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5章 李靖的麻烦!(1/2)
“药师他,不会有事吧?”
良久,李二才缓缓发问。
“小人出发的时候,只知道将军病得很重,胃口很小,但他仍然坚持要回长安城,他说……”
使者的神色也变得黯然,显然有些说不下去了。
“他说的什么?”李二脸上也浮现了担心,赶紧追问。
“将军说,如果他命不久矣,哪怕是死,也要死在长安城,不想死后孤魂流落异乡!”
李二听罢,沉寂良久。
以他对李靖的了解,若是他坚持一定要回来。
此时多半已经在返回的路途中了,谁也劝不动他。
“吩咐下去,沿途驿馆做好准备,接应药师,顺便替朕传达一道口信给药师。”
李二停顿片刻,才伤感道:“朕会为他准备一场庆功宴,他可一定要回到长安城啊。”
在场的各位心腹大臣皆是不言语。
“是!”
使者退出去,李二也将自己的心思重新收回。
他不能因为这件事情干扰到自己的后续决策。
李靖的事情,在他这里先到此为止吧,他得将更多的心思留在家国政务上
“关于今年朝廷的动向是继续扩张,亦或是修养调整,朕想等到庆国公回来之后再一同探讨。”
“诸位,散去吧!”
……
就在李二还为朝廷的政务忙碌的一头雾水时。
庆修带着他的七位夫人从长安城周边一路游玩到了潼关外,踏青玩乐。
毕竟他有小半年的时间没有陪伴妻子,干脆带她们外出玩耍好好弥补。
此时的关中、关东一带还并没有像后世那样沙漠化严重,一路走下来青葱茂盛,景观完全不比中原、河北差。
甚至庆修还在潼关外选了几处景色不错的地界买下来,留待日后开发用。
不知不觉,小一个月的时间过去,他们重回长安城时连田地里的禾苗都开始发芽了。
这一路走下来,几乎所有农民们看到请求第一件事就是上来询问他今年的光景如何,还会不会有像去年那样的天灾。
去年可是旱灾和蝗灾接踵而至,要不是朝廷给他们分发了今年的种子,不知道得有多少百姓出关逃荒。
庆修掐指一算,今年贞观三年,各路天灾已经结束,必定是一个丰收之年。
“诸位父老乡亲不必忧虑,今年风调雨顺,没有任何天灾,一定是不同于往年的大丰收,只管辛勤种地即可!”
得了庆修的安慰,大家才总算是放下心来。
如此他们便不必害怕又得饿肚子了。
但让庆修奇怪的是,他这一路走下来见到家家户户都在酿酒,酒香甚至一路蔓延到了长安城。
还未等进城,那浓郁的香味便让人馋了眼,当真是酒香十里路人醉。
今年民间明明粮食稀少,百姓们本来应该节衣缩食坚持到秋收,却把这些本来就稀少的粮食拿出来酿酒。
而且朝廷还不禁止民间酿酒,着实是奇怪。
“夫君,回去后我们也喝一杯吧?”
这一路的酒香把李玉婵的馋虫勾起来,她本就喜好美酒。
现在长安城四处酿酒成风,她当然也想好好的畅饮一番。
就在此时,街道上一群人蜂拥而过,每个人手中都捧着一口酒坛子,相互之间有说有笑。
“你那个闻香味儿就不如我 这可是我用上好的高粱做的!”
“高粱算什么,我这是米酒,用大米酿造的,比你那个味道更香醇!”
“小米更好,小米出酒量多……”
……
这些人各自比较着自己手中的美酒,谁都是不甘落后。
庆修有些好奇,他随意拦住了一名过路人,“怎么长安城最近酿酒成风?”
“哎哟,庆国公!”
那人这才注意到来者是庆修 ,连忙拱手行礼。
其他人也都发觉庆修在此,赶紧都各自对其行礼,但庆修一挥手,示意他们不必来这套虚的。
“今年民间不是粮食稀缺,怎么你们还大肆酿酒,不怕粮食不够吃吗?而且我看连城外的村庄也是如此。”庆修满脸疑惑。
那人赶紧说道:“您这段时间没在长安城?这不是去年灾荒闹得太凶,搞得大家都怕今年也是灾祸横行的一年。”
“这不,大家都酿酒来祭神,想要以此换取神灵庇佑嘛,粮食少的话就少酿制一些,总得求个安心。”
庆修若有所思的点头,“可如此一来,民间本来就不充裕的粮食岂不是更加吃紧?”
