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水泥藏尸案(3/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犹如黑暗中突然出现了一丝曙光,房东向警方透露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情况。

    小杨曾经神色匆匆地找过他,语气急切地要求支付他干爹范刘栓拖欠的房租,同时想要带走他们留在出租屋里的物品。

    不过当时因为自己坚持原则,没有见到范刘栓本人,所以坚决没有同意小杨的请求。

    房东的这番话,犹如一道惊雷,让警方更加坚信小杨有着重大的作案嫌疑。

    于是,不敢有丝毫迟疑的警方迅速来到了小杨曾经居住过的那个房间。

    一推开门,房间里呈现出一片凌乱不堪的景象。

    除了摆放着一些属于小杨的私人物品外,乍一看上去,房间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引人注目的异常之处。

    但经验丰富、目光敏锐的警方并没有放过任何蛛丝马迹,经过进一步全方位、无死角的勘查,警方在布满灰尘的地上意外地发现了散落的水泥石块。

    经过专业严谨的对比分析,最终确认这些水泥石块与抛尸现场的水泥在成分和质地等方面完全一致。

    而且,更为关键的是,心细如发的民警还在小杨的衣柜里发现他的一件外衣上竟然少了一枚纽扣。

    而这枚缺失的纽扣,无论是从材质、样式还是大小来看,都与在抛尸现场发现的那枚纽扣一模一样,分毫不差。

    种种清晰而确凿的迹象无一不在表明,凶手十有八九就是小杨。

    然而,不得不面对的严峻现实是,中国地域如此辽阔,茫茫人海中想要找到一个连真实名字都可能是假的人,这谈何容易?

    这无疑是一项艰巨到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所谓完美犯罪的第二特点就是,即便案件最终被发现,想要追捕到罪犯本人也犹如大海捞针,困难重重。

    在这广袤无垠的土地上,要从无数的角落,和人群中准确地找出那个隐藏在黑暗中的犯罪嫌疑人。

    需要的不仅仅是运气,更是超乎寻常的智慧、毅力和资源。

    为了能够尽快将这起错综复杂的案件侦破,河南省公安厅的刑侦专家不辞辛劳。

    专程从省会赶到洛阳,给予案件侦破工作最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不仅如此,为了更精准地描绘出犯罪嫌疑人的形象,警方还从繁华的上海专门请来了公安部特约模拟画像专家。

    根据村民们七嘴八舌、零零碎碎的描述,这些专家凭借着卓越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经验,成功地画出了小杨的模拟画像。

    那画像上的人物栩栩如生,仿佛小杨就站在眼前。

    之后,洛阳的民警们不敢有丝毫懈怠,立即将小杨的模拟画像印制了上万份。

    每一份画像上都附上了详细的悬赏通告,清晰地写明了提供线索者所能获得的丰厚奖励,期望能够通过这种广泛传播的方式。

    获取有关小杨的准确信息,从而打破案件的僵局,让真相早日大白于天下。

    与此同时,警方还精心安排了大批的人员投入到一项艰巨的任务中,那就是对村里的所有旱厕进行地毯式的打捞。

    往复杂了说,这是为了竭尽全力寻找死者丢失的头颅以及可能隐藏其中的更多关键线索;

    往简单了讲,就是村里能找的地方几乎都找遍了,所有常规的角落都被仔细搜寻过。

    只剩下村里那些散发着恶臭的粪坑还没有被彻底掏查。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尽管警方的工作人员们忍着那令人作呕的恶臭,强忍着生理和心理上的极度不适。

    翻找了一个又一个旱厕,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角落,却依然没有任何有价值的发现,最终一无所获。

    在此,不得不怀着深深的敬意佩服河南警方的敬业精神和那种永不放弃、坚决追寻真相的坚定决心。

    他们不顾艰难险阻,不惧恶劣环境,只为了还受害者一个公道,给社会一个交代,这种精神实在令人动容和钦佩。

    随即,经验丰富的刑侦专家们经过全面而深入的分析认为,既然小杨使用了杨守国或者杨树国这样特定的名字。

    那么从逻辑和常理来推断,这个名字极有可能曾经在他的过往记忆中留下过深刻的印记。

    也就是说,如果小杨使用的是虚假的名字,那么这个名字原本的真正主人或许与他存在某种关联,甚至有可能认识他。

    这或许会成为揭开案件谜团、找到小杨真实身份的关键线索和重要突破点。

    果然,在警方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事情终于出现了令人欣喜的转机。

    据来自河南省台前县的一个名叫杨守国的年轻人透露,他在看到警方发布的模拟画像时。

    惊讶地发现画像上的男子与他曾经一起打工的“小于”长得极为相似,无论是面部轮廓还是五官特征,都有着惊人的重合度。

    而且就在前些日子,他在和远在上海的一位工友通电话闲聊时,还无意间提到了小于。

    据那位工友说,小于目前正在上海打工,这个消息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