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2/6)
先推广的就是超级杂交水稻。想当年乾隆朝的时候,南方的水稻产量低得可怜,好的田地也就三四百斤一亩,差的才两百多斤。但这系统给的稻子却与众不同,一亩地能产九百多公斤,也就是一千八百斤!产量直接翻了近六倍!
这稻子还有个神奇的地方,就是只能在大炎国境内种才有效。一出境就变回普通稻子了,防止了别人偷走技术。民以食为天嘛,眼看着春天就要耕田了,李清歌赶紧召集了朝会。
大臣们都到齐了,他们身穿官服,头戴官帽,整齐地排列在宫殿的大厅里。行礼之后,李清歌问刘墉:“土地分配得怎么样了?”刘墉回答说:“陛下,大部分土地都已经分配下去了。就是偏远的地方因为交通不便稍微慢了点,但正在积极落实中。”
李清歌表扬了他的工作,又叹了口气说:“老百姓虽然有了地,但这些年灾荒不断,土地都荒芜了。就算种了也难有好收成。”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对老百姓的关切与担忧。户部尚书陶力农也忧心忡忡地说:“陛下说得对啊!粮食歉收,税源就枯竭了,国家开支都难以为继。要是强行征税,又怕激起民变。”
李清歌严肃地说:“老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怎么能再给他们增加负担呢?幸好老天保佑大炎国,赐给了我这种高产的稻种。我们一定要大力推广!”他的声音坚定而有力,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决心。
大炎国主要在南方,种水稻正合适。李清歌这么一说,大臣们都惊呆了,以为自己在做梦。一亩地能产一千斤稻子?这简直是闻所未闻啊!他们面面相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陶力农半信半疑地问李清歌:“陛下,这是真的吗?”李清歌认真地回答他:“这件事关系到国家的根本和老百姓的生计,我怎么可能乱说呢?”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真诚与坚定。大臣们一听这话,都感受到了这件事的重要性。他们纷纷表示要全力支持李清歌推广这种高产水稻,让江南地区的老百姓都能吃饱饭,摆脱饥饿的困扰。
阳光温柔地洒在大炎国的土地上,春风轻拂,带来一丝丝暖意。李清歌站在宫殿的高台上,身着华丽的龙袍,金色的阳光照耀在他坚毅的面庞上,显得格外威严。他大声说道:“春天到了,播种的时候可不能耽误,你们得赶紧到全国各地去,把这高产的稻种给广泛播种下去。我不忍心看到任何一个老百姓因为收成不好而饿死。”
他的声音洪亮,充满了力量,仿佛能够穿透云霄,直达每一个老百姓的心田。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对这片土地的深情与期待,仿佛能够看到未来的丰收景象。
“凡是领取稻种耕种的,如果亩产没有达到一千斤,那么田租和地税都免了;要是超过了千斤,那超出的部分,一半就归国家。”李清歌继续说道,他的语气坚定而果断,没有丝毫的犹豫。
这系统赐予的超级杂交稻,保守估计一亩地能产一千八百斤左右。李清歌深知古代种植技术的落后,土地潜力远未得到充分发挥,再加上暴雨洪水、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的频发,所以他把目标产量定得稍微低了一些。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既能激发老百姓的种植热情,又能确保国家的粮食储备。
他站在高台上,眺望着远方的田野,心中充满了希望。他仿佛能够看到老百姓们勤劳耕作的身影,听到他们欢声笑语,感受到他们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他知道,只要老百姓们肯努力,就一定能够迎来丰收的季节。
李清歌前世是个工人,他深知生活的艰辛与不易。每到年底退税的时候,他都盼着来年能多交点税,以此显示自己的富裕。而现在,他作为皇帝,一言既出,重如泰山。他相信,老百姓们也会像他一样,为了更好的生活而努力耕种。
陶力农等人虽然对这稻种的高产有些怀疑,但也不敢违抗圣旨,只能奉命行事。他们知道,李清歌是个有远见卓识的皇帝,他做出的决定一定是为了国家的长远发展。于是,他们纷纷领命而去,准备将稻种分发到全国各地。
那时候,大炎国刚刚分配了田地,老百姓的心情都非常激动。他们听说国家要推广新的稻种,而且还是皇帝亲口保证的,一亩地能产千斤粮食,都像是疯了一样,争着抢着要领稻种。他们穿着朴素的衣服,脸上洋溢着喜悦与期待,纷纷涌向皇宫,希望能够得到这份珍贵的稻种。
在皇宫的大门前,老百姓们排起了长龙,他们手持农具,背着背篓,等待着领取稻种。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与憧憬,仿佛能够看到丰收的景象就在眼前。
“女王陛下真是个仁慈的君主啊!”一个老百姓感叹道。
“她就像菩萨一样慈悲,时时刻刻都在为我们着想,我们真是太幸运了,能成为她的子民。”另一个老百姓接着说道。
当然,也有一些人表示怀疑:“亩产千斤?这是真的吗?”
