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绝对精神与纯粹理性(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的,懒惰的行为。”

    “你继续。”雪之下做了一个请的手势,默默的扒了一口饭。她知道江离今天不说个痛快是不会结束了。

    “oK。虽然康德是个反驳休谟的怀疑论,然而他却认为物自体是无法认知的,根据诠释一来解释,物自体是事物本身的性质也就是本质。区别于外部性质,即苹果的颜色,口味,大小。物自体是本质,因为你无法判断红色的酸甜水果就是苹果。”

    “那如果物自体就是本质的话,它就无法解释从实在论角度解释外在性质的来源。对了你想知道什么是实在论吗?“

    “知道一点。”雪之下犹豫的说道。

    “oK,那我跳过了。第一假设外部刺激来源于物体的外在性质。在康德的框架内,外在性质是现象的一部分,而非物自体的直接表达。康德认为,外在性质是主体对感觉材料进行感知并赋予意义的结果。因此,外在性质并不直接存在于物体本身,而是现象世界的一部分。康德的理论中,主体的感知范畴,如因果性,必须参与其中,才能构成我们所知的现象。因此,外在性质实际上是通过主体感知而“构成”的,而非在感觉材料进入主体之前就独立存在。这种观点导致矛盾的原因在于我们无法在“未感知到的阶段”讨论外在性质,因为它仅在主体参与感知后才具有意义。外在性质并非刺激物自带,而是感知后的结果。”

    “第二种可能,外部刺激来源于物体的内在性质,即物自体。康德认为,物自体对人类而言是不可知的。虽然我们可以假设物自体可能是刺激的来源,但康德认为物自体的性质无法被我们直接感知或理解。因而,它的性质不直接作用于感官。同时,康德认为因果关系是先验范畴之一,是主体赋予世界的,而非世界本身就具有的独立性。如果我们假设物自体通过因果关系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我们就假设了独立于人的意识的因果关系,而康德认为因果性是人类意识中的先验范畴,并非世界本身固有的性质。这就引发矛盾,因为如果承认独立于人类意识的因果关系,则康德的先验因果论就失效了。康德的哲学基础在于,因果性是通过主体的意识和范畴施加于感官材料的,如果取消了这一基础,康德的框架就会崩溃。”

    “还有第三种吗?”雪之下绝望的说道。

    “有时有啦......”江离讪讪的说完,“求你了,让我说完好吗?别逼我跪下来求你。”

    雪之下无奈的挥了挥手,示意继续说下去。

    “第三种可能性,外部刺激是感官自身的自我刺激,这一可能性似乎绕过了物体与感官的关系问题,但其矛盾在于无法解释“刺激”概念在未经因果性范畴加工前的合理性。若感官自我刺激产生了感觉材料,那么感觉材料就失去了与物体的联系,使得我们的经验判断失去了基础。”

    “为什么康德认为因果性是先验的?”雪之下总算跟上了江离的步伐。

    “因为康德认为经验存在普遍性和必然性。如果因果性只是单纯来自于后天经验的总结,我们就无法保证这种必然性,但实际上我们的科学,只是根据现象观测得出的普遍规律罢了,换言之是不确定的、基于过去的概率性推断,无法提供关于世界的普遍性和必然性认识。最后回答你一点,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类似于EVA的人类补完计划,不过黑格尔是强调从个体到整体的融合,个体仍是个体。EVA则是直接把全人类榨成橙汁。”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