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元正纪大论第七十一(一)(4/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了家常便饭,吃啥拉啥,简直就是个“直肠子”;更严重的,还会出现血溢的情况,让人心惊胆战。

    不过啊,咱们中医可是有办法对付这些个“小妖精”的。首先啊,得从饮食上调理,多吃点温补的食物,比如羊肉、生姜、红枣之类的,给身体加点“小火炉”。再来说说穴位吧,我可以给你推荐几个对付寒湿的“秘密武器”。比如“足三里”,这可是个养生大穴,经常按按,能健脾和胃,增强身体抵抗力;还有“关元穴”,位于肚脐下三寸,是温阳散寒的好地方,用艾灸灸一灸,寒气立马就跑了。

    至于方剂嘛,咱们可以来个“温阳化湿汤”。配方嘛,我简单给你说说:干姜10克,肉桂5克,茯苓15克,白术12克,薏苡仁20克,炙甘草6克。这干姜和肉桂啊,就是暖身子的好手;茯苓和白术呢,则是健脾祛湿的专家;薏苡仁更是利湿的好东西;炙甘草嘛,就是来调和药性的,让整个方子更加温和。把这些药材放在一起煮水喝,喝上几天,保证你身体里的寒湿之气跑得无影无踪。

    说到脉象啊,寒湿入侵的人,脉象往往偏沉迟,就像是冬天的河流,流动得特别缓慢。这时候啊,咱们中医大夫就会用他那双神奇的手指,在你的手腕上轻轻一搭,然后眉头一皱,心里就有了数:“嗯,你这是寒湿太重了,得好好调理调理。”

    初之气:春天的暖阳与草的“早恋”

    想象一下,春节刚过,万物复苏,大地母亲悄悄换上了春装。这时候啊,地气开始蠢蠢欲动,气温嗖的一下子就窜上来了,暖得让人想脱秋裤。草儿们呢,也按捺不住寂寞,提前开启了“春心荡漾”模式,早早地披上了绿装,那叫一个生机勃勃!但别忘了,春天也是病菌悄悄滋长的季节,于是呢,“温病”这位不速之客就登门造访了。人们开始感觉身体发热,像是被小火炉烤着;头也疼得厉害,好像被谁偷偷敲了一闷棍;有的人还会吐得昏天黑地,身上还冒出些莫名其妙的疮疡,就像是大地母亲给的不太友好的“见面礼”。

    这时候,咱们得学学古人智慧,来点“清热解毒”的妙招。比如,泡上一壶金银花茶,那金黄金黄的花朵,就像是春天的使者,能帮你驱散体内的热邪。再或者,来碗绿豆汤,绿豆那绿油油的小身板,可是清热解毒的好手哦!

    二之气:大凉突至,冰火两重天

    正当你享受着春天的温暖,准备来个说走就走的踏青时,嘿,天有不测风云!一股冷空气突然杀到,大有一种“春天里的一把火,瞬间变成冰窖”的既视感。草儿们也被冻得瑟瑟发抖,仿佛在说:“这剧本不对呀!”人们呢,心情也跟着这天气一起“凉凉”,气郁中满,就像吃了顿不消化的年夜饭,肚子里胀得难受。寒气还趁机入侵,让人冷不丁打个寒颤。

    这时候,艾灸就派上用场了!特别是灸一灸“关元穴”(就在肚脐下三寸,那可是身体的暖宝宝),再配上几片老姜,简直是暖身又暖心。或者,来一碗热腾腾的姜汤,姜那辛辣的味道,就像是身体里的小火炉,瞬间驱散寒意。

    三之气:雨纷纷,寒热交织的考验

    转眼到了春末夏初,天空开始变得善变起来,时而晴空万里,时而大雨倾盆。这天政一布,寒气与雨水交织,让人分不清是冷是热。于是,有人感冒了,有人却莫名发热;有人得了痈疽,有人则拉肚子拉到怀疑人生;还有人心里像有团火在烧,却又感觉脑袋昏昏沉沉。这简直就是一场身体与自然的“极限挑战”!

    对付这种复杂的局面,咱们得来个“中和之道”。试试“小柴胡颗粒”吧,它就像是一位和事佬,既能疏散体内的热邪,又能调和脾胃,让身体恢复平衡。当然,别忘了多喝水,保持体内水分充足,就像给身体加满油,才能应对接下来的挑战。

    四之气:风湿共舞,大自然的“桑拿房”

    到了这个时候,风与湿就像是约好了似的,开始在大地上跳起了双人舞。它们化作细雨绵绵,滋润着万物生长,但也给人体带来了不少困扰。人们开始感到大热难耐,像是被放进了桑拿房;气短乏力,肌肉也好像被抽走了水分,变得萎缩无力;腿脚也开始不听使唤,走起路来软绵绵的;还有那让人头疼的拉肚子问题,简直是“苦不堪言”。

    这时候,咱们得来个“祛湿清热”的大招。薏米红豆汤就是不错的选择,薏米那滑滑的口感就像是身体的清洁工,能帮你清除体内的湿气;红豆则像是甜蜜的使者,为你补充流失的能量。再或者,试试拔罐疗法吧,那一个个红色的印记就像是身体的“信号灯”,告诉你湿气已经被赶跑了!

    五之气:阳光再现,草长莺飞的欢乐时光

    终于,阳光再次普照大地,万物迎来了真正的生长旺季。草儿更绿了,花儿更艳了,人们的心情也跟着舒展开来。这就像是大自然给的一剂强心针,让人们重新找回了活力与希望。

    终之气:湿冷交加,年末的考验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年末的临近,湿冷之气再次来袭。地气变得沉重而阴冷,就像是大自然在提醒我们:冬天还未真正离去。寒风刺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