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互联网的黎明(1/2)
当齐东海以社长身份出现在他面前的时候,日文名叫做“太原路”的王路几乎惊掉了下巴。
但沉默只持续了片刻。
半分钟之后他便恢复了冷静。至少是表面上恢复了冷静。
“您看,我上次就觉得能坐在商务舱里您肯定不简单。 ”
王路试图用飞机上偶遇的经历拉近两人的距离。
讲话时的语言也瞬间从日语切换成了汉语。
“咱们还是先来聊聊你是怎么突然开始找工作这件事吧。”
齐东海倒不想表现的多么咄咄逼人。
但是关于这个问题他确实希望得到答案。
“整个部门都被裁掉了,对日本业务的整个部门。”
王路唉声叹气的讲述了事情的经过。
他原本在一家美资软件企业工作。一半时间呆在美国,一半时间呆在日本。
虽然名义上是对日销售的业务人员,但主要负责的内容是与甲方在细节层面沟通,还是一个偏向技术领域的岗位。
截止到去年年末为止他的工作一直都很顺利。甚至还拿到了不错的年终奖金。
这也是他回中国时自信的来源。
但元旦过后,他负责的几家客户纷纷表示将在下个财政年度终止合作。
这时他才认识到泡沫崩坏的负面影响终于波及到了软件行业。
就在东海软件发愁利润太高突击花钱的时候,不少日本企业正忙于削减开支减少赤字。
到了三月中,因为日本方面的客户数量急剧萎缩。美国那边干脆裁撤了整个对日业务部门,退出了日本市场。
王路也就因此丢了工作。
“我看到你上一份工作的年薪最高时将近一千万日元。我们可给不了那么多啊。”
“其实那是入职时用美元计价的工资,会受汇率波动的影响。您这边降低一点也没关系。”
实际上自从广场协议签订以来,日元兑美元就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
泡沫经济破裂之后这种趋势更为明显。
一九九一年时一美元可以兑换一百三十五日元。到了一九九三年,就只能换一百一十日元了。
日元的高汇率虽然拉高了日本表面上的gdp数字,却影响了日本赖以为生的出口贸易。
这也是日本经济由实向虚的原因之一。
王路工资一直以美元计算。其实换算成日元每年是呈下降的趋势。就算不失业,他也等于是每一年都在减薪。
“那么你能接受多少?”
“八百……不,七百万就可以。”
王路咬着牙报出了一个数字。
其实单以他的学历和履历,寻求一份一千万日元以上的工资并不算是过分的要求。
但是他身上所负担的不利因素确实也不少。
首先当然是日本企业就不那么喜欢再就业的人才。
而王路之前工作的公司还是一家外企。
在这个时代的日本企业对于外企的企业文化有着很多偏见。
外企出身的员工不可能像普通日本上班族那样盲目服从,会被老派的日本上司认为没有韧劲。
而下级对上级的绝对服从是老牌日本企业严格遵守的潜规则。一般的上司绝对不会冒风险让外企跳槽来的员工把自己的其他部下“带坏”。
除开这种就业壁垒不谈。王路也没有太多挑三拣四的本钱。
他在泡沫经济的顶峰买了一套售价上亿日元的公寓。
这套房产现在的估值已经比他购买时下跌了三分之一以上。但这件事还不是令他最担心的。
房子的首付款掏空了他全部积蓄,后面还有二十多年的贷款要还。
如果不赶紧再就业。贷款随时会断供。那可就不是资产贬值的问题了。最后搞不好会沦落街头无家可归。
并且因为加入了日本籍,现在王路甚至连回到故乡谋求东山再起这条退路都已经被自己堵死。
正因为如此,他才愿意自降身价来东海软件这家创立不久的小公司面试。
现在既然王路自己开出了一份双方都能接受的条件,齐东海也乐意给他一个机会试试。
尽管第一次见面时王路给齐东海留下的印象并不是那么正面。但是学历和之前的就业资历实打实的放在那里。更不要提简历里并未列出的语言能力了。
以七百万日元的年薪签下这么一位员工毫无疑问是物超所值的。
对于这位复合型“人才”,齐东海给他安排的岗位是社长助理。
这个位置可以被指派执行各种任务。前提是两人之间的磨合不出什么岔子就好。
(关于本段剧情有疑问的话,作者有话说里有解说。有兴趣的话可以看看)
……
一九九三年,发生了一件真正改变了it产业历史的事件。
在这一年的四月,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将自己为科研用途
