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乱而不损曰灵(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得官。除了固定的价格,还根据求官人的身份和财产随时调整。官位的标价,通常是官吏年俸的一万倍。例如,年俸二千石的官位,标价就是二千万钱;年俸四百石的官位,则是四百万钱。

    即使是段颎、张温这样的功臣,声望显赫,也必须先交足了钱,才能登上公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卖官鬻爵的现象变本加厉。官吏的调迁、晋升,甚至新官上任,都必须支付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官位标价,这意味着官员上任前,就得支付相当于他们25年以上的合法收入。

    这样的规定,让许多官吏因无法交纳高额的“做官费”而选择弃官。

    那些用金钱买来的官员,上任后为了回本,往往会更加残酷地剥削百姓,导致民不聊生。而汉灵帝刘宏,对于这一切似乎毫不在意,他只关心自己的享乐和财富的积累。

    公开卖官从光和元年(178年)一直持续到中平六年(184年)。

    这个交易所,不仅是一个交易官职的市场,更成为了皇帝私库的重要来源。在这里,官职不再是皇帝对功臣的赏赐,而是明码标价的商品,任何人只要出得起价钱,就能成为朝廷的一员。

    朝堂上,宦官的权力如日中天,他们的恣意妄行已经到了无法无天的地步。与此同时,士人们对于宦官的专权行为进行了激烈的抗争,希望能够恢复朝廷的清明。然而,汉灵帝面对这样的局面,却感到无能为力。

    汉灵帝对于宦官的专权行为并没有太多的反感,只要这些奴才能够把自己的生活料理好,他也就乐得个恬然自得。他对于朝政并不关心,只希望能够享受自己的生活。

    然而,这样的行为却让朝堂陷入了混乱之中。宦官们滥用权力,贪污腐败,陷害忠良,使得朝堂的风气越来越坏。而士人们对于这样的情况感到非常的不满,他们纷纷上书弹劾宦官,希望能够恢复朝廷的清明。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