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4/8)
“现在咱们把话题拉回到穴位上。虽然古人没有直接用现代的穴位名称,但他们通过观察和体验,发现了身体上的一些特殊点,这些点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穴位。比如,你手上的‘合谷穴’,就像是气血的交通枢纽,按一按,气血就能更顺畅地流动。再比如,脚底的‘涌泉穴’,就像是气血的源泉,多泡泡脚,整个人都会觉得精神焕发。”
“说到治病,中医讲究的是‘辨证施治’,就像是你做饭,得根据食材的特性和口味来调整火候和调料。同样,针对不同的病症,中医会采用不同的方剂和治疗方法。比如,如果你感冒了,中医可能会给你开一副‘银翘散’,里面有金银花、连翘等清热解毒的药材,按照一定的比例(比如金银花15克,连翘9克)煎煮后服用,就能帮助你驱散体内的邪气,恢复健康。”
“再来说说脉象吧,这可是中医的独门绝技。想象一下,你把手腕伸给中医大夫,他轻轻一摸,就能感受到你身体里的气血运行情况。这脉象啊,就像是大自然的天气预报,能反映出你身体的寒热虚实。比如,如果你的脉象跳动得很快,像夏天的暴雨,那可能是体内有热;如果跳得很慢,像冬天的雪花,那可能是体虚或是有寒。中医大夫就是通过这些细微的变化,来判断你的身体状况,然后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所以啊,黄帝陛下,气血虽然看似和谐,但一旦位置不对或者运行不畅,就会引发各种疾病。咱们中医就是通过观察、体验、辨证施治,来帮助人们恢复身体的和谐与平衡。这就像是在花园里修剪枝叶、浇水施肥,让每一朵花都能绽放出最美丽的色彩。”
黄帝说:“嘿,岐伯啊,你说这地为啥总是在我们脚底下,它不是跟天对着干吗?”岐伯捋了捋他那不存在的长胡子,慢悠悠地说:“陛下您这可是误会地老兄了。地啊,它虽在我们脚下,实则是漂浮在那浩瀚无垠的太虚(咱们可以理解为宇宙大空间)之中呢!可不是单纯地跟天较劲。”
黄帝一听,来了兴趣:“哦?那它是怎么稳当当地在那儿的呢?难不成底下有弹簧床?”岐伯笑了:“非也非也,是有一股强大的大气力量在托着它呢!这股力量,就像咱们生活中的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力量惊人。而且啊,大自然这位调色大师,还用各种元素给地打扮呢。”
“您瞧,干燥的天气让地皮收紧,像是做了面膜;暑热一来,地面就热气腾腾,像是蒸桑拿;风一吹,大地就跟着颤抖,像是在跳迪斯科;湿气重的时候,地面就湿润得像刚洒了水;冬天寒气逼人,地面冻得硬邦邦,跟吃了冰块似的;至于火嘛,虽然咱看不见明火,但那股温暖的力量,让大地万物生生不息,就像是暖气系统。”
黄帝听得津津有味:“哟,这么说来,大自然还是个全能装修工啊!那这些元素要是闹别扭了,地会咋样?”岐伯继续说:“那可热闹了!干燥过头,地就干旱得裂开缝;暑热太过,地面就热得能煎蛋;风大了,地都得摇晃几下,虽然咱们感觉不到;湿气重了,地面就泥泞不堪,走路都得小心翼翼;寒冷到极致,地都能冻得裂开;火(这里的火指的是温暖的气候)要是太过,地就变得坚硬,植物生长都费劲。”
黄帝挠挠头:“听起来好复杂,那我们怎么预知这些天地的变化呢?总不能天天盯着地皮看吧?”岐伯摆摆手:“陛下英明,但这事儿吧,咱们得靠智慧和经验,不是光看脉象就能行的。《脉法》里都说了,天地的变化,不是单靠脉象就能诊断出来的。得结合天象、气候、物候等多方面信息,综合分析才行。”
黄帝好奇地问岐伯大师:“嘿,老岐啊,你说这天地间那些个‘间气’(咱们可以理解为自然界中不同时间、空间下的特殊气候或能量场),到底咋回事儿?对咱们身体有啥影响不?”
岐伯大师捋了捋他那飘逸的胡子,笑眯眯地说:“黄帝兄,这‘间气’啊,就像是个调皮的孩子,它爱跑哪儿就跑哪儿,但总有个规律,那就是一年到头,它会在咱们身体的左右两侧来回串门。左边串串,右边逛逛,这就是‘期于左右’啦!”
黄帝一听,更来劲了:“哦?那它啥时候来串门,咱们能提前知道吗?总不能每次都开门惊喜吧?”
岐伯哈哈一笑:“当然可以!你得学会‘顺气而为’。这气要是顺着它自然流动的规律来,咱们身体就和谐安康;要是逆着来,嘿,那可就得小心生病了。就像你非要在冬天穿短袖吃冰棍,能不感冒嘛!”
“还有啊,这气要是没按它该待的地方待着,比如本该在春天生发的肝气,跑去秋天收敛的地盘捣乱,那也是要生病的。更别提这气还爱搬家,一会儿东一会儿西,乱窜一气,那身体就得乱套了。最严重的,是这气直接玩失踪,不守岗位了,那身体可就危险了,得赶紧找大夫!”
黄帝听得连连点头,又追问:“那,那要是脉象上也能看出这些个气的变化呢?”
岐伯神情变得严肃起来:“脉象啊,那可是身体的晴雨表。咱们中医讲究‘寸口诊脉’,左右手各分寸、关、尺三部,对应不同的脏腑和气血状态。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