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又到了算账之时(2/3)
那一天吧?
你就算再不相信,你就算再失落,你就算再迟疑,就不应该为这样一天的到来,尽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吗?那一句“勿以善小而不为”,总不能只是说说而已吧……
“哦,这些年,北地也算太平,于苍生社稷方面,曹魏之主做得怎样呢?”赵馨予试着这样说道。
不难想象,在决定选边站之前,对于曹魏的治国之道,她还是想着,要大致上了解一下的。
眨了眨眼之后,凤儿这样回答道:“最近这四五十年的时间里,曹操及其继任者,于军事方面,也还算可以吧。只是,自曹丕继位以来,差役甚是沉重,一年到头,黎民百姓难得过上几天平静的生活。甚至,已经到了民不聊生、怨声载道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之下,少主心系苍生黎庶,殚精竭虑,只想着让黎民百姓早一天过上那和平安宁的日子……”
赵欣宇暗自思忖道:想来,在这种情况之下,凤儿有意识地贬低曹魏,抬高晋王,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因此,她的话语,也不能全信。然而,对于我方来说,无论如何,都是不可能再与曹魏站在一起的了。当初,诸葛丞相在《出师表》之中,有这样的句子:“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到了现如今这一刻,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这出师的誓词呢?
现如今,蜀汉早已成为那昨夜梦幻,这“北定中原”的重任,似乎只有司马炎能够做得到了?因为,文中所说的“奸凶”,指的应该就是曹魏集团!丞相上奏这道出师表之际,并不曾想到,如今的魏国,掌握权柄的,是司马氏集团。而真正能够“攘除奸凶”的,似乎也只有这一家了!
此时此刻,丞相如果泉下有知,得知自己的“使命”,要借助于某一个对手的力量,方能完成,又该作何感想呢?
哦,当初,在阴平关的石碣上,我第一次看到“二火初兴,有人越此。二士争衡,不久自死”这十六个字,当时,我只是觉得,这“二火”指的就是蜀汉后主炎兴元年。这种想法,自然也没有错。
不过,如今这新即位的晋王司马炎,他名字中的那一个“炎”字,不正是由一上一下两个“火”字组成吗? 因此,这“二火初兴”的另一层意思,指的就是司马炎即将崛起?
这,这是不是有点牵强附会呢?
或许,人生最大的短处就在于,囿于一孔之见,思维、视野、思路受到诸多限制,不能够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正所谓“天机不可泄露”,面对着三足鼎立的最终结局,诸葛丞相勘破了其中的天机,却也不能说得过于直白。于是,就只能说得委婉、隐晦、曲折一点了。按说那邓艾,偷渡阴平关之后,是能够看到石碣上的那一十六个字的了,然而,他为何最终也没能逃过那一劫呢?
撇开天命、天意之类过于玄虚的说法,我们只能说,在那一刻,他过于自信自负,甚至是有点得意忘形了。也就是说,在骨子里,他是不把诸葛丞相的这番话语,放在心上的!
这样一来,才会有“二士争衡,不久自死”的谶语!
既然是这样,如今的我们,面对着变幻莫测的时代风云,是不是该把自己的思路和视角,放得更为广阔一些呢?
说起人生的短视与偏见,或许,就算是诸葛丞相,也未能免俗。那魏延将军觉得兵出子午谷,应该能够收到奇效,为何就不让他去试一下呢?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诚然是不错的,然而,以我们蜀汉的那点实力,如何能够跟曹魏大军打消耗战呢?
如果没有一点冒险精神,邓艾如何敢偷渡阴平关呢?一正一反的这两个例子,足够值得仔细品味一番的了。
这,这不是我要说诸葛丞相的坏话,我只是想说,正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或有一得”,世事难料,在时代风云的岔路口,是要仔细掂量一番的了。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这样的一种说法,也自有道理吧?
不过,话也不能说得太绝对。
就是那“旁观者”,也是有局限的。
因为,由于事不关己,他就置身度外,缺少感同身受。这样一来,他心中所想的,看似有道理,只怕也有远离现实,过于理想化的一面。他的那一套想法,就像那海市蜃楼,难以落到实处。那一句“看人挑担腰不疼”,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了吧?
是啊,如果我们不能深入民间,听不到苍生黎庶的心声,也就容易变成自说自话、孤军作战的。此前,我也隐隐想到了,在这魏国的国都,对于哪一家在台上,老百姓似乎都不甚在意。他们想得更多的,倒是自己的寻常生活,会不会变得更好一些。
从这个角度看,眼前的事情,似乎也不仅仅是司马炎的事情。毕竟,黎民百姓,也希望能够过得称心一点。
此时此刻,还真有点下注的感觉了?
甚至,也可以这样想,我们也应该做出某种选择了。
是啊,如果没有司马炎的指派,凤儿会来找我吗?
