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2/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在驿馆前大骂李清歌,就过来看热闹,没想到却听到了这样的对话。他心中暗自震惊于李清歌的决绝和冷酷,同时也对她那坚定的意志和强烈的民族情感感到敬佩。

    驿馆内,李清歌坐在桌前,拿起笔,开始书写一封给石叔遇的信。她的字迹娟秀而有力,仿佛每一个字都蕴含着她的决心与信念。她知道,这场战争虽然残酷,但却是必要的。只有让敌人付出沉重的代价,才能让他们记住教训,不再侵犯大炎的领土和子民。

    而关于那三十万东瀛武士的坑杀,李清歌似乎还觉得不够狠厉。她在信中写道:“对于那些幸存的东瀛人,我们不能就这样放过他们。他们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战争,但他们的祖先和同胞曾经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灾难。因此,我们要让他们永远记住这段历史,让他们在未来的日子里,时刻提醒自己的子孙后代,永远不要忘记这段耻辱和仇恨。”

    写完信后,李清歌将其封好,交给了一个侍卫,让他立刻送往石叔遇那里。然后,她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外面纷飞的大雪,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情绪。她知道,这场战争虽然结束了,但留下的创伤和仇恨却需要很长的时间来愈合。而她,作为大炎的女王,必须肩负起这份责任,带领子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此时,小野男德依旧跪在驿馆前,他的身影在风雪中显得格外孤单和无助。他的心中充满了绝望和愤怒,但他也知道,自己无法改变什么。他只能默默地祈祷,希望有一天,东瀛能够重新站起来,洗雪今日的耻辱和仇恨。

    而乾隆皇帝则站在一旁,默默地看着这一切。他的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既有对李清歌的敬佩和敬畏,也有对这场战争的无奈和惋惜。他知道,作为帝王,他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意志,才能带领大清走向更加繁荣和强大的未来。

    这场残酷的报复行动,虽然给东瀛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痛苦,但也让大炎的子民们更加团结和坚定。他们知道,只有团结一心,才能抵御外敌的侵略和欺凌,才能守护好自己的家园和亲人。而李清歌作为女王,她的决策和行动,无疑给大炎的子民们树立了榜样和信心。他们相信,在李清歌的带领下,大炎一定会走向更加辉煌和灿烂的未来。

    这事儿关乎的,可不仅仅是朝堂之上的风云变幻,更是成千上万条无辜生命的安危啊!在这权力与阴谋交织的漩涡中,每一个决策,都可能成为决定历史走向的关键。

    哎呀,说起这李清歌,她的手段当真是令人叹为观止,狠辣之中又不失精妙,仿佛每一步都计算得恰到好处,让人不得不佩服。

    乾隆皇帝一听闻东瀛被灭、国人成奴的消息,背脊瞬间如被寒冰拂过,嗖嗖发凉,全身不由自主地直打哆嗦,脚下的步伐也紊乱起来,差点没站稳摔倒。他心中惊骇万分,这女的,这李清歌,究竟是何方神圣,竟有如此胆魄与手段!

    此时,月光如水,静静地洒在驿馆的庭院中,给这寒冷的冬夜添了几分柔和。李清歌刚好从里头出来,她身穿一袭素雅的锦袍,手中紧握着一幅刚绣完的青竹图。那青竹在月光下更显生机勃勃,仿佛每一片叶子都蕴含着不屈的傲骨。她为了这幅图,已在月光下绣了许久,终于在这一刻,将它完美呈现。

    她轻轻转身,步伐优雅地回到屋里。屋内,苏小梅已经重新整理好了绣架,丝线排列得整整齐齐,五彩斑斓,如同彩虹般绚丽。她正等待着新的花样上手,眼中闪烁着对刺绣的热爱与执着。

    做皇帝,不仅仅需要气魄宏大、能独当一面,更需有耐心磨砺自己的心性。就像那秋天的菊花,能耐得住寂寞与寒冷,才能在秋风中傲然绽放,开得长久而绚烂。那些大权在握的男人,有的选择练书法以修身养性,有的则沉迷于吃喝玩乐、画画写字,无非都是为了磨砺自己的心志。

    而李清歌,她的根基尚不稳固,文章笔墨并非她的强项。她不像乾隆那样自负才情,写诗能写上万首,也不屑于用那种方式来彰显自己的风流。她选择了刺绣,这一看似柔弱却内藏锋芒的手艺,来修心养性。

    别小看这刺绣,它虽是女子的手艺,但其中的学问却深不可测。一针一线,千丝万缕,需要来来回回地穿梭,才能绣出那如诗如画的景象。下雨有声、花开有香、老虎活蹦乱跳,这些逼真的景象,都需要绣娘精湛的技艺和无尽的耐心。特别是苏绣,更是精细得不得了,一针一线都不能错,错了就毁了整幅作品。因此,用刺绣来磨砺心性,再合适不过了。

    李清歌喜欢竹子的傲骨,也喜欢梅花的清高。她决定绣一幅寒梅图来比喻自己,用那傲雪凌霜的梅花,来表达自己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决心。

    丝线穿好,针尖刚要落下时,杨天雄掀帘进来了。他低声说道:“陛下,大清皇帝已经走了。”

    李清歌挑起眉毛,眼中闪过一丝玩味:“这我早料到了。乾隆他脸色怎么样?”

    天雄偷偷笑着回答:“那脸色惨得跟鬼一样白,就像被地狱里的恶鬼附身了似的。我估计他这辈子都没见过这么狠辣的手段。”

    李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