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出发!山东舰(3/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倭寇将之消灭。

    叶寻花命人把死者埋葬,伤者抬回城内疗伤,把小女孩也带上,她失去了亲人,暂时跟着队伍生活。

    此时已接近傍晚,出海捕鱼的渔船陆续返航,渔村外面的海边上停了大大小小的十多只渔船。

    这些渔船都是以家庭为单位,一家人不论男女,都出海捕鱼,晚上再回来休息。

    在得知了小女孩父亲和哥哥被倭寇杀死的消息后,渔民们神色黯然,摇头叹息。

    叶寻花把他们召集起来,询问了一些问题。

    经过询问,得知了倭寇的一些活动情况。

    在渤海湾这片海域上,活动着好几帮子倭寇,大帮能有好几百人,小帮也有五六十个。

    他们平时各干各的,有了大买卖就联合起来作案。

    过往的商船是他们下手的目标,抢走货物和金银,只要不反抗,很少伤人。

    其目的大概是你继续跑船,我继续抢劫。

    一般情况下不抢劫渔船,因为渔船除了有一点鱼,并没有什么油水。

    对于这次杀了老魏家父子俩,渔民们也很纳闷,不知道是不是老魏得罪了他们还是另有原因。

    倭寇有时候也会到沿岸的村镇抢劫,和对商船不同,他们对村民们烧杀奸淫,经常不留活口,原因是村镇都有协防队,会和他们战斗。

    叶寻花让几个渔民去看看那个受伤仍昏迷不醒的人,渔民都说不认识此人,不过看他的穿着有点像高丽人。

    正议论之际,一个衙役跑来找叶寻花,说知府大人已经回府,邀请叶支使去家中赴宴。

    其他随从人员暂到驿馆歇息。

    棣州知府凌志天,是一个敢于坚持道义的人,这样的人注定在官场吃不开,才会被派到棣州这偏远的沿海地区。

    由于这里和高丽、倭国隔海相望,又和辽国的来州、苏州(现在的大连)有贸易往来,倒也民生兴旺,商贸发达。

    不过近几年来海上的倭寇活动逐渐猖獗起来,给过往商船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已经有几十名商贾联名上书,请求知府派兵围剿,以除匪患,保障海上通道的安全。

    凌知府加强了沿岸的巡防,在几个登陆码头上增派重兵,又加大了近海巡逻力度,却仍然无法遏制倭寇的嚣张气焰。

    倭寇的战船相对较大,在船首位置还加装了钢铁挡板,在和巡逻船对峙的时候占尽优势,轻易就能将巡逻船撞烂。

    倭寇善于用刀,他们的刀制作工艺先进,并有一套成熟完善的刀法。

    倭刀的起源是唐朝的“唐横刀”,由于其刀身细长,可刺可砍,便于携带,一经传入倭国就大受欢迎。

    他们在唐横刀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刀术体系,是一种比较犀利的武器。

    现在凌知府只能在岸上加强防范力度,对于海上则有些无能为力,没有巨大的战船,一切都免谈。

    棣州虽然沿海,却没有船坞,造船只能靠工匠们在近岸处人工建造,由于工艺所限,造不出来巨舰,也就能造比渔船略大些的战船。

    这种战船比倭寇的海盗船要小很多,速度更是无法相比,与倭寇争斗处于绝对的下风。

    叶寻花踏入知府内宅,凌知府降阶相迎,叙礼后入内就坐。

    对于叶寻花这个八品观察支使,凌知府是不太放在心上的,也就是看在他是征倭先锋官的份上才设宴款待。

    据说此次前来剿倭的是接受诏安的梁山贼寇,这就更加让他看不顺眼,相比之下还是叶寻花这个正牌靠科举上去的容易相处一些。

    凌知府不甚健谈,席间和叶寻花有一搭没一搭的聊了些官场趣闻,然后问叶寻花对于剿倭有何良策。

    叶寻花也不谦虚,侃侃而谈:“倭寇之所以猖獗,在于其船身高大坚固、速度快捷,而我们的船舰与之相比则弱小许多。”

    “是以不能与之在海上争锋,而是要利用我兵多将广之优势和他们在陆地上一决雌雄。”

    凌知府插嘴道:“倭寇甚是精明,岂会弃长取短与我在陆上交锋?”

    “倭寇不能总在海上逞凶,他们也要在海岛落脚,补充食物和淡水,修缮船只,把掠夺来的财物藏起来。”

    “你是说找到他们的老巢?”

    “不错,派出小艇跟踪,确定位置后增兵围岛,将之连根拔除!”

    “叶支使果然见地独到,好!我们就使用此招。”

    叶寻花心道:这只是第一步,倭寇的老巢是倭国,只有将之征服才能彻底免去后顾之忧。

    不过此事不必急于一时,等把倭寇剿灭了,再兵发倭国!

    第二天,叶寻花仍然在海边四处溜达,和渔民一起出海观察洋流走向,四周的岛屿分布以及海上的季风情况。

    第三天他去各大码头,和商船上的人询问倭寇的行为习惯,武器及刀法路数。

    等他回来后,柴进终于和先锋营士兵到了,被凌知府安排在城外的一处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