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元正纪大论第七十一(十三)(4/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调整饮食、作息,甚至练练太极、瑜伽,让身体恢复到最舒适的状态。

    “丁丑、丁未岁”这俩年份啊,就像是历史上的两位老朋友,它们带着特定的气候特点来了。那时候的天地间,上演着一场“上太阴土,中少角木运,下太阳水”的大戏。听起来是不是像武侠小说里的阵法?其实,这是说那年头,上面的气候偏湿润(太阴土),中间的运气呢,有点像是树木生长初春的柔和(少角木运),而下面的呢,则是寒冷如冰的水汽弥漫(太阳水)。

    这“清化热化胜复同”,说的是那时候的气候变化快,一会儿清冷,一会儿热乎,跟咱们现代人的心情似的,说变就变。而这种变化,古人认为是一种“邪气化度”,就是说,这种不正常的气候啊,容易让人生病。特别是“灾三宫”,听起来就像是古代皇宫里的某个角落,但其实是说,这种气候容易影响到人体的某些部位或系统,咱们可以理解为身体的小宇宙不太平衡了。

    接下来,“雨化五,风化三,寒化一”,这简直就是一场自然界的天气预报嘛!雨多了点(五),风刚刚好(三),寒冷却只是偶尔来串串门(一)。这可是“正化度”,意味着自然界的规律还在正常运转,咱们人体也得跟着调整,才能跟上节奏。

    说到调理,古人的智慧可不少。“其化上苦温,中辛温,下甘热”,这句话就像是一个老中医开出的食谱建议。上面的湿气重,吃点苦的、温的食物;中间呢,用点辛辣温暖的来调和;下面的寒冷嘛,甘甜的、热乎乎的食物最合适了。咱们现代人虽然不一定能完全按照这些来,但想想看,一杯暖暖的姜茶配上几块甜甜的烤红薯,是不是既应景又养生呢?

    至于穴位嘛,假设古人说的是“足三里”和“太冲穴”这两个养生大穴。足三里就像是身体的能量加油站,常按能增强体质;太冲穴呢,是情绪的调节器,压力大、心情不好时按一按,立马舒服多了。这两个穴位,现代人也超级爱用,简直就是随身携带的“小确幸”按钮!

    说到方剂,我可以给大家介绍一个经典的“温中散寒”小秘方——姜枣茶。做法超简单,材料也家常:生姜切片约20克(大约就是手掌心那么大一坨),红枣去核6颗(相当于一把小零食的量),加水煮沸后转小火煮个10分钟,加点红糖调味就oK了。这方子,暖胃又暖心,特别适合那些一到冬天就手脚冰凉的小伙伴们。

    再聊聊脉象,脉象能反映出人体的健康状况。比如“弦脉”,就像是摸到一根紧绷的琴弦,可能意味着肝气不舒;“滑脉”,则像是摸到了滚动的珠子,可能是体内有痰湿或者怀孕了哦!当然,咱们自己摸脉别太当真,还是找专业的中医大夫看看更靠谱。

    戊寅年和戊申年,这两年可不简单,它们是“天符”年,就像是天上的神仙给大地打了个响指,万物都得跟着节奏走。在这两年里,自然界的能量场可是有特殊安排的:上面呢,是少阳相火在当家做主,这个少阳相火啊,你可以想象成是初夏的太阳,温暖但不燥热;中间呢,是太徵火运在捣鼓,这火势可就旺多了,像是盛夏的烈日,热情得让人有点儿受不了;下面呢,则是厥阴木在默默发力,厥阴木就像是春天的树木,生机勃勃,带着一股子向上的劲儿。

    咱们先来聊聊这“火化七,风化三,正化度也”。这句话听起来挺玄乎,其实很简单。火化七,就是说这火的力量占了七成,想想看,夏天热得你只想吃冰淇淋的时候,那就是火化七在作祟;风化三呢,就是说风的力量占了三成,春天的风,虽然带着点凉意,但更多的是让人心情舒畅,万物复苏的感觉。这两股力量搭配得刚刚好,就像是烤肉时的火候,既不过分也不欠缺,这就是所谓的“正化度”。

    那么,面对这样的自然能量场,咱们人体该咋整呢?古人说了:“其化上咸寒,中甘和,下辛凉,药食宜也。”这话的意思就是,上半身觉得热得慌,就吃点儿咸的、凉性的东西,比如海带汤,清凉又解暑;中间脾胃这块儿呢,得吃点儿甘甜的、温和的东西,比如小米粥,养胃又舒心;下半身呢,要是感觉有点儿闷,就吃点儿辛辣的、凉性的,比如凉拌黄瓜,爽口又提神。这不,药食同源,自然界的智慧全在这饮食里了。

    不过,说到吃药,咱们得严谨点儿。对于上半身火旺的朋友,咱们可以来个“降火小分队”:取海带50克(咸寒),加点莲子心10克(清心火),再来点儿薄荷5克(清凉解表),煮成一锅“清凉海带汤”,保证你喝完之后,整个人都“透心凉,心飞扬”。

    中间脾胃这块儿呢,咱们来个“和胃小能手”:小米50克(甘和),加点红枣8颗(健脾养血),再来一小把枸杞5克(滋补肝肾),熬成“小米红枣枸杞粥”,暖胃又暖心,让你的脾胃感受到满满的爱意。

    下半身要是觉得闷,咱们就来个“清爽小分队”:黄瓜1根(辛凉),切丝,加上蒜末10克(辛散),再来点儿醋15毫升(酸敛),拌成“蒜泥黄瓜”,吃起来那叫一个清脆爽口,整个人都精神了起来。

    说到这,咱们还没聊到穴位呢。按照这上中下三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