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2/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统的声音突然响起,打断了她的思绪:“叮!系统任务触发!察觉到国内商品消费已接近饱和,请宿主开放沿海通商口岸,发展对外贸易,与世界经济接轨!完成任务后,将奖励世界级气田一块!”

    李清歌听到这个任务后,愣了一下。以前的任务都是有很多选择的,怎么这次就只有一个选项了呢?她不禁陷入了沉思。不过转念一想,她也明白了其中的缘由。以前之所以有那么多任务,是因为封建社会的弊端太多了,需要一一解决。而现在,地主士绅已经被消灭,男女平等也得到了实现,黑恶势力也被清除得差不多了,所以任务自然就少了很多。

    想到这里,李清歌不禁感到一阵欣喜。自己穿越到这个时代来,终于取得了一些成就啊!然而,她也有些疑惑。南方人口这么多,市场这么广大,怎么商品就饱和了呢?

    正当她沉思的时候,礼部尚书潘晓明走了进来,躬身说道:“陛下,臣有要事禀报,请陛下圣裁!”

    李清歌挑起眉头,目光锐利地看向潘晓明,问道:“什么事?”

    “是关于纺织厂的事情。”潘晓明回答道,声音中带着一丝忧虑。

    原来,由于李清歌提倡男女平等,越来越多的女性走进了工厂,成为了纺织工人。这导致纺织厂的生产能力大大提高,鞋袜服饰等商品产量激增。然而,市场需求并没有跟上,导致商品大量积压,仓库都快放不下了。而且,市场价格也因为供过于求而不断下跌。如果再不开拓新的销路,恐怕这些商品就要积压成灾了。

    李清歌听后,恍然大悟:“原来如此!纺织业暴增了啊!”她心中暗自思量,这确实是个头疼的问题。在古代,衣食住行中,“衣”是排在第一位的,而且价格也很昂贵。一般的中等家庭,一年到头也只能在过节的时候做一件新衣服穿穿。但是现在,纺织厂大量生产出来的商品却卖不出去,这确实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她沉吟片刻后,对潘晓明说道:“你回去后,立即组织人手,对纺织厂的产能进行摸底调查,同时了解市场需求的变化。然后,制定一份详细的报告给我。我要看看,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商品积压,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潘晓明领命而去,心中对李清歌的敬佩又多了几分。他知道,这位女王陛下不仅有着超凡的智慧和胆识,更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断的决策力。在她的领导下,这个国家一定会越来越强大,越来越繁荣。

    说到咱老百姓啊,那日子可真是过得紧巴巴的。一年四季,就那么一两件衣服轮换着穿,穿破了,缝缝补补是再寻常不过的事儿了。小孩子长得快,衣服换得勤,家里经济压力大,常常是爸妈的衣服改小了给孩子穿,哥哥穿不下的衣服弟弟接着穿,弟弟穿完可能还有更小的弟弟等着。就这么一件衣服,传个四五代,到最后都破得不成样了,补丁摞补丁,却也舍不得扔。

    那是一个春日的午后,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洒在老旧的石板路上,给这清贫的生活添上了一抹温暖的色彩。村头的老槐树下,几个孩子穿着改小的旧衣,追逐嬉戏,笑声清脆,仿佛能穿透岁月的艰辛,直达人心最柔软的地方。

    衣服和食物啊,在古代那可是贵得吓人,普通百姓只能望而却步。所以说到有钱有势的人,人们就会羡慕地说他们是“锦衣玉食”,“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那些华丽的衣裳,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如同梦中的彩虹,遥不可及。

    为啥珍妮机能拉开工业革命的序幕呢?还不是因为它大大提高了纺纱的速度,降低了布料的价格,让那些原本花大价钱在衣服上的钱流向了其他行业,促进了生产的繁荣。这就像鲸鱼死后滋养了万物一样,一个行业的革新,往往能带动整个社会的进步。

    人们总说房子是刚需,但仔细想想,吃穿用度才是真真切切的日常所需。房子可以租,但吃和穿怎么租呢?在这方面,古代的纺织业,那才是真正的硬通货,比商业地产还硬核。它不仅仅是生活的必需品,更是经济的晴雨表,反映着一个时代的繁荣与衰败。

    随着纺织厂和机器的发展,鞋袜衣服的价格大跳水,曾经昂贵的布料变得触手可及。纺织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多机器足,产能惊人啊。现在咱们大炎国内,衣物鞋帽的价格,连以前的百分之一都不到,货物多得跟流水似的。市场上,五彩斑斓的布料堆积如山,琳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

    然而,繁荣的背后也隐藏着危机。商人们最怕的就是库存积压,货囤多了,成本收不回,新货又卖不出去,资金链一断,工厂就得关门,工人就得失业。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一不小心,就可能引发社会动荡。

    所以啊,得想办法开拓外贸市场,把货卖出去,这样才能赚钱,还能吸引外面的财富进来。可你瞧瞧明清两代,那是闭关锁国的政策。明朝还好点,清朝那是几乎完全封闭了。沿海通商这事儿,可不是小事儿,潘晓明站在窗前,望着远处忙碌的港口,心中五味杂陈。他不敢擅自做主,得请示李清歌陛下。

    清歌陛下,一位英姿飒爽的女皇,她坐在金碧辉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