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4/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难道钱大善人是神仙下凡,挥挥手粮食就满了?”一个人开玩笑地说。

    “不是神就是鬼!”有人严肃地说。这话一出,大伙儿脸色都变了,一股寒气直往脊梁骨上窜。他们四周一看,荒凉得很,乌鸦叫声还特凄凉,更添了几分恐怖。

    “快走快走,这里邪门得很。”一个人害怕地说。

    “钱大善人肯定有秘密武器,不然咋能凭空变出粮食来?”另一个人猜测道。

    “没错,粮食源源不断,还看不见仓库,这事儿绝对有猫腻!”另一个人也附和道。

    大伙儿议论纷纷,害怕得不行,一个个结伴跑了,连头都不带回的。他们跑得那么快,仿佛后面有追兵在追赶他们一般。

    这时候,李清歌从林子里的小路走出来,苦笑着摇了摇头。她感叹长安百姓的好奇心真是太旺盛了,竟然跟到这里来。幸好有“青葱领域”的隐蔽性,不然这上千亩良田的秘密,早就传遍天下了。非得闹出个大动静不可,到时候可就麻烦了。

    所以啊,还是得更加小心谨慎才行。李清歌心中暗自决定,一定要保守住这个秘密,才能保住这份来之不易的安宁。她望着那些远去的百姓,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情感。既是对他们的无奈,也是对自己的庆幸。她庆幸自己拥有“青葱领域”,能够为自己和身边的人带来安宁和幸福。

    如果没有什么差错的话,这次秋收加上大唐那些富商们积极捐粮,江南那边的赈灾困难,很快就能解决了。而且接下来丰收在望,金黄的稻田在阳光下泛着光,沉甸甸的稻穗低垂着头,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即将到来的喜悦。粮食都会稳稳当当地进我们的仓库里,为大唐的繁荣再添一份力量。

    最让人高兴的是,清歌昨晚仔细研究了一番,她那双明亮的眼睛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仿佛能洞察世间万物的奥秘。她发现把粮食储存在那些绿油油、生机盎然的地方,可以避开潮湿和虫蛀,粮食就能保存得更久了。这个想法无疑为粮食的储存问题找到了一个新的解决方案。

    说到聚宝盆里的银子,虽然它能解江南百姓的燃眉之急,但我也担心这些银子要是流进大唐市场,会导致银价下跌。所以啊,这些银子还是留着比较好,以备不时之需。

    清晨的阳光洒在长安城的街道上,热闹非凡。清歌就一个人进城去了,她身穿一袭淡蓝色的衣裙,步履轻盈,宛如一朵盛开的莲花。果然跟我想的一样,长安城里热闹非凡,大家都在议论纷纷。

    “钱大善人真是菩萨心肠啊,本来以为他已经倾其所有了,没想到又捐了那么多粮食。”一个衣衫褴褛的老者感叹道,他的眼中闪烁着感激的光芒。

    “这次他恐怕是把家底都掏空了。长安城的大富豪,竟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积累这么多粮食,真是了不起。”一个商人模样的人赞叹道,他的眼中满是敬佩。

    “我也想去做生意赚钱了!”一个年轻人激动地说道,他的眼中仿佛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现在看来,经商这条路还真有前途。”另一个人附和道,他的眼中闪烁着憧憬的光芒。

    大家都很好奇,为什么粮食要在那么荒凉的地方交接呢?一个个都盯着那片荒地看,兴趣十足。那片荒地位于长安城的郊外,荒凉而寂静,只有几棵枯树孤零零地立在那里。然而,此时却成了众人瞩目的焦点。

    同时,皇宫里也是议论纷纷。金碧辉煌的宫殿内,老臣们都被钱大善人的举动感动了。他们身穿华丽的朝服,面容严肃而庄重。他们本以为钱大善人已经尽力了,没想到他又捐了这么多粮食。

    “我们大唐有这样的善人,真是国家的福气啊。”一个老臣感慨道,他的眼中满是欣慰。

    “钱大善人果然名不虚传。只赐给他匾额和铜牌,好像还不够表彰他的功劳,应该给他加官进爵才对。”另一个老臣附和道,他的眼中闪烁着赞赏的光芒。

    “可是陛下好像并不怎么在意这件事,他一向赏罚分明,怎么这次就……”一个老臣疑惑地说道,他的眉头紧锁,似乎对陛下的态度感到不解。

    大家都想不通,钱丰田的做法简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这么急着帮陛下解忧,按常理来说,陛下肯定会重重奖赏他的,怎么现在就这么算了呢?

    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了李世民身上,觉得这件事挺奇怪的。李世民身穿龙袍,面容威严而深沉,他坐在龙椅上,目光扫过众臣,心中却自有打算。

    这时候,魏征终于忍不住了,他上前一步,拱手道:“陛下……”

    李世民却淡淡地说:“钱大善人这么做,是为了解救百姓的困苦,并不是为了求赏。我要是强行给他奖赏,反而会违背了他的初衷。”他的声音平静而坚定,仿佛已经看透了一切。

    皇帝心里明白得很,这些粮食其实都是清歌捐的,赏给钱丰田那就是浪费了。所以他就只赐了匾额和铜牌,表示一下心意。他深知清歌的才华和智慧,也明白她的心意并不在于名利。

    听了皇帝的话,大家都恍然大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钱大善人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