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章 牧牛图与牧牛颂(2/3)
空间的能力。超脱三维的“真人”才能真正地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禅宗有言:“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
《华严经》云:一微尘映世界,一瞬间含永远。
修命,获得的是能量。
修性,打破的是时空。
要想位列仙班,到神仙队伍里混,就必须要性命双修。没有明心见性的灵魂,最多只能做个圣贤。没有携带能量的灵魂,就是孤魂野鬼,无所依托。
李二狗可以在修命上投机取巧,通过昆仑境轻松取得无穷无尽的能量。但是在修性上,他一点也捞不到便宜,必须要实打实地修。
不过,李二狗还是有一些基础的,他先前训练的念力就是修性的一种辅助手段。修习念力必须要注意力集中,思想不得有旁骛。修习止观,也是修性的一种手段。止能生定,定能生慧。所谓慧,就是悟的能力。
《道德经》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说明要想调动性的功能,要在虚、静上下功夫。在虚极,静笃的情况下,才能看到万物并作,万物归根。归根,才能获得真正的静,才能回归万物之本原。
这里所说的命,并不是生命的意思。命,是指万物之所以成为万物的根本,性和命互为表里。是物之所以为物的两个方面,一个是根,一个是叶。看得见的是性,看不见的是命。性是万有,命是真无。
从这个意义上说,命也是性的根基。有了好的根,花叶自然也容易繁茂。
李二狗命根强壮,对于修性自然也有很大帮助。
前面说过,修性的过程中,要做到“致虚极,守静笃”是很难的。各种事物都会对此造成干扰,其中最难克服的是业力所带来的干扰。
应该说止观、持咒、念佛、忏悔、苦修、布施等都有消业的作用,但最重要的还是要“善护念”。
要护好自己的念头,有个过程。
禅宗的祖师把我们的心比喻成牛。用“牧牛”譬喻“修心”,即将牧童比作人,将“牛”比作“心性”。普明禅师作“牧牛图颂”十首,将牧牛分为十个阶段:未牧、初调、受制、回首、驯服、无碍、任运、相忘、独照、双泯。
未牧第一:
狰狞头角恣咆哮,奔走溪山路转遥。
一片黑云横谷口,谁知步步犯佳苗。 初调第二:
我有芒绳蓦鼻穿,一回奔竞痛加鞭。
从来劣性难调制,犹得山童尽力牵。 受制第三:
渐调渐伏息奔驰,渡水穿云步步随。
手把芒绳无少缓,牧童终日自忘疲。 回首第四:
日久功深始转头,颠狂心力渐调柔。
山童未肯全相许,犹把芒绳且蘩留。 驯服第五:
绿杨阴下古溪边,放去收来得自然。
日暮碧云芳草地,牧童归去不须牵。 无碍第六:
露地安眠意自如,不劳鞭策永无拘。
山童稳坐青松下,一曲升平乐有余。 任运第七:
柳岸春波夕照中,淡烟芳草绿茸茸。
俄凌渴饮随时过,石上山童睡正浓。 相忘第八:
白牛常在白云中,人自无心牛亦同。
月透白云云影白,白云明月任西东。 独照第九:
牛儿无处牧童闲,一片孤云碧嶂间。
拍手高歌明月下,归来犹有一重关。 双泯第十:
人牛不见杳无踪,明月光舍万象空。
若问其中端的意,野花芳草自丛丛。 …………
还有虚云老和尚作的《牧牛颂》十一首,大体上也可以描述护念的不同级别和过程:
一 、拨草寻牛
欲将白棒碎虚空,借比牧牛吼六通。
逐涧沿山寻觅去,不知行迹遍西东。
二、蓦然见迹
寻遍山边与水边,东西南北亦徒然。
谁知只在此山内,仿佛低头自在眠。
三、逐步见牛
野性疏慵恣懒眠,溪边林下露尖尖。
微痕一线知寻觅,寻到无寻头角全。
四 、得牛贯鼻
蓦直当前把鼻穿,任随??跳与狂颠。
饥餐渴饮无亏欠,吩咐牧童仔细牵。
五、牧护调驯
养汝辛勤岁月深,不耕泥水只耕云。
晨昏有草天然足,露地高眠伴主人。
六 、骑牛归家
云山何处不吾家,两岸青青尽物华。
随分不侵苗与稼。倒骑牛背胜灵槎。
七、念牛存人
始自郊原遍海涯,归来倒驾白牛车。
