,尔等回去后记得躬身力行,不可空谈误国!”

    “下官明白!”

    等所有人走后,开济才继续开口:

    “方司柬,你来本官是有什么事?”

    “下官想知道,目前大明基层官员是否不畏艰辛、不畏困难,能否担当起变法重责。”

    “不能!”

    开济想都没想,果断回答:“目前大明官员极少出身微寒,大多未见过百姓困苦,不懂得百姓所需。”

    “那就让他们到各里各村中住一段时间,让他们感受一下民间疾苦。”

    “何意?”

    “考核、筛选!三年内,大明需要第一批变法官吏,没办法等他们慢慢成长,能者上,劣者学。”

    开济垂下头沉思,他知道方时的意思,用考核的形式,逼迫这些官吏深入民间,感受民间之苦,而后筛选出真正能为民做主的官吏。

    “地理、民生、人口、风俗精确到一里一甲,如此可行?”

    方时微微颔首:“多谢开尚书!若是可以,各地秀才也参与进去。”

    “行!我说的我都应下,你是不是也要告诉我一件事?”

    “请说!”

    “科举制是不是要改了?我可听说,云南那边的学校目前实行分级,所学的也不单单只有儒学,还有福建、河南、曹县等商人所开设的学校也是如此。”

    不怪开济这么想,云南学校所学的知识,完全就是启蒙,单单启蒙就包括了算学、地理学、农学等等在内。

    方时也没想着隐瞒,这件事只要有心人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