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先轸(2/4)
造了战场机动用兵、集中兵力打击敌人的先例。决战中,晋军针对楚军部署及其主帅骄躁轻敌的特点,采取避强击弱、佯退诱敌、各个击破的战法,最终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成就了晋国中原霸主的地位。
关于城濮之战,历史上存在一些争议。有学者认为,晋军实施的所谓战法可能只是因为迷路而歪打正着的结果。其依据有二:《左传》中提到此战中晋中军曾因遭强风而迷路,陷入沼泽并且丢失了一杆军旗,这可能就是狐毛另竖将旗的原因;《国语》中提到城濮之战之前,又或者过程中,先轸曾因某种原因打算撤军,是楚王孙启为他分析了楚军有几大致败的因素,才使先轸改变主意决定出战,最终获胜。然而,这些争议并不影响先轸在城濮之战中的杰出贡献和军事才能。
3、全歼秦军
公元前628年冬,晋文公逝世,晋襄公继位。秦国乘晋国霸业动摇的时机,发兵私越晋国国境,长途奔袭郑国。然而,秦军的行动被郑国发觉,于是秦军临时改变计划,灭掉了晋的邻国滑国后便返回了。
晋文公还没下葬,晋国的霸权便遭重大挑战。面对这种情况,先轸当机立断,率先主张阻击秦军。而襄公与栾枝等都认为,没报答秦国出兵平乱、拥立晋文公的恩施,反而攻打他们的军队,会愧对死去的先君。先轸力排众议,认为秦国不顾忠臣谏言,为贪婪而趁机动兵,在不借道的情况下擅自越境,企图攻灭晋国的同姓国,既然秦国这样狂悖无礼,晋国也不需要再讲什么恩施了。今日攻秦正是接下先君的重托,为了子孙后代着想。必须马上出兵阻击秦军。于是晋国紧急动员军队,把丧服染成黑色,在崤(今河南陕县东南)的狭路设伏,拦截秦军。
公元前627年四月中旬,秦军经过崤山时,遭到晋军伏击而惨败。这一战,秦军孟明视等三名主将被俘虏,军队也全军覆没,甚至有记载称秦军没有一个人逃脱。史称“崤之战”。崤之战是历史记载中第一场伏击战,从此之后战争基本改变了约期阵列而战的运动会形式,进入了战争艺术时代。
崤之战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场有记载的伏击战,而且它改变了战争的形式,从约期阵列而战的运动会形式,进入了更为复杂和多变的战争艺术时代。先轸在这一战役中的决策和指挥,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他成功地抓住了战机,狠狠地打击了秦国这个潜在的敌人,挫败了秦国控制晋国并进取中原的战略企图。从此后,秦国只好向西发展,而晋国的霸权则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然而,崤之战也提前激化了秦、晋的矛盾,导致两国公开决裂。这为后来的秦、楚联盟埋下了种子,加上北方的戎、狄乘机侵扰,最终造成晋国三面受敌的战略局势。因此,后世对先轸这次的决策褒贬参半。但无论如何,先轸在崤之战中的表现,都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杰出军事统帅的才能和勇气。
4、怒斥襄公与免胄殉翟
在崤之战后,晋襄公的嫡母怀嬴,她是秦穆公的女儿,请求将俘获的三名秦将释放回国,让秦国去惩罚、杀死他们,以免两国结怨过深。襄公出于对秦国的感激和对和平的渴望,答应了这一请求,随即将三名秦将释放。
当先轸得知这一消息时,他勃然大怒。他认为,将士们不知花费多少力气和生命才擒获的敌军主将,却因为妇人的几句巧言而在转眼间被轻易赦免。这样的做法不仅毁伤了自己的战果,还长了敌人的志气。先轸怒不可遏,他头也不回地离开,甚至狠狠啐了一口唾沫,以表达他的愤怒和失望。
先轸的这一行为,无疑是对襄公的一种冒犯。但襄公并没有责怪他,反而还为了释放战俘的事向先轸道歉。这显示了襄公对先轸的尊重和信任,也反映了先轸在晋国政治和军事地位的重要性。
然而,先轸并没有因此而感到满足。他深知自己的行为已经冒犯了襄公,也违背了军中的纪律和规矩。他感到内疚和自责,决定以自己的行动来弥补这一过错。
同年,狄人攻打晋国,晋国出兵抗击。在箕(今山西蒲县东北)的战斗中,晋军击败了狄军,俘获了一名狄军首领。战后,先轸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脱下头盔铠甲,冲进狄军中战死,以此讨伐自己冒犯襄公的罪过。
先轸的这一行为,无疑是一种极端的自我牺牲。他用自己的生命来弥补自己的过错,也用自己的行动来表明他对晋国的忠诚和热爱。他的这一举动,不仅赢得了晋军将士的尊敬和敬仰,也让他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狄人将先轸的首级送还给了晋国,其面色如同活人一般。这一情景,无疑让晋国的军民感到震撼和悲痛。他们为先轸的英勇和忠诚而感动,也为他的牺牲而惋惜。先轸以死明志,这是坚守清白的古人的作风,是他高尚精神的体现。
先轸死后,他的儿子先且居继任中军将,成为晋国主帅。先轸的家族在晋国政治和军事中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变迁,先氏家族也经历了兴衰起伏。前596年,也即先轸死后不到三十年,先氏子孙先榖因惧罪而逃奔狄国,并且阴谋伐晋