这个
你就算再不相信,你就算再失落,你就算再迟疑,就不应该为这样一天的到来,尽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吗?那一句“勿以善小而不为”,总不能只是说说而已吧……
“哦,这些年,北地也算太平,于苍生社稷方面,曹魏之主做得怎样呢?”赵馨予试着这样说道。
不难想象,在决定选边站之前,对于曹魏的治国之道,她还是想着,要大致上了解一下的。
眨了眨眼之后,凤儿这样回答道:“最近这四五十年的时间里,曹操及其继任者,于军事方面,也还算可以吧。只是,自曹丕继位以来,差役甚是沉重,一年到头,黎民百姓难得过上几天平静的生活。甚至,已经到了民不聊生、怨声载道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之下,少主心系苍生黎庶,殚精竭虑,只想着让黎民百姓早一天过上那和平安宁的日子……”
赵欣宇暗自思忖道:想来,在这种情况之下,凤儿有意识地贬低曹魏,抬高晋王,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因此,她的话语,也不能全信。然而,对于我方来说,无论如何,都是不可能再与曹魏站在一起的了。当初,诸葛丞相在《出师表》之中,有这样的句子:“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到了现如今这一刻,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这出师的誓词呢?
现如今,蜀汉早已成为那昨夜梦幻,这“北定中原”的重任,似乎只有司马炎能够做得到了?因为,文中所说的“奸凶”,指的应该就是曹魏集团!丞相上奏这道出师表之际,并不曾想到,如今的魏国,掌握权柄的,是司马氏集团。而真正能够“攘除奸凶”的,似乎也只有这一家了!
此时此刻,丞相如果泉下有知,得知自己的“使命”,要借助于某一个对手的力量,方能完成,又该作何感想呢?
哦,当初,在阴平关的石碣上,我第一次看到“二火初兴,有人越此。二士争衡,不久自死”这十六个字,当时,我只是觉得,这“二火”指的就是蜀汉后主炎兴元年。这种想法,自然也没有错。
不过,如今这新即位的晋王司马炎,他名字中的那一个“炎”字,不正是由一上一下两个“火”字组成吗? 因此,这“二火初兴”的另一层意思,指的就是司马炎即将崛起?
这,这是不是有点牵强附会呢?
或许,人生最大的短处就在于,囿于一孔之见,思维、视野、思路受到诸多限制,不能够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正所谓“天机不可泄露”,面对着三足鼎立的最终结局,诸葛丞相勘破了其中的天机,却也不能说得过于直白。于是,就只能说得委婉、隐晦、曲折一点了。按说那邓艾,偷渡阴平关之后,是能够看到石碣上的那一十六个字的了,然而,他为何最终也没能逃过那一劫呢?
撇开天命、天意之类过于玄虚的说法,我们只能说,在那一刻,他过于自信自负,甚至是有点得意忘形了。也就是说,在骨子里,他是不把诸葛丞相的这番话语,放在心上的!
这样一来,才会有“二士争衡,不久自死”的谶语!
既然是这样,如今的我们,面对着变幻莫测的时代风云,是不是该把自己的思路和视角,放得更为广阔一些呢?
说起人生的短视与偏见,或许,就算是诸葛丞相,也未能免俗。那魏延将军觉得兵出子午谷,应该能够收到奇效,为何就不让他去试一下呢?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诚然是不错的,然而,以我们蜀汉的那点实力,如何能够跟曹魏大军打消耗战呢?
如果没有一点冒险精神,邓艾如何敢偷渡阴平关呢?一正一反的这两个例子,足够值得仔细品味一番的了。
这,这不是我要说诸葛丞相的坏话,我只是想说,正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或有一得”,世事难料,在时代风云的岔路口,是要仔细掂量一番的了。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这样的一种说法,也自有道理吧?
不过,话也不能说得太绝对。
就是那“旁观者”,也是有局限的。
因为,由于事不关己,他就置身度外,缺少感同身受。这样一来,他心中所想的,看似有道理,只怕也有远离现实,过于理想化的一面。他的那一套想法,就像那海市蜃楼,难以落到实处。那一句“看人挑担腰不疼”,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了吧?
是啊,如果我们不能深入民间,听不到苍生黎庶的心声,也就容易变成自说自话、孤军作战的。此前,我也隐隐想到了,在这魏国的国都,对于哪一家在台上,老百姓似乎都不甚在意。他们想得更多的,倒是自己的寻常生活,会不会变得更好一些。
从这个角度看,眼前的事情,似乎也不仅仅是司马炎的事情。毕竟,黎民百姓,也希望能够过得称心一点。
此时此刻,还真有点下注的感觉了?
甚至,也可以这样想,我们也应该做出某种选择了。
是啊,如果没有司马炎的指派,凤儿会来找我吗?
这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