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6章 季青:我是摘桃子的人(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让季青没想到的是,唐城那边的救灾还没有结束,他就迎来了粤州日报的记者。

    记者知道五星制药厂已经接连送了两批药去唐城了,都是目前灾区紧缺的药。

    记者说据他们所知,没有人下单这些药,那么制药的成本谁出的。

    采访过程中,粤州日报的记者询问了各种问题,还去了山上社员们种的药田拍照,又随机采访了好几个社员和制药厂的工人。

    还尖锐的询问了他们对季青这个厂长的看法。

    得到的全都是正面的评价,粤州日报的记者很清楚,他们来采访之前并没有提前通知,主打一个真实。

    没想到询问了社员和工人,知青们,他们对季青的评价都很高。

    而季青也任由他们询问,没有半分阻拦。

    到了最后采访季青时,闻到五星制药厂有如今这个规模,他有没有觉得辛苦,还有功劳甚大。

    季青听了后,看了记者一眼,觉得这家伙肯定是来找事的。

    他笑着说:“五星制药厂能有今天这样的规模,最大的功臣并非我,而是第一任厂长以及我们的周书记,当年是他们两人力排众议,开始办厂。”

    紧跟着,季青就说起当年办厂和争取生产线的各种不容易。

    说完这些后,他又说:“其次,就是制药厂的工人们。”

    “他们齐心协力才有制药厂的今天。”

    “还有种药材的社员们,他们都是五星制药厂发展成今天这个规模的大功臣。”

    粤州记者没想到季青居然把所有的功劳都往别人身上套,硬是没有提他自己。

    他问:“那你觉得自己有功劳吗?”

    季青闻言轻笑一声:“我是摘桃子的人。”

    “至于我有没有功劳,不应该由我自己来评价,你问我,我肯定觉得自己尽力去做到最好了,我觉得自己是有功劳的。”

    “你如果想要听到真实的评价,应该问问厂里的工人,他们的评价才是最中肯的。”

    粤州记者闻言也忍不住笑了:“季厂长,你对自己的定位是摘桃子的人,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你对制药厂第一任厂长俞菀卿同志的评价特别高。”

    季青愣住了一下,看向记者:“我刚刚不是已经说了吗,她和周书记是制药厂的发起人,也是最大的功臣。”

    “这样说吧,俞厂长不但是制药厂最大的功臣,也是我的恩师。”

    “你没听错啊,就是恩师,我是她一手带出来的,当初很多人都对我能力存疑时,是她和周书记认可我,也是俞厂长把我带在身边,一点一点教我。后期我遇到不懂的问题,还是打电话请教她。”

    粤州记者又问了季青一些关于制药厂未来发展的问题,以及当初送地震区那些消炎药,止血药的成本是谁出的。

    得知是俞厂长夫妻掏尽家底做的,粤州记者对俞菀卿就剩下敬佩了。

    季青说:“除了俞厂长夫妻外,五星大队的社员和制药厂的工人知道这件事,他们也捐钱了。”

    季青拿出一个本子,上面清楚记录了这一次捐钱的名单:“请看。”

    粤州记者翻到最后,发现一个小小的五星大队居然收到捐款六千多元。

    他问:“怎么会有这么多人?”

    季青说:“五星大队所有社员都捐钱了,在外工作的人也捐了。”

    粤州记者震惊了:“每一个人都捐款了?”

    季青点点头:“对的,包括刚刚出生的婴儿,他们父母也以孩子的名义捐款。”

    “他们说,遇到这样悲伤的事,总要大家让孩子参与到救助中,哪怕只是几块钱一个人,也尽心尽力了。”

    也参与了。

    粤州记者被这个回答震惊了,刚刚出生的婴儿,也捐款了。

    他看了一下,有些人捐三块,五块,最多捐了一百块。

    季青指着一个名字说:“这位同志已经六十岁了,老伴饥荒年代不在了,无儿无女,平时除了上工就是进山采药。他捐了一百块,他拿过来时,说了一句话,他说,我承蒙祖国守护大半辈子,过上和平的日子,如今终于有机会帮助其他同胞了。”

    粤州记者带着好奇心走进五星大队,离开时,不管是他还是摄影师,都被震撼了。

    第二天早上,粤州日报,粤州电视台都报道了这件事。

    一时间,季青和五星制药厂,五星大队,成了粤省地区家喻户晓的存在。

    这件事很快就惊动了上头领导,领导开会时,还特意表扬了五星大队全体社员和制药厂工人,还把周书记和季青,俞菀卿拉出来溜达一圈。

    其余地方台得知这件事,也开始在当地报纸报道这件事。

    沪市季家:

    季家人难得聚一起吃饭,季父问几个儿子最近的工作和生活,一家人有说有笑,很温馨和睦。

    季家小女儿季晶晶带着几个侄子侄女在一旁看电视,到了新闻时间,最先报道的就是唐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