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 货币(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朱高炽两人悚然一惊,这是他们第一次听到方时用这种语气说话。

    朱允炆好奇问出声:“辽东这么重要,为何皇爷爷要先收回交趾?

    交趾一年三熟难道不比辽东重要?”

    “时机不对、地势不同!”

    方时轻声开口解释:“辽东地势高,对中原王朝来说,此地易守难攻。

    一句话就是,占领辽东后,我可以随时攻击你,你打我却要付出大量人力物力,还不一定能打下。

    而交趾与云南、广西两地相邻,被大山和森林所阻隔,双方都不容易攻击对方。

    当然,这不是说交趾不重要,只是没有辽东重要。

    若辽东是大明东北第一道门户、山海关是第二道、北平就是第三道。

    北面有大同、有雁门关、等西面乌斯藏等地拿下,大明便只剩下来自海上的威胁。

    这也是陛下让信国公训练水军的原因之一,海岸线太长,必须要有强大的水军防守。”

    朱高炽看了眼手中纸张,又看了眼方时,喃喃道:

    “所以,我说的裁撤海军,减少钱粮支出是狗屁不通?”

    “天时地利人和,说的不仅仅是战场,其他地方也用的到。

    不管是治理整个国家,还是治理一个小县城,了解地理是第一位,接下来才是人,最后才是时机把握。”

    “何意?”

    方时没有继续解释,缓缓站起身:“现在你们听不懂,过几年再说。

    你们回去后,结合史书一人写一篇,为何唐隋四代帝王都要灭掉高句丽,为何高句丽等到唐高宗才灭掉。”

    “是!”

    明初九大塞王没有一个是庸人,二代藩王能留名的就那么几个人。

    方时不知道这些二代到底是什么样,但他知道朱高炽和朱允炆这两个帝王,不是庸人。

    哪怕朱允炆这个被赶下帝位的皇帝,也有其过人之处,能让朱元璋立他为皇太孙,最起码演技是过关的。

    这两人方时以后有大用,为此他不惜每天抽出时间教导。

    从皇宫离开后,方时带了两本书前去户部面见茹太素,宝钞改制得开始准备了。

    对于金融方面,方时并不了解,他也不是这专业的学生,只能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给予茹太素一些帮助。

    见到茹太素的第一时间,方时便将书本递过去:

    “这是下官所写,有关经济方面一些浅见,希望能帮到茹尚书。”

    “经济?经世济国平天下?”

    方时摇摇头:“不是!此经济乃是百姓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总称。

    通俗点来说,就是一家一国的财政!有关宝钞的缺点以及改良办法,里面都有涉及,茹尚书可以看情况而用。”

    茹太素随手翻开一本,映入眼帘的便是信用货币,片刻之后,茹太素带着疑惑之色开口询问:

    “宝钞现在也算是信用货币?”

    “是!最初是以物易物,后来随着社会发展,交易种类和数量扩大,以物易物不适合,这才出现贝壳、金银铜等货币。

    金银铜与宝钞一样,其本身没有任何价值,是人赋予其价值。

    当人认为,金银铜和宝钞无法换到他们所需物品时,他们也就变成废物。

    一个铜板买一个包子,若铜钱流通太多,便会导致两个铜板才能买一个包子。

    当铜钱换取不了任何物品时,所有百姓手中铜钱就变成废物,换取不了任何东西,此时百姓除了造反,没有其他办法活下去。

    信用货币与金银铜一样,一旦信用崩溃,百姓不相信宝钞能换取物品,这东西也就成为废物。”

    茹太素一脸凝重:“按你所说,宝钞目前有成为废物的趋势,该如何解决?

    市舶司一旦开启,宝钞万万不能废除,金银铜太重,没有商人想带着几十、上百箱的银两去沿海。”

    “宝钞可以兑换金银铜即可,利用海贸,用宝钞换取海外诸国大量金银。

    为了防止他人恶意挤兑,还要建立律法防范,具体情况书本里面都有。

    还是那句话,视情况而用,不可照抄,书上所言都属于空谈,没有在大明校验过。”

    茹太素郑重点头,随后将书本放到抽屉中:

    “我会细细品读!云南税银越来越多,大部分都是商税,其中茶盐税银最多,其他布政司能否这么做?”

    “不行!在还没为四川等地盐商、盐工找到新的生存之路时,细盐是不能在大明推广开。

    云南的茶盐税,都是来自暹罗和乌斯藏等地,并没有在大明推广。”

    “税银越来越多,本官都不知道这些钱该用在哪里,放在库房中总觉得浪费。”

    方时哭笑不得:“茹太素,以后你看到的税银只会越来越多,每年户部支出都有可能超过一年税收。”

    “怎么可能?”

    茹太素摆了摆手,一点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