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5/6)
女性而言,美貌却成了一种难以摆脱的束缚。人们往往只看到她那张倾国倾城的脸庞,便先入为主地将她视为一个精致的摆设,一个仅供观赏的花瓶,从而完全忽视了她那治国理政的卓越才能和高尚品德。
当李清歌身着华服,端坐在金碧辉煌的宝座之上时,群臣们无不发出沉重而哀伤的叹息。他们中的许多人,曾亲眼见证过这位女王戴着面具,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带领大炎走出困境,走向繁荣。而此刻,当她摘下面具,露出那张令天地失色的真容时,他们却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和不安。他们知道,这位女王的美貌,足以让任何男人为之倾倒,但偏偏这绝世容颜,却长在了掌握至高权力之人的身上,就像那悬崖之巅盛开的雪莲,静静地绽放,不容任何人轻浮地玩弄。
清歌自己心里也明白,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男人哪有不爱美的呢?但她更清楚,美丽绝不是用来取悦他人的工具,更不是用来媚俗的手段。她曾戴着面具,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为了让人们看到她的才华和智慧,而不是仅仅被她的外貌所吸引。如今,她摘下面具,露出真容,是想告诉世人:女子的美丽,是上天赐予的礼物,它不应该成为负担,更不应该被用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
所谓“红颜祸水”,不过是偏见和歧视的极端表现。美丽本身是无罪的,它怎能与祸水相提并论呢?清歌深知这一点,因此她摘下面具之后,不仅仅是在炫耀自己的美貌,更是在展现美的多种形态。她时而化身为秦汉时期的质朴清纯,以素雅的妆容和简约的发型,展现出一种返璞归真的美;时而展现出魏晋风度的雅逸秀美,以飘逸的衣裙和淡雅的妆容,诠释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又或是唐代的开放繁复、宋代的极简素雅,每一种风格都被她演绎得淋漓尽致。
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每次朝会,她的妆容和发型都变换不断。无论是淡妆还是浓妆,都能成为令人惊艳的绝景。她的眼睛仿佛能说话,时而温柔如水,时而锐利如剑;她的嘴唇总是挂着淡淡的微笑,那是一种自信而从容的微笑,让人无法移开目光。她的每一次出现,都像是一场视觉盛宴,让群臣们为之倾倒,也为之震撼。
然而,清歌这么做,并不是为了炫耀自己,更不是想利用美貌去伤害别人。她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塑造国民的审美观念。她回想起前世小时候,电视荧幕上那些各具特色的美女,如《西游记》中的仙女们,她们或温婉或灵动,每一个都像是仙子下凡一般,让人难以忘怀。还有《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和薛宝钗,她们的美,不仅仅是外表的娇艳,更是内心的纯净与高雅。
但不知从何时起,这样的美人越来越少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千篇一律的网红锥子脸,美颜滤镜之下,连真实的面容都难以辨认。更可怕的是,在资本的操控下,女演员们纷纷追求白幼瘦的审美标准。肤色必须白皙、脸型必须小巧、体重不能超过百斤……这种极端的审美追求导致减肥节食之风盛行,许多年轻女性为了追求所谓的“完美身材”,不惜牺牲自己的健康和青春。
想到前世娱乐圈的这些乱象,清歌不禁感到愤怒和痛心。她深知,真正的美丽,应该是多元化的,它不应该被任何一种标准所束缚。因此,她决定用自己的行动,去改变这个世界对于美的偏见和歧视。她要让世人看到,美丽不仅仅局限于外表,更在于内心的修养和气质。她要让每一个人都明白,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美丽之处,只要勇敢地展现自己,就能成为这个世界上最耀眼的存在。
于是,清歌开始在朝堂上、在民间、在各个领域推广她的美学理念。她鼓励女子们追求自己的梦想和事业,不要被世俗的审美标准所束缚;她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反对盲目的减肥和节食;她支持艺术教育和文化传承,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不同形式的美。
在她的努力下,大炎的审美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审美标准,开始欣赏那些各具特色的美女和美景。他们发现,原来美丽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化的;原来美丽并不仅仅局限于外表,更在于内心的修养和气质。
而李清歌,这位拥有绝世容颜的女王,也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美丽并不是负担,更不是束缚。它是上天赐予的礼物,是每一个人都应该珍惜和展现的宝藏。在她的带领下,大炎的人民开始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欣赏美、创造美,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多彩和美好。
谈及美的话题,人们往往会疑惑,难道美真的必须依赖金钱与资本的堆砌吗?那种扭曲的审美观念,犹如古代对女子缠足的病态追求,早已应当被遗弃在历史的长河中,任其消逝,永不再现。
李清歌,作为大炎国的女王,对于美的理解自然独具慧眼。在她看来,真正的美应当是健康、大气且端庄的,它不应受到任何框架的束缚,更不应沦为某种病态追求的象征。就像女儿国的国王,她身上所展现的是一种国泰民安的气质,那种由内而外散发的美,既让人心生敬畏,又让人感到温暖。这正是李清歌心中所追求的美。
