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元正纪大论第七十一(十六)(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为啥这么说呢?因为这两个年份啊,都对应着“上厥阴木,中少徵火运,下少阳相火”的五行配置。听起来是不是很高大上?别急,咱们慢慢拆解。

    首先,“上厥阴木”,咱们可以理解为头顶上的那片“绿色天空”,对应到中医里,就是肝经的事儿了。肝嘛,大家都知道,是“将军之官”,喜欢条达、疏泄,就像是大自然里的树木,需要阳光雨露才能茁壮成长。所以,癸巳、癸亥年,咱们得对肝好点儿,别让它憋屈了。

    “中少徵火运”,这说的是咱们身体里的“小火炉”——心火。不过这里的火可不是熊熊烈火,而是那种温柔的、恰到好处的温暖。心火弱了,人就显得没精打采;火大了,又容易烦躁失眠。所以啊,这一年里,咱们得学会调节心情,别让心火太旺,也别让它灭了。

    至于“下少阳相火”,咱们可以理解为下半身的“活力源泉”。少阳嘛,就是初升的太阳,温暖而充满希望。相火呢,就像是身体里的小助手,帮助咱们消化、吸收、排泄,保持身体的正常运转。这一年,咱们得好好照顾下半身,别让“小助手”们累垮了。

    现在,重点来了!癸巳、癸亥年,还有个特别的现象,叫做“寒化雨化胜复同”,听起来是不是像天气预报里的“雨雪交加”?其实,这是说这一年的气候变化可能比较大,一会儿冷一会儿热,一会儿湿一会儿干。这样的天气,最容易让身体里的“邪气”趁机而入,所以啊,咱们得提前做好准备,别让身体“感冒”了。

    那么,怎么应对呢?老祖宗们早就给出了答案:“其化上辛凉,中咸和,下咸寒”。简单来说,就是上面的肝经需要点辛凉的食物或药物来疏解,比如薄荷、菊花;中间的心火呢,来点咸的,但别太咸,比如海带、淡菜,中和一下;下面的“活力源泉”呢,就需要点咸寒的了,比如海带汤稍微凉一点喝,既清热又滋补。

    说到吃的喝的,咱们不得不提“药食宜也”。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癸巳、癸亥年,咱们得多吃点对肝、心、肾好的食物,比如绿叶蔬菜、鱼类、黑色食物(黑豆、黑芝麻)等。当然,也别忘了适当锻炼,让身体动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抵御外界的“邪气”。

    至于穴位嘛,咱们可以根据五行原理来推测。比如,肝经上的“太冲穴”,就像是肝经的“开关”,多按按能疏肝解郁;心经的“神门穴”,是心灵的“守护者”,失眠、心烦的时候按一按,立马见效;肾经的“涌泉穴”,则是肾气的“源泉”,多泡脚、多按摩,能让肾气更充足。

    咱们来聊聊脉象。癸巳、癸亥年,由于气候变化大,脉象也可能会有所变化。比如,肝脉可能会显得有点弦紧,像是绷紧的琴弦,这时候就得注意疏肝了;心脉呢,可能会偏快或偏数,像是小兔子在乱跳,这时候就得养心安神了;肾脉呢,可能会显得有点沉细,像是深海的鱼,不易察觉,这时候就得补肾壮阳了。当然啦,这只是大概的描述,每个人的体质不同,脉象也会有所不同哦!

    在咱们中医的世界里,有个超级神奇又严谨的“时间表”,就像是大自然的闹钟一样,准时准点地提醒着万物生长收藏的规律。这叫做“定期之纪”,意思就是天地间万物变化的周期和规律。比如说,春夏秋冬四季更迭,寒来暑往,这些都是有“常数”的,不是随便乱来的哦!

    而“胜复正化”,听起来是不是像武侠小说里的秘籍?其实它讲的是自然界中五行(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平衡调整的道理。比如说,春天木旺,木能生火,所以夏天火旺;但火太旺了就会烧干水,于是秋天水开始积聚,金生水嘛,秋天就凉爽干燥了;到了冬天,水旺则生木,为来年的春天做准备。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按照一定的“常数”在运行,咱们得好好观察、学习,不然可就错过了大自然的秘密啦!

    接下来,“知其要者,一言而终”,就是说,如果你掌握了这些规律的要领,那么解释起来就一句话的事儿,简单明了。但要是你没get到这个点,哎呀,那可就像进了迷宫,绕来绕去,永远找不到出口,简直就是“流散无穷”嘛!

    好啦,说到这里,咱们是不是已经觉得中医的哲学思想既深奥又有趣了呢?别急,接下来咱们来点更接地气的,比如穴位和方剂!

    先说穴位吧,古代人说的穴位名称,有时候听起来就像是外星语,比如“足三里”、“太冲穴”。咱们现在就用现代名字来解释,让这些穴位变得亲切可爱。

    比如说“足三里”,它就位于咱们小腿外侧,膝盖骨下面大约三个手指宽的地方。这个穴位啊,简直就是身体的“超级能量站”,按一按,能增强免疫力,促进消化,还能缓解疲劳,简直就是“懒人版健身房”嘛!

    再来个“太冲穴”,它藏在咱们脚丫子大拇指和第二趾之间的缝隙往脚背上摸,大约两指宽的地方。这可是个“情绪调节器”,压力大、生气了,赶紧揉揉它,保证你心情立马阴转晴,比喝奶茶还管用呢!

    接下来,咱们聊聊方剂。古时候的方剂,名字都美美的,像“逍遥散”、“六味地黄丸”,听起来就像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