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天生我才(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败垂成!这一切,究竟又是什么缘故呢?”

    暗暗地吸了一口凉气之后,赵昭婷心下雪亮:刘大将军抚今追昔,自然就是想让人知悉,如今的晋室,已然江河日下、不足为虑。是啊,王谢诸族已然衰微,而桓氏一族又有过篡位叛乱之举。

    由此看来,时至今日,门阀士族也就日渐失去人心,不足以支撑、匡扶江山社稷了。而从前的东吴旧部,也有暗流涌动之势!在此情况下,刘大将军如若不能顺应民心,有所作为,江南大地上生民倒悬的那一幕,难保不会再次上演啊!

    以前,对于孟夫子那“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说法,我也曾经觉得,似乎有点玄虚,离我们芸芸众生似乎远了点。到了如今这一刻,我还会这样想吗?

    现如今,刘大将军内心最为真实的想法,到底是什么呢?

    这一切,才是我最应该关注、留意的吧?

    要说民间疾苦,要说苍生社稷,要说王朝更替,就是寻常百姓,看多了,听多了,也能够说出一点儿吧?只是,身为芸芸众生,人微言轻,他们也不便于多说什么。当然,有些话语,他们也深知,就算自己说了,也没有什么作用。甚至,还有可能遭来无妄之灾。

    在这种情况之下,他们恐怕就会这样想,如果有人能够站出来,说出他们的心声,那又如何呢?

    那么,从目前的情形来看,这样的一个人,又在哪儿呢?

    如果说得长远一点,秦末暴政,生灵涂炭。在这种情况之下,才会出现此后的伐无道诛暴秦。然而,秦王朝覆亡之后,却没有即可出现太平景象。那么,为什么会是这样呢?主要的原因,自然就是那楚汉之争了。

    当然,有些人会这样说,由于你对那段历史有所了解,自然要说西楚霸王的不是了。其实,事情也没那么简单。当年,高祖与关中百姓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者抵罪”,说到底,就是把黎庶苍生的生死安危放在心上,而不是那种视百姓如草芥的做派。因此,汉王最终获胜,最终能够一统天下,其实也是众望所归。

    如此的一番回顾,似乎冗长了些。只不过,历朝历代,其盛衰兴亡,总不至于就无迹可寻吧?

    就拿三国末期的东吴来说,他的末代君主,自以为有长江之险,于是,就变得昏庸暴虐起来。结果呢,所谓的天堑,也阻挡不了大晋水军的南下。坚固的石头城,也会升起降幡。现如今的孙复孙公子,对这一切,会不会有所感触呢?

    本朝也曾经一统天下,只是,其后的那些昏君,那些受封于各地的王侯,他们都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昏君会说出“何不吃肉糜”,而那些各地的什么王,就想着自己的私欲与权势!因此,倒不是外来的敌手有多强大,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这些上层人物,早就失去了人心,得不到黎民百姓的支持。宗庙社稷的沦丧,还是要从自身找一下原因吧?

    衣冠南渡之后,我们也曾面临着北边军队的大举南下。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已经没有任何退路了。在这种情况之下,谢氏一族,表现出门阀士族同仇敌忾的一面。淝水之战,以少胜多,打得北军仓皇而逃。我们的这半壁江山,就此化险为夷。

    想了这么多,我也就慢慢理出一点头绪来了。总的来说,对于这片土地上的苍生黎庶,我们一定要把他们的生死安危、疾苦冷暖放在心上。要不然,也是成不了什么气候的。

    从目前的情势来看,似乎又来到了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

    在这几个月的时间里,刘大将军到底在想些什么呢?

    他一直在做的两件事情,无论是封锁乌衣巷还是警戒皇宫,都是耐人寻味的。至少,这两方的势力,是不能互通有无的了,也是不能够形成合力的了。如此一来,刘大将军再想着各个击破,不就更为容易了吗?

    由此看来,行军打仗的奥妙,也不仅仅体现在沙场上吧?

    有一段时间,我也在想着,我方迟迟没有动静,是不是就意味着,刘大将军也喜欢虚张声势,只想着吓唬一下敌手。此刻想来,他倒更像是在“放长线钓大鱼”吧?

    他所等待的,是对手先沉不住气?

    此外,如果真要采取什么行动,刘大将军真有必要召见我和青儿吗?

    似乎,似乎是这样的:由于这件事情过于重大,因此,权衡再三之后,刘大将军反而觉得,听一听下属的意见,也未尝不可!

    确实,当我第一次见到这部“马前课”的时候,也有点惶惑不安,也有点茫然失措。然而,回过头一想,刘大将军是何等的眼光,如果别的人能够做到这一点,也就没有我的什么事情了。

    行军打仗、驰骋沙场之类的事情,也轮不到我赵昭婷啊!

    刘大将军觉得,历代的兴衰治乱,应该自有迹象可寻。而他手下的那些人呢,对于这一切,反而说不出什么道儿来。或许,也正因为这样,他才会想到我?

    当初,跟随司马宁北行,转了一个大圈儿。当时,对于这“马前课”,我倒不怎么上心,有点可有可无的样子。不曾想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