但沉默只持续了片刻。
半分钟之后他便恢复了冷静。至少是表面上恢复了冷静。
“您看,我上次就觉得能坐在商务舱里您肯定不简单。 ”
王路试图用飞机上偶遇的经历拉近两人的距离。
讲话时的语言也瞬间从日语切换成了汉语。
“咱们还是先来聊聊你是怎么突然开始找工作这件事吧。”
齐东海倒不想表现的多么咄咄逼人。
但是关于这个问题他确实希望得到答案。
“整个部门都被裁掉了,对日本业务的整个部门。”
王路唉声叹气的讲述了事情的经过。
他原本在一家美资软件企业工作。一半时间呆在美国,一半时间呆在日本。
虽然名义上是对日销售的业务人员,但主要负责的内容是与甲方在细节层面沟通,还是一个偏向技术领域的岗位。
截止到去年年末为止他的工作一直都很顺利。甚至还拿到了不错的年终奖金。
这也是他回中国时自信的来源。
但元旦过后,他负责的几家客户纷纷表示将在下个财政年度终止合作。
这时他才认识到泡沫崩坏的负面影响终于波及到了软件行业。
就在东海软件发愁利润太高突击花钱的时候,不少日本企业正忙于削减开支减少赤字。
到了三月中,因为日本方面的客户数量急剧萎缩。美国那边干脆裁撤了整个对日业务部门,退出了日本市场。
王路也就因此丢了工作。
“我看到你上一份工作的年薪最高时将近一千万日元。我们可给不了那么多啊。”
“其实那是入职时用美元计价的工资,会受汇率波动的影响。您这边降低一点也没关系。”
实际上自从广场协议签订以来,日元兑美元就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
泡沫经济破裂之后这种趋势更为明显。
一九九一年时一美元可以兑换一百三十五日元。到了一九九三年,就只能换一百一十日元了。
日元的高汇率虽然拉高了日本表面上的gdp数字,却影响了日本赖以为生的出口贸易。
这也是日本经济由实向虚的原因之一。
王路工资一直以美元计算。其实换算成日元每年是呈下降的趋势。就算不失业,他也等于是每一年都在减薪。
“那么你能接受多少?”
“八百……不,七百万就可以。”
王路咬着牙报出了一个数字。
其实单以他的学历和履历,寻求一份一千万日元以上的工资并不算是过分的要求。
但是他身上所负担的不利因素确实也不少。
首先当然是日本企业就不那么喜欢再就业的人才。
而王路之前工作的公司还是一家外企。
在这个时代的日本企业对于外企的企业文化有着很多偏见。
外企出身的员工不可能像普通日本上班族那样盲目服从,会被老派的日本上司认为没有韧劲。
而下级对上级的绝对服从是老牌日本企业严格遵守的潜规则。一般的上司绝对不会冒风险让外企跳槽来的员工把自己的其他部下“带坏”。
除开这种就业壁垒不谈。王路也没有太多挑三拣四的本钱。
他在泡沫经济的顶峰买了一套售价上亿日元的公寓。
这套房产现在的估值已经比他购买时下跌了三分之一以上。但这件事还不是令他最担心的。
房子的首付款掏空了他全部积蓄,后面还有二十多年的贷款要还。
如果不赶紧再就业。贷款随时会断供。那可就不是资产贬值的问题了。最后搞不好会沦落街头无家可归。
并且因为加入了日本籍,现在王路甚至连回到故乡谋求东山再起这条退路都已经被自己堵死。
正因为如此,他才愿意自降身价来东海软件这家创立不久的小公司面试。
现在既然王路自己开出了一份双方都能接受的条件,齐东海也乐意给他一个机会试试。
尽管第一次见面时王路给齐东海留下的印象并不是那么正面。但是学历和之前的就业资历实打实的放在那里。更不要提简历里并未列出的语言能力了。
以七百万日元的年薪签下这么一位员工毫无疑问是物超所值的。
对于这位复合型“人才”,齐东海给他安排的岗位是社长助理。
这个位置可以被指派执行各种任务。前提是两人之间的磨合不出什么岔子就好。
(关于本段剧情有疑问的话,作者有话说里有解说。有兴趣的话可以看看)
……
一九九三年,发生了一件真正改变了it产业历史的事件。
在这一年的四月,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将自己为科研用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