老农们则感叹地说:“这简直是闻所未闻啊!就像做梦一样。”
但他们都相信李清歌的话:“女王陛下赐给我们这么珍贵的土地和稻种,怎么可能会欺骗我们呢?”
他
这稻子还有个神奇的地方,就是只能在大炎国境内种才有效。一出境就变回普通稻子了,防止了别人偷走技术。民以食为天嘛,眼看着春天就要耕田了,李清歌赶紧召集了朝会。
大臣们都到齐了,他们身穿官服,头戴官帽,整齐地排列在宫殿的大厅里。行礼之后,李清歌问刘墉:“土地分配得怎么样了?”刘墉回答说:“陛下,大部分土地都已经分配下去了。就是偏远的地方因为交通不便稍微慢了点,但正在积极落实中。”
李清歌表扬了他的工作,又叹了口气说:“老百姓虽然有了地,但这些年灾荒不断,土地都荒芜了。就算种了也难有好收成。”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对老百姓的关切与担忧。户部尚书陶力农也忧心忡忡地说:“陛下说得对啊!粮食歉收,税源就枯竭了,国家开支都难以为继。要是强行征税,又怕激起民变。”
李清歌严肃地说:“老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怎么能再给他们增加负担呢?幸好老天保佑大炎国,赐给了我这种高产的稻种。我们一定要大力推广!”他的声音坚定而有力,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决心。
大炎国主要在南方,种水稻正合适。李清歌这么一说,大臣们都惊呆了,以为自己在做梦。一亩地能产一千斤稻子?这简直是闻所未闻啊!他们面面相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陶力农半信半疑地问李清歌:“陛下,这是真的吗?”李清歌认真地回答他:“这件事关系到国家的根本和老百姓的生计,我怎么可能乱说呢?”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真诚与坚定。大臣们一听这话,都感受到了这件事的重要性。他们纷纷表示要全力支持李清歌推广这种高产水稻,让江南地区的老百姓都能吃饱饭,摆脱饥饿的困扰。
阳光温柔地洒在大炎国的土地上,春风轻拂,带来一丝丝暖意。李清歌站在宫殿的高台上,身着华丽的龙袍,金色的阳光照耀在他坚毅的面庞上,显得格外威严。他大声说道:“春天到了,播种的时候可不能耽误,你们得赶紧到全国各地去,把这高产的稻种给广泛播种下去。我不忍心看到任何一个老百姓因为收成不好而饿死。”
他的声音洪亮,充满了力量,仿佛能够穿透云霄,直达每一个老百姓的心田。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对这片土地的深情与期待,仿佛能够看到未来的丰收景象。
“凡是领取稻种耕种的,如果亩产没有达到一千斤,那么田租和地税都免了;要是超过了千斤,那超出的部分,一半就归国家。”李清歌继续说道,他的语气坚定而果断,没有丝毫的犹豫。
这系统赐予的超级杂交稻,保守估计一亩地能产一千八百斤左右。李清歌深知古代种植技术的落后,土地潜力远未得到充分发挥,再加上暴雨洪水、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的频发,所以他把目标产量定得稍微低了一些。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既能激发老百姓的种植热情,又能确保国家的粮食储备。
他站在高台上,眺望着远方的田野,心中充满了希望。他仿佛能够看到老百姓们勤劳耕作的身影,听到他们欢声笑语,感受到他们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他知道,只要老百姓们肯努力,就一定能够迎来丰收的季节。
李清歌前世是个工人,他深知生活的艰辛与不易。每到年底退税的时候,他都盼着来年能多交点税,以此显示自己的富裕。而现在,他作为皇帝,一言既出,重如泰山。他相信,老百姓们也会像他一样,为了更好的生活而努力耕种。
陶力农等人虽然对这稻种的高产有些怀疑,但也不敢违抗圣旨,只能奉命行事。他们知道,李清歌是个有远见卓识的皇帝,他做出的决定一定是为了国家的长远发展。于是,他们纷纷领命而去,准备将稻种分发到全国各地。
那时候,大炎国刚刚分配了田地,老百姓的心情都非常激动。他们听说国家要推广新的稻种,而且还是皇帝亲口保证的,一亩地能产千斤粮食,都像是疯了一样,争着抢着要领稻种。他们穿着朴素的衣服,脸上洋溢着喜悦与期待,纷纷涌向皇宫,希望能够得到这份珍贵的稻种。
在皇宫的大门前,老百姓们排起了长龙,他们手持农具,背着背篓,等待着领取稻种。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与憧憬,仿佛能够看到丰收的景象就在眼前。
“女王陛下真是个仁慈的君主啊!”一个老百姓感叹道。
“她就像菩萨一样慈悲,时时刻刻都在为我们着想,我们真是太幸运了,能成为她的子民。”另一个老百姓接着说道。
当然,也有一些人表示怀疑:“亩产千斤?这是真的吗?”
老农们则感叹地说:“这简直是闻所未闻啊!就像做梦一样。”
但他们都相信李清歌的话:“女王陛下赐给我们这么珍贵的土地和稻种,怎么可能会欺骗我们呢?”
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