她偏爱端庄大气的美,但这并不意味着她厌恶
当李清歌身着华服,端坐在金碧辉煌的宝座之上时,群臣们无不发出沉重而哀伤的叹息。他们中的许多人,曾亲眼见证过这位女王戴着面具,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带领大炎走出困境,走向繁荣。而此刻,当她摘下面具,露出那张令天地失色的真容时,他们却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和不安。他们知道,这位女王的美貌,足以让任何男人为之倾倒,但偏偏这绝世容颜,却长在了掌握至高权力之人的身上,就像那悬崖之巅盛开的雪莲,静静地绽放,不容任何人轻浮地玩弄。
清歌自己心里也明白,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男人哪有不爱美的呢?但她更清楚,美丽绝不是用来取悦他人的工具,更不是用来媚俗的手段。她曾戴着面具,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为了让人们看到她的才华和智慧,而不是仅仅被她的外貌所吸引。如今,她摘下面具,露出真容,是想告诉世人:女子的美丽,是上天赐予的礼物,它不应该成为负担,更不应该被用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
所谓“红颜祸水”,不过是偏见和歧视的极端表现。美丽本身是无罪的,它怎能与祸水相提并论呢?清歌深知这一点,因此她摘下面具之后,不仅仅是在炫耀自己的美貌,更是在展现美的多种形态。她时而化身为秦汉时期的质朴清纯,以素雅的妆容和简约的发型,展现出一种返璞归真的美;时而展现出魏晋风度的雅逸秀美,以飘逸的衣裙和淡雅的妆容,诠释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又或是唐代的开放繁复、宋代的极简素雅,每一种风格都被她演绎得淋漓尽致。
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每次朝会,她的妆容和发型都变换不断。无论是淡妆还是浓妆,都能成为令人惊艳的绝景。她的眼睛仿佛能说话,时而温柔如水,时而锐利如剑;她的嘴唇总是挂着淡淡的微笑,那是一种自信而从容的微笑,让人无法移开目光。她的每一次出现,都像是一场视觉盛宴,让群臣们为之倾倒,也为之震撼。
然而,清歌这么做,并不是为了炫耀自己,更不是想利用美貌去伤害别人。她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塑造国民的审美观念。她回想起前世小时候,电视荧幕上那些各具特色的美女,如《西游记》中的仙女们,她们或温婉或灵动,每一个都像是仙子下凡一般,让人难以忘怀。还有《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和薛宝钗,她们的美,不仅仅是外表的娇艳,更是内心的纯净与高雅。
但不知从何时起,这样的美人越来越少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千篇一律的网红锥子脸,美颜滤镜之下,连真实的面容都难以辨认。更可怕的是,在资本的操控下,女演员们纷纷追求白幼瘦的审美标准。肤色必须白皙、脸型必须小巧、体重不能超过百斤……这种极端的审美追求导致减肥节食之风盛行,许多年轻女性为了追求所谓的“完美身材”,不惜牺牲自己的健康和青春。
想到前世娱乐圈的这些乱象,清歌不禁感到愤怒和痛心。她深知,真正的美丽,应该是多元化的,它不应该被任何一种标准所束缚。因此,她决定用自己的行动,去改变这个世界对于美的偏见和歧视。她要让世人看到,美丽不仅仅局限于外表,更在于内心的修养和气质。她要让每一个人都明白,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美丽之处,只要勇敢地展现自己,就能成为这个世界上最耀眼的存在。
于是,清歌开始在朝堂上、在民间、在各个领域推广她的美学理念。她鼓励女子们追求自己的梦想和事业,不要被世俗的审美标准所束缚;她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反对盲目的减肥和节食;她支持艺术教育和文化传承,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不同形式的美。
在她的努力下,大炎的审美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审美标准,开始欣赏那些各具特色的美女和美景。他们发现,原来美丽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化的;原来美丽并不仅仅局限于外表,更在于内心的修养和气质。
而李清歌,这位拥有绝世容颜的女王,也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美丽并不是负担,更不是束缚。它是上天赐予的礼物,是每一个人都应该珍惜和展现的宝藏。在她的带领下,大炎的人民开始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欣赏美、创造美,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多彩和美好。
谈及美的话题,人们往往会疑惑,难道美真的必须依赖金钱与资本的堆砌吗?那种扭曲的审美观念,犹如古代对女子缠足的病态追求,早已应当被遗弃在历史的长河中,任其消逝,永不再现。
李清歌,作为大炎国的女王,对于美的理解自然独具慧眼。在她看来,真正的美应当是健康、大气且端庄的,它不应受到任何框架的束缚,更不应沦为某种病态追求的象征。就像女儿国的国王,她身上所展现的是一种国泰民安的气质,那种由内而外散发的美,既让人心生敬畏,又让人感到温暖。这正是李清歌心中所追求的美。
她偏爱端庄大气的美,但这并不意味着她厌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