关于城濮之战,历史上存在一些争议。有学者认为,晋军实施的所谓战法可能只是因为迷路而歪打正着的结果。其依据有二:《左传》中提到此战中晋中军曾因遭强风而迷路,陷入沼泽并且丢失了一杆军旗,这可能就是狐毛另竖将旗的原因;《国语》中提到城濮之战之前,又或者过程中,先轸曾因某种原因打算撤军,是楚王孙启为他分析了楚军有几大致败的因素,才使先轸改变主意决定出战,最终获胜。然而,这些争议并不影响先轸在城濮之战中的杰出贡献和军事才能。
3、全歼秦军
公元前628年冬,晋文公逝世,晋襄公继位。秦国乘晋国霸业动摇的时机,发兵私越晋国国境,长途奔袭郑国。然而,秦军的行动被郑国发觉,于是秦军临时改变计划,灭掉了晋的邻国滑国后便返回了。
晋文公还没下葬,晋国的霸权便遭重大挑战。面对这种情况,先轸当机立断,率先主张阻击秦军。而襄公与栾枝等都认为,没报答秦国出兵平乱、拥立晋文公的恩施,反而攻打他们的军队,会愧对死去的先君。先轸力排众议,认为秦国不顾忠臣谏言,为贪婪而趁机动兵,在不借道的情况下擅自越境,企图攻灭晋国的同姓国,既然秦国这样狂悖无礼,晋国也不需要再讲什么恩施了。今日攻秦正是接下先君的重托,为了子孙后代着想。必须马上出兵阻击秦军。于是晋国紧急动员军队,把丧服染成黑色,在崤(今河南陕县东南)的狭路设伏,拦截秦军。
公元前627年四月中旬,秦军经过崤山时,遭到晋军伏击而惨败。这一战,秦军孟明视等三名主将被俘虏,军队也全军覆没,甚至有记载称秦军没有一个人逃脱。史称“崤之战”。崤之战是历史记载中第一场伏击战,从此之后战争基本改变了约期阵列而战的运动会形式,进入了战争艺术时代。
崤之战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场有记载的伏击战,而且它改变了战争的形式,从约期阵列而战的运动会形式,进入了更为复杂和多变的战争艺术时代。先轸在这一战役中的决策和指挥,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他成功地抓住了战机,狠狠地打击了秦国这个潜在的敌人,挫败了秦国控制晋国并进取中原的战略企图。从此后,秦国只好向西发展,而晋国的霸权则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然而,崤之战也提前激化了秦、晋的矛盾,导致两国公开决裂。这为后来的秦、楚联盟埋下了种子,加上北方的戎、狄乘机侵扰,最终造成晋国三面受敌的战略局势。因此,后世对先轸这次的决策褒贬参半。但无论如何,先轸在崤之战中的表现,都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杰出军事统帅的才能和勇气。
4、怒斥襄公与免胄殉翟
在崤之战后,晋襄公的嫡母怀嬴,她是秦穆公的女儿,请求将俘获的三名秦将释放回国,让秦国去惩罚、杀死他们,以免两国结怨过深。襄公出于对秦国的感激和对和平的渴望,答应了这一请求,随即将三名秦将释放。
当先轸得知这一消息时,他勃然大怒。他认为,将士们不知花费多少力气和生命才擒获的敌军主将,却因为妇人的几句巧言而在转眼间被轻易赦免。这样的做法不仅毁伤了自己的战果,还长了敌人的志气。先轸怒不可遏,他头也不回地离开,甚至狠狠啐了一口唾沫,以表达他的愤怒和失望。
先轸的这一行为,无疑是对襄公的一种冒犯。但襄公并没有责怪他,反而还为了释放战俘的事向先轸道歉。这显示了襄公对先轸的尊重和信任,也反映了先轸在晋国政治和军事地位的重要性。
然而,先轸并没有因此而感到满足。他深知自己的行为已经冒犯了襄公,也违背了军中的纪律和规矩。他感到内疚和自责,决定以自己的行动来弥补这一过错。
同年,狄人攻打晋国,晋国出兵抗击。在箕(今山西蒲县东北)的战斗中,晋军击败了狄军,俘获了一名狄军首领。战后,先轸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脱下头盔铠甲,冲进狄军中战死,以此讨伐自己冒犯襄公的罪过。
先轸的这一行为,无疑是一种极端的自我牺牲。他用自己的生命来弥补自己的过错,也用自己的行动来表明他对晋国的忠诚和热爱。他的这一举动,不仅赢得了晋军将士的尊敬和敬仰,也让他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狄人将先轸的首级送还给了晋国,其面色如同活人一般。这一情景,无疑让晋国的军民感到震撼和悲痛。他们为先轸的英勇和忠诚而感动,也为他的牺牲而惋惜。先轸以死明志,这是坚守清白的古人的作风,是他高尚精神的体现。
先轸死后,他的儿子先且居继任中军将,成为晋国主帅。先轸的家族在晋国政治和军事中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变迁,先氏家族也经历了兴衰起伏。前596年,也即先轸死后不到三十年,先氏子孙先榖因惧罪而逃奔狄国,并且阴谋伐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