那人笑了,“哈哈,其实也还好,朝廷今年给民间发了不少赈灾粮和种子,再说这些酒最后也不是全部倒掉,全都进了乡党们的肚子里,也不算浪费。”
他这话引的周围百姓们纷纷出言附和。
虽然大家嘴上都说着酿酒是祭神,实际上是太久没
良久,李二才缓缓发问。
“小人出发的时候,只知道将军病得很重,胃口很小,但他仍然坚持要回长安城,他说……”
使者的神色也变得黯然,显然有些说不下去了。
“他说的什么?”李二脸上也浮现了担心,赶紧追问。
“将军说,如果他命不久矣,哪怕是死,也要死在长安城,不想死后孤魂流落异乡!”
李二听罢,沉寂良久。
以他对李靖的了解,若是他坚持一定要回来。
此时多半已经在返回的路途中了,谁也劝不动他。
“吩咐下去,沿途驿馆做好准备,接应药师,顺便替朕传达一道口信给药师。”
李二停顿片刻,才伤感道:“朕会为他准备一场庆功宴,他可一定要回到长安城啊。”
在场的各位心腹大臣皆是不言语。
“是!”
使者退出去,李二也将自己的心思重新收回。
他不能因为这件事情干扰到自己的后续决策。
李靖的事情,在他这里先到此为止吧,他得将更多的心思留在家国政务上
“关于今年朝廷的动向是继续扩张,亦或是修养调整,朕想等到庆国公回来之后再一同探讨。”
“诸位,散去吧!”
……
就在李二还为朝廷的政务忙碌的一头雾水时。
庆修带着他的七位夫人从长安城周边一路游玩到了潼关外,踏青玩乐。
毕竟他有小半年的时间没有陪伴妻子,干脆带她们外出玩耍好好弥补。
此时的关中、关东一带还并没有像后世那样沙漠化严重,一路走下来青葱茂盛,景观完全不比中原、河北差。
甚至庆修还在潼关外选了几处景色不错的地界买下来,留待日后开发用。
不知不觉,小一个月的时间过去,他们重回长安城时连田地里的禾苗都开始发芽了。
这一路走下来,几乎所有农民们看到请求第一件事就是上来询问他今年的光景如何,还会不会有像去年那样的天灾。
去年可是旱灾和蝗灾接踵而至,要不是朝廷给他们分发了今年的种子,不知道得有多少百姓出关逃荒。
庆修掐指一算,今年贞观三年,各路天灾已经结束,必定是一个丰收之年。
“诸位父老乡亲不必忧虑,今年风调雨顺,没有任何天灾,一定是不同于往年的大丰收,只管辛勤种地即可!”
得了庆修的安慰,大家才总算是放下心来。
如此他们便不必害怕又得饿肚子了。
但让庆修奇怪的是,他这一路走下来见到家家户户都在酿酒,酒香甚至一路蔓延到了长安城。
还未等进城,那浓郁的香味便让人馋了眼,当真是酒香十里路人醉。
今年民间明明粮食稀少,百姓们本来应该节衣缩食坚持到秋收,却把这些本来就稀少的粮食拿出来酿酒。
而且朝廷还不禁止民间酿酒,着实是奇怪。
“夫君,回去后我们也喝一杯吧?”
这一路的酒香把李玉婵的馋虫勾起来,她本就喜好美酒。
现在长安城四处酿酒成风,她当然也想好好的畅饮一番。
就在此时,街道上一群人蜂拥而过,每个人手中都捧着一口酒坛子,相互之间有说有笑。
“你那个闻香味儿就不如我 这可是我用上好的高粱做的!”
“高粱算什么,我这是米酒,用大米酿造的,比你那个味道更香醇!”
“小米更好,小米出酒量多……”
……
这些人各自比较着自己手中的美酒,谁都是不甘落后。
庆修有些好奇,他随意拦住了一名过路人,“怎么长安城最近酿酒成风?”
“哎哟,庆国公!”
那人这才注意到来者是庆修 ,连忙拱手行礼。
其他人也都发觉庆修在此,赶紧都各自对其行礼,但庆修一挥手,示意他们不必来这套虚的。
“今年民间不是粮食稀缺,怎么你们还大肆酿酒,不怕粮食不够吃吗?而且我看连城外的村庄也是如此。”庆修满脸疑惑。
那人赶紧说道:“您这段时间没在长安城?这不是去年灾荒闹得太凶,搞得大家都怕今年也是灾祸横行的一年。”
“这不,大家都酿酒来祭神,想要以此换取神灵庇佑嘛,粮食少的话就少酿制一些,总得求个安心。”
庆修若有所思的点头,“可如此一来,民间本来就不充裕的粮食岂不是更加吃紧?”
那人笑了,“哈哈,其实也还好,朝廷今年给民间发了不少赈灾粮和种子,再说这些酒最后也不是全部倒掉,全都进了乡党们的肚子里,也不算浪费。”
他这话引的周围百姓们纷纷出言附和。
虽然大家嘴上都说着酿酒是祭神,实际上是太久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