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孟津大火(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有五万大军。火烧孟津关的丁原也有三万大军,此刻应该已经向雒阳城东圉乡进发,而圉乡距都城不足二十里,卧榻之侧也!

    想到这些,何进感觉事情的发展,似乎超出了他的预知,内心变得忐忑不安。

    回到大将军府,一众等他消息的士大夫,围了上来,作为新晋士人领袖的袁绍,率先开口对何进期盼道:“大将军,太后可否同意了?”

    一见袁绍,何进就想到召董卓这些外军入京,都是袁绍给他出的主意,不禁冷哼一声。

    何进不理袁绍,对谏议大夫种劭道:“种大夫,劳烦亲自去趟上林苑,令董卓撤往河东,进剿白波贼和于扶罗!”

    刚才被何婉一顿臭骂,何进现在最为忌惮的就是董卓,因为董卓是有前科的。

    今年三月,皇甫嵩在三辅平定了以王国为首的西凉叛军。

    当时,皇帝刘宏病重,让董卓交出兵权去并州上任,可董卓不干了,说要带着兵马去并州上任。

    对此,皇帝自然不同意,而董卓抗命不遵,带着兵马停在了河东。

    后来,皇帝驾崩,这事就不了了之。

    直到一个月前,他听了袁绍建议,把董卓召来了京畿。

    “诺!”

    种劭闻令,躬身应诺。

    其实,一开始,种劭与曹操、陈琳等人,就曾极力劝阻何进,不能召外军入京!

    但何进最信任的是士族代表袁绍,偏要一意孤行,他们也只能摇头叹息;现在何进让他去传令董卓撤军,种劭连忙赶去,心中暗道:希望董卓能听话吧!

    何进派种劭去令董卓撤军,袁绍顿觉何进诛杀宦官的心似乎动摇了,急忙至何进面前,拱手道:“大将军,古语有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既已行兵谏,形势已露,焉能回头!大将军忘闻喜侯乎?”

    袁绍这句话的意思是,古人教导我们,应当牢记以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今后行事的借鉴;大将军你逼宫的事情都干了,形势已经露出来了,那么就无法回头,你难道忘记了闻喜侯的教训吗?

    闻喜侯,桓帝时期外戚窦武;桓帝死后,因无子,窦武以外戚的身份,将年仅十二岁的刘宏推上帝位,因拥立之功,窦武出任大将军,封闻喜侯,权倾朝野,与现在的何进完全无二。

    桓帝在世时,也是宠信宦官的主,窦武得权后,与何进一样马上就想拿宦官开刀;但因不听太傅陈蕃的建议,致使谋划泄露,兵败自杀,被枭首于雒阳都亭,显赫一时的窦氏一族尽皆被诛。

    现在,袁绍用窦武的下场,来提醒何进不要忘了前人的教训,因为今天的你,与二十年前的窦武何其相似!

    但何进还是显得犹豫不决,他脑中一直响起妹妹的一句话:你配谈忠吗?

    何进知道,若他执意杀宦官,那他与妹妹就完全撕破了脸皮,兄妹俩必定反目成仇。

    “报!”

    一声长长的唱报,打断了何进的思绪。

    厅中众人也齐齐望向奔来的甲士。

    “启禀大将军,丁刺史急报!”

    甲士在何进面前单膝跪地,双手呈上一封书信。

    何进拿起书信,甲士躬身退出,袁绍等人又齐刷刷看向何进,都好奇火烧孟津的丁原,能传来什么急报。

    何进展开书信阅览后,面色铁青,怒道:“丁建阳在信中说,赵云携数万白袍军,就在孟津北岸!”

    “甚?”

    袁绍惊呼一声,他与何进可没有召千里之外的赵云入京。

    经过短暂惊疑,袁绍嘴角微微上扬,暗道:当真是天助我也!

    厅中众人面面相觑,都没有想到远在北疆的赵云,怎么也跑雒阳来凑热闹了?

    而且还是数万白袍军?

    虽然有夸大的成分,但一两万白袍军是肯定少不了的。

    而白袍军善战之名远播,这些年,战鲜卑、定代北,去年平幽乱,从无败绩。

    特别是赵云,一个多月前,更是因此人在朝中闹得不可开交。

    皆因当时,临朝摄政的太后,一言而决,敕封赵云为幽州牧,当时群臣反对,闹得沸沸扬扬。

    最后,铁了心的太后,还是颁发了圣旨。

    圣旨颁发后,群臣也把这事暂时放下,都知道当务之急是先诛阉宦,只要打倒宦官,士人掌权,大可到时候再迫使太后撤了赵云。

    但现在,赵云居然领军入京了,让他们瞬间意识到,赵云应该是太后私召进京的,不然太后为何决意敕封赵云为幽州牧?

    再想到,一些关于赵云是赵阉子侄的传闻,更加认定他们心中的想法。

    “卑鄙小儿,竟敢兴兵入京,真是不知死活!”

    在场的袁术闻言,当即破口大骂,一个出身卑贱的小儿,上个月竟受封幽州牧,这让他气愤不已。

    最近忙着诛阉宦,本来都抛之脑后了。现在听说赵云居然领兵快到京城了,顿时令袁术大怒。

    一旁细眼长髯的曹操,瞟了一眼怒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