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5/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太宗似乎听到了她的心声,心中再次被触动:‘说得好!朕又何尝没有考虑过这些?’他深知,要实现这个目标并不容易,但他也有着坚定的决心和信念。于是,他决定下朝后留下尉迟敬德共同商讨对策。

    “今日朝会就到这里,退朝!”太宗宣布完毕后,小太监随即高声传令。他的声音清脆而有力,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

    群臣散去后,三日之期一到,太宗便与精心挑选的几人换上朴素衣裳悄悄出宫向南而行。他们知道,南方的灾情更为严重,他们心中充满了忧虑和期待。他们想要亲眼看看那里的百姓生活得如何,想要为他们带去一些帮助和希望。

    沿途所见皆是蝗虫肆虐后的荒芜田野,百姓数月来的辛勤劳动化为泡影。粮食颗粒无收,百姓们或面临饥饿或成为难民流离失所。太宗看到这一幕眼眶不禁湿润心情更加沉重。他深深地感受到了百姓的苦难和无奈,也更加坚定了他微服私访的决心。

    他走在田野间,看着那些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百姓,心中充满了痛惜和愤怒。他知道,这场蝗灾给百姓带来了无尽的苦难和折磨。他暗暗发誓,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百姓解困,为国家分忧。

    太宗深知前路虽艰难但为了百姓为了国家这份责任他义不容辞。他肩上扛着的不仅是皇宫的安危更是整个国家和百姓的未来。他必须坚强地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为百姓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眼前的景象触目惊心蝗灾的严重程度远超所报。】清歌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充满了震惊和忧虑。她知道这场蝗灾的严重程度已经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也给百姓带来了更加深重的苦难。

    【面对这样的情景那些关于粮食存量的说法又怎能让人信服?】清歌心中暗自思量。她知道,在这场灾难面前,任何关于粮食存量的说法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百姓们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帮助和关怀,而不是空洞的承诺和谎言。

    太宗和清歌一行人继续前行着,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忧虑和期待。他们知道,前方的路还很长很艰难,但他们也坚信着只要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他们要为百姓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一个充满希望和幸福的美好未来。

    有些官员啊,他们全然不顾太宗皇帝免税的旨意,要么偷偷违反,中饱私囊;要么虚报粮食储备,只为给自己捞取功劳。他们的这些行为,就如同蝗虫一般,肆意地啃食着百姓的生计,让老百姓的生活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看到这样的情景,就连李清歌这样一位性格淡泊、不问世事的女子,心里也忍不住泛起了嘀咕。她叹了口气,眉头紧锁,眼中满是忧虑地说道:“作为一国之君,我真是惭愧啊。没能早点到民间来看看,害得百姓受这样的苦。”她的声音虽然轻柔,但却透露出深深的自责和无奈。太宗皇帝在心里暗暗发誓,以后要多进行微服私访,亲自了解民情,绝不能再让这样的事情发生。他深知,只有老百姓安定了,国家才能安定,这个道理他比任何人都清楚。

    一行人继续往前走,突然看到前面有一片麦田。那麦穗长得特别饱满,虽然还没完全成熟,但晒干了也能吃,应该能解燃眉之急。房玄龄等随行官员看到后都很奇怪,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李清歌默默地看着那片麦田,心里琢磨着:“可能是这里的租税太重了,老百姓交不起,所以才没人收割吧。”她想到,虽然太宗有免税的命令,但天高皇帝远,那些贪心的官吏可不会都听话。自古以来,这样的贪官就不少,他们总是想方设法地从百姓手中榨取每一分钱。看着这满地的麦子,李清歌不禁为老百姓的艰难生活感到惋惜。

    这时,他们遇到了一位老翁。老翁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看到他们一行人后,叹了口气问道:“你们也是来逃难的吗?再往前走也没用,这里没粮食了,还不如去京城找条活路。”说完,他又叹了口气,眼中满是无奈和绝望。

    太宗皇帝听到李清歌之前的分析后,心里很不是滋味。他走上前去,关切地问老翁:“这麦穗长得这么好,怎么没人收割呢?”老翁再次叹了口气,咬牙切齿地说道:“你们这些外来人不知道这里的苦啊。麦子虽然好,但租税重得跟山一样。收了也白收,全都要交给官府,老百姓自己一点都留不下。还不如大家一起饿着肚子算了,省得白忙活一场。”说完,老翁的眼中流露出了深深的痛恨和无奈。

    太宗皇帝一听就火了,他握紧拳头,怒斥道:“圣上已经下了明诏免税了,怎么还有人敢违抗!”他的声音响彻云霄,透露出无比的愤怒和决心。老翁又叹了口气说:“这里有个顺口溜:‘庞相寿,会做官,到处敛钱,连生孩子都要收税。’简直是无法无天了!”说完,老翁的眼中满是泪水,他似乎已经对这个世界失去了信心。

    太宗皇帝气得拳头都握紧了,他发誓一定要除掉这些贪官污吏,为百姓伸张正义。李清歌在心里暗暗想道:“庞相寿?我记得他以前是在京东做官的,还是太宗的老部下呢。怎么现在变成这样了?”她想起历史上的种种教训,不禁感慨万千。她深知,权力的腐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