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2/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念所驱使,他们的心紧紧相连,共同踏上了这条充满挑战与变革的道路。他们知道,前方等待他们的,将是无尽的困难与阻碍,但他们也相信,只要心中有光,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他们前进的步伐。

    李清歌,那可是个说干就干、雷厉风行的实干家,她的身影在朝堂与民间同样鲜明,如同烈日下的青松,挺拔而坚韧。一旦她心中有了决断,那便是千山万水也阻挡不了的洪流,势不可挡。

    这一日,晨光初破晓,李清歌便已穿戴整齐,一身龙袍加身,威严中透着不容置疑的果决。她站在明皇宫的窗前,望着外面渐渐苏醒的城市,心中却已翻涌着即将掀起的风暴。她转身,对身旁侍立的刘墉——那位百官之首、中书令大人,轻声却坚定地说:“刘卿,即刻召集议会,让所有群臣前来,共商国是。”

    刘墉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讶异,却也迅速领命而去。他知道,这位女王行事向来不拘一格,每一次决策都足以震撼朝野。

    李清歌登基之日,便定下每周工作五日的制度,意在让群臣得以休憩,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然而,这日虽是周六,群臣却早早地穿戴整齐,如同被无形的力量牵引,匆匆赶往议会之地。他们心中充满了疑惑与不安,议论声此起彼伏。

    “怎么这么急就把我们叫来了?”一位大臣低声问道,眉头紧锁。

    “周六不是休息日吗?女王为何此时召见?”另一位大臣附和道,脸上写满了茫然。

    “谁知道呢,但必定是大事,咱们得打起精神来。”一位年长的官员沉声道,试图稳住众人的情绪。

    正议论间,玉钟之声悠扬响起,如同古老的召唤,群臣们纷纷整肃衣衫,排着队,步入了大殿。明皇宫虽不及紫禁城太和殿那般庄严宏伟,但在李清歌的威严之下,却也别有一番肃穆之感。

    大殿之内,李清歌端坐于王座之上,青铜面具遮住了她的面容,却遮不住那双如冷电般的眸子,威严而深邃,仿佛能洞察人心。她环视群臣,声音清冷而坚定:“我召见尔等,乃因有两件大事需议。”

    言罢,她稍作停顿,目光如炬,扫视着每一个人,继续问道:“前年,各地遭逢百年不遇之大洪灾,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困苦。我率众起义,本欲建一安乐之国,使百姓安居。然近日微服私访,却发现百姓田地多失,此乃何故?”

    群臣闻言,心头皆是一紧,女王提及土地,莫非是要兑现起义时的承诺?一时之间,大殿内寂静无声,只闻呼吸之声。

    李清歌见状,声音更冷:“怎不回答?是不知,还是不敢说?”

    “女王息怒!”群臣连忙齐声回应,声音中带着一丝颤抖。

    李清歌冷哼一声,怒意盎然:“息怒?尔等就只会让我息怒吗?”

    这时,陈宏谋硬着头皮站了出来,声音微颤:“天灾人祸接连不断,两年前那场暴雨,百姓流离失所,颗粒无收。为求生存,他们只得低价将田地卖给地主士绅。”

    李清歌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痛惜:“百姓失田,天灾确是其一,但人祸方为根本。地主乡绅为占更多土地,或威逼,或利诱,更借天灾炒作粮价,迫使百姓无法生计,只得贱卖土地,购其高价粮。最终,无田百姓沦为地主佃农,此乃历代农民起义之根源。”

    她每说一句,脸色便更沉一分,直至铁青,仿佛压抑着无尽的怒火。虽然戴着面具,但群臣仍能从她的话语中感受到那股强烈的愤怒与憎恶,心中愈发不安。

    “我问尔等,如何解决土地兼并之问题?”李清歌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如同警钟长鸣。

    群臣皆知土地之事牵涉甚广,稍有不慎,便可能招致既得利益者的报复,因此皆畏惧不敢言。他们只得再次齐声回应:“微臣无能,请陛下息怒!”

    “车轱辘话反复说,尔等身为国家栋梁,就只会让我息怒吗?”李清歌的声音越发严厉,透着不容置疑的决绝,“既然尔等无策,那我便亲自来。尔等喜爱兼并百姓土地是吧?好,我便看他们如何私吞、侵占!”

    此言一出,群臣除了刘墉外,皆震惊得瞪大了眼睛,仿佛听到了天方夜谭。

    李清歌却不顾众人反应,继续宣布:“自今日起,废除土地私有制,所有土地交易皆作废。”

    她高声呼唤:“刘墉——”

    刘墉闻声而出,恭敬应道:“微臣在!”

    “我任命你为土地政变使,即刻起收缴土地。你每到一地,便如同我亲临,谁敢阻拦,格杀勿论!”李清歌的声音坚定而果决,透着不容抗拒的力量。

    刘墉昂然领命:“是,微臣遵旨!”

    李清歌这一命令如同巨石击水,瞬间掀起了惊涛骇浪。想当年清廷雍正帝推行摊丁入亩政策,不过是给地主士绅放了点血,便惹得天怒人怨,被黑为暴君。而今女王陛下之举,比雍正更为激进,不仅要放血吃肉,还要刨根问底,彻底颠覆旧有的土地制度。群臣们心中惊骇不已,仿佛看到了即将到来的风暴。

    他们虽然表面上清正廉洁,但与地主士绅之间却有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