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左丘明(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的太史,自然也就掌握了春秋时代中原最丰富的文献资源。因此,左丘明能够写出《左传》这样一部规模空前的史学巨着也就不难理解了。

    周敬王四十一年(约前479),晚年的左丘明,眼睛出了毛病,不得不辞官回乡。左丘明辞官还乡后,建立了左史书舍,开始编纂《左传》《国语》。《左传》的编撰,是左丘明史官生涯中最大的成就,其在中国思想史、史学史、文学史和学术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国语》分别记载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约前967年-前453年)周王室及鲁齐晋郑楚吴越诸国史实,偏重记述君臣言论,为中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左丘明日夜操劳,历时30余年,终于完成了一部纵贯200余年、18万余字的《春秋左氏传》,其历史、文学、科技、军事价值不可估量,为历代史学家和文人所推崇。

    三、主要影响

    1. 史学贡献

    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他的《左传》是中国第一部真正名副其实的编年体历史着作。在编纂学上,《左传》首创“君子曰”一栏,以议论形式升华史事,为史书作者发表一家之言提供了园地,成为一种优良的史学传统。此外,《左传》还扩大了编年体史书的容量,在编年记事总的格局中,富于变化,有时着意写一件史事的本末原委,有时集中写一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和活动。这不仅拓展了编年体史书在写人、记事方面的容量,而且有助于弥补一件史事被相关年代中其他史事割裂的缺点。

    2. 文学成就

    左丘明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左传》记事相当详细,对历史事件一般都能做到首尾完整。其文字生动简洁,叙述详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国语》则偏重记述君臣言论,为中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这两部着作不仅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史料,而且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思想影响

    左丘明的思想主张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他重视礼的作用,认为礼是治理国家、安定社会、造福人民的依据和手段,也是“君子”必须遵行的规范。他特别重视个人的品德修养,包括忠、孝、信、义、让等。左丘明认为国君也必须注重品德修养,治理国家要把德政和刑罚结合起来。在军事上,他也同样重视德和义的作用,主张战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些思想主张对后世儒家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轶事典故

    1. 君子之誉

    左丘明深得世人尊敬和爱戴,孔子视其为君子,尊称其左丘明,谓之与其共好恶。《肥城县志》(清康熙十一年本)载:“乐正子春曰:‘子适齐过肥。肥有君子也。’是以《史记》称左丘明为‘鲁君子’,肥城亦因此而获‘君子之邑’之美称。”孔子曾多次赞叹左丘明的“君子”风范。例如,有一次孔子前往齐国,路过肥邑,感叹道:“肥有君子焉。”意思是说,肥邑这块地方出了位令人仰慕的君子,对左丘明的敬佩之情溢于言表。另外,《论语·雍也》中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胜质才称得上史笔,文质彬彬才算得上君子,似乎也是敬重的左丘明。

    2. 忠于历史

    忠于历史是史家的天职,左丘明正是这种良好史官文化的代表。他秉笔直书,不畏强权,坚持记录历史的真实面貌。这种求真精神铸就了他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他博得了广泛赞扬和“君子”美誉。据《汉书》赞曰:“自古书契之作而有史官,其载籍博矣。至孔氏籑之,上断唐尧,下讫秦缪。唐、虞以前,虽有遗文,其语不经,故言黄帝、颛顼之事未可明也。及孔子因鲁史记而作《春秋》,而左丘明论辑其本事以为之传,又籑异同为《国语》。”

    3. 盲于目而不盲目于心

    左丘明晚年双目失明,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对历史的追求和对真理的探索。他凭借顽强的毅力和深厚的学识,继续编纂《左传》和《国语》。元集贤大学士致仕李谦、翰林承旨张起岩均曾为左丘明赋诗作赞,称其“盲于目而不盲目于心者”。这种精神激励着后世无数学者在逆境中坚持追求真理和学术进步。

    五、后世纪念

    1. 历代帝王敕封

    左丘明逝世后,历代帝王对其多有敕封。唐贞观二十一年(647),李世民封左丘明为“经师”,墓前建石坊。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宋真宗赵恒追封左丘明为瑕丘伯,授其四十七代孙丘芳衣巾,以主祀事。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赵佶封左丘明为中都伯。明嘉靖九年(1530),朱厚璁追封左丘明为“先儒”,敕建墓门坊,并亲书“先儒之墓”。明崇祯十五年(1642),朱由检敕封左丘明为“先贤”。

    2. 左丘明文化旅游区

    为纪念左丘明,山东肥城石横镇衡鱼村建立了左丘明文化旅游区。景区高标准、高起点修复了左丘明墓、碑、牌坊等,规模宏大,甚为壮观。主要景点有左丘明墓及左丘明文化纪念馆,馆内有大量珍贵文物,对研究左丘明史学文化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