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五章 投靠(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西南王府,平翔最近很愁忙。

    他接到在山头上仍扮做山匪的近卫传信,华安山头,这个他起事的地方,突然有不少的贫农进山投靠。

    古话云:盛世下山,乱世上山。

    大明,才开国几年,就逼得民要入匪?

    这绝对不是好兆头。

    他可以拦下上华安山的流民,可西南群山环抱,山头几多,他还没办法堵住每一条上山的路。

    “传令下去,入户征粮,切记不能动刀动枪。百姓若交不上粮,转以劳役代偿。”

    大灾之后,百姓哪还有余粮缴税,就是应抽税,也抽不了多少。

    真正有粮草的,还是那些坐拥良田的大户。

    王府的府臣聚集,也陆续上报着各地乡绅富户的义捐情况。

    “王爷,安乐伯派人送了一万石救济粮来,并来信说,秋末会再备一百万石粮食至义仓……她希望您在分配这些粮食的时候,不要忘了普通百姓。”

    这是徐思雨难得的大方之举了。

    一百万石,还没有问他要钱。

    平翔微微一笑,“安乐伯这是在敲打我,不要只顾着养兵,只想着打仗,而不管民不聊生。”

    看到平翔的神情松懈了些,有大营指挥使站出来趁热打铁:“王爷,我们安插在乐州的人说,安乐伯的水田维持得很好,稻谷茁壮,山里也种满了土豆、红薯和花生……”

    “怎么,你还嫌一百万石粮食少了?”

    平翔朝站出队伍,想继续打徐思雨算盘的下属指挥使身上。

    “既然这样,钟仁义,本王就交给你一个任务,另外去找一百万石粮食来。为期……就十日吧。如若失利,你队伍的粮草就自己解决!”

    “王……王爷?”偷鸡不成,还被加了重任的钟指挥使,是真不知道从哪儿搞一百万石粮食。

    是,徐思雨手里的粮食肯定不止一百万石。

    但平翔知道他不能指着一个人薅,何况这个人还是最有本事和脾气的。

    做事留一线,做人更不能对有能且还帮着他的人赶尽杀绝。

    “往燕平京上传,确保每个府城、每处勋贵的封地,都清楚安乐伯的义举。”

    “是。”

    平翔瞧了这些人也提不出什么更好的办法了,随即让人散了。

    ……

    徐思雨知道近来山匪数量暴增,是青龙寨的当家来信,想让她今年多送五成的粮进山。

    徐家商队今年没有粮食对外出售,但求粮的信件是一封接一封,亲戚、友人、打过交道的,和只有过照面的……不论关系远近,都求上乐州来。

    乐州城人也是有差不多的烦恼,好多从来不联络的亲戚,都想尽办法带信求粮或者直接找到乐州来投靠。

    徐念月带了一封家书来找徐思雨商议,他娘何香梅还有何家老小,已经出发在来乐州的路上了。

    徐思雨读了成杞让商队快马送来的信,问:“来拜祭念雪?坟前赎罪?念月,你信吗?”

    徐念月跟徐思雨一样是不信的,但是何香梅毕竟是她娘。

    她小声的跟徐思雨说到何香梅的近况:“爹将娘赶回何家,大哥也把何家人赶出花圃后,何家连个住处都没有,娘的日子不好过。”

    说来,徐怀山的做法,徐思雨也看不懂。

    不给休书,就把人这么赶回娘家,放任不管的做法,他到底是想罚还是不想罚?

    也许是怕影响了徐成梓的仕途,他用不管不顾表达了他的态度。

    但这就了事呢?

    曾经,徐思雨以为他大哥最是老实憨直,是个老好人,但后来经历的事儿多了,这老实或是愚昧?或是怕事?或是无作为只想占利?

    反正如今在徐思雨心中,二哥的明面上坏过、经事后的踏实,三哥的始终求利为上,都比大哥这种模糊的仁善让她看得舒服。

    其实,何香梅身上并不是没有优点的,她虽不情愿,可早年还是奉献了奶水,养徐思雨长大,徐思雨该感激她的。

    还有,在徐家还很未发际的时候,她手脚麻利,勤勤恳恳干活,是什么时候起,所有人对她的印象就只剩罔顾亲情、计较得失了呢?

    那些计较,真的只是何香梅的问题?

    看到徐念月这明上是告知,暗里带请求的意思,徐思雨终究是松了口:“念雪葬在北山公墓,要赎罪,山下的灵静斋可让她住。”

    灵静斋是专修给扫墓人休憩的地方,公墓的管事也住在那里,设有佛堂,是个赎罪的好地方。

    徐思雨这是表态不反对徐念月接手。

    但剩下的安排,由徐念月自己决定。

    来的不是何香梅一个人,还有何家的一大家子,这是徐成杞都疲于应付的人,徐思雨也想看看她的应付之道。

    ……

    宜城郊外,骡车哒哒慢跑在的驿道上,仅搭了一个棚子的车板上坐了何家大大小小九口人。

    何家没钱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