画堂深处红轮展,新妇原来是阿家。
八、人牛双忘
忆昔寒炉拨死灰,杳无踪迹枉徘徊。
而
禅宗有言:“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
《华严经》云:一微尘映世界,一瞬间含永远。
修命,获得的是能量。
修性,打破的是时空。
要想位列仙班,到神仙队伍里混,就必须要性命双修。没有明心见性的灵魂,最多只能做个圣贤。没有携带能量的灵魂,就是孤魂野鬼,无所依托。
李二狗可以在修命上投机取巧,通过昆仑境轻松取得无穷无尽的能量。但是在修性上,他一点也捞不到便宜,必须要实打实地修。
不过,李二狗还是有一些基础的,他先前训练的念力就是修性的一种辅助手段。修习念力必须要注意力集中,思想不得有旁骛。修习止观,也是修性的一种手段。止能生定,定能生慧。所谓慧,就是悟的能力。
《道德经》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说明要想调动性的功能,要在虚、静上下功夫。在虚极,静笃的情况下,才能看到万物并作,万物归根。归根,才能获得真正的静,才能回归万物之本原。
这里所说的命,并不是生命的意思。命,是指万物之所以成为万物的根本,性和命互为表里。是物之所以为物的两个方面,一个是根,一个是叶。看得见的是性,看不见的是命。性是万有,命是真无。
从这个意义上说,命也是性的根基。有了好的根,花叶自然也容易繁茂。
李二狗命根强壮,对于修性自然也有很大帮助。
前面说过,修性的过程中,要做到“致虚极,守静笃”是很难的。各种事物都会对此造成干扰,其中最难克服的是业力所带来的干扰。
应该说止观、持咒、念佛、忏悔、苦修、布施等都有消业的作用,但最重要的还是要“善护念”。
要护好自己的念头,有个过程。
禅宗的祖师把我们的心比喻成牛。用“牧牛”譬喻“修心”,即将牧童比作人,将“牛”比作“心性”。普明禅师作“牧牛图颂”十首,将牧牛分为十个阶段:未牧、初调、受制、回首、驯服、无碍、任运、相忘、独照、双泯。
未牧第一:
狰狞头角恣咆哮,奔走溪山路转遥。
一片黑云横谷口,谁知步步犯佳苗。 初调第二:
我有芒绳蓦鼻穿,一回奔竞痛加鞭。
从来劣性难调制,犹得山童尽力牵。 受制第三:
渐调渐伏息奔驰,渡水穿云步步随。
手把芒绳无少缓,牧童终日自忘疲。 回首第四:
日久功深始转头,颠狂心力渐调柔。
山童未肯全相许,犹把芒绳且蘩留。 驯服第五:
绿杨阴下古溪边,放去收来得自然。
日暮碧云芳草地,牧童归去不须牵。 无碍第六:
露地安眠意自如,不劳鞭策永无拘。
山童稳坐青松下,一曲升平乐有余。 任运第七:
柳岸春波夕照中,淡烟芳草绿茸茸。
俄凌渴饮随时过,石上山童睡正浓。 相忘第八:
白牛常在白云中,人自无心牛亦同。
月透白云云影白,白云明月任西东。 独照第九:
牛儿无处牧童闲,一片孤云碧嶂间。
拍手高歌明月下,归来犹有一重关。 双泯第十:
人牛不见杳无踪,明月光舍万象空。
若问其中端的意,野花芳草自丛丛。 …………
还有虚云老和尚作的《牧牛颂》十一首,大体上也可以描述护念的不同级别和过程:
一 、拨草寻牛
欲将白棒碎虚空,借比牧牛吼六通。
逐涧沿山寻觅去,不知行迹遍西东。
二、蓦然见迹
寻遍山边与水边,东西南北亦徒然。
谁知只在此山内,仿佛低头自在眠。
三、逐步见牛
野性疏慵恣懒眠,溪边林下露尖尖。
微痕一线知寻觅,寻到无寻头角全。
四 、得牛贯鼻
蓦直当前把鼻穿,任随??跳与狂颠。
饥餐渴饮无亏欠,吩咐牧童仔细牵。
五、牧护调驯
养汝辛勤岁月深,不耕泥水只耕云。
晨昏有草天然足,露地高眠伴主人。
六 、骑牛归家
云山何处不吾家,两岸青青尽物华。
随分不侵苗与稼。倒骑牛背胜灵槎。
七、念牛存人
始自郊原遍海涯,归来倒驾白牛车。
画堂深处红轮展,新妇原来是阿家。
八、人牛双忘
忆昔寒炉拨死灰,杳无踪迹枉徘徊。
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