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军需(1/2)
京城里,荣韶凌再次离京巡查河务后,弘嘉帝又出了新的幺蛾子,他要从京城附近调集二十万大军随他一同出征,这再次打了文武群臣一个措手不及。
本来弘嘉帝没打算带兵的,只需带两三万御林军护驾即可,但当他看到蓝晏清发来的战报上,与北狄军对阵的平西军只有二十万时,他心里就打鼓了。
之前云默劝蓝敏仪时曾说过,北狄军和平西军都有三十万,宣朝又是防守方,占据了有利地形,有完善的防线,宣朝不会败。
而弘嘉帝其实也是这么想的,但这只是他们想象中的理想状态罢了,他们从没去过边关,不知边关实际情况,忽略了非常重要的一点。
西域局势复杂,小国林立,平西军所要面对的邻国有北狄、北临、西夜、西夏和西戎,这些国家国土面积都不大,但军队却比宣朝要强悍,且个个觊觎富饶的中原大地。
蓝晏清率领平西军镇守西境,防的不单是北狄,平西军的防区共有四千里的边境线,绵延曲折。
和平时期,平西军大军会分为两部分,分别镇守西南、西北,一些小的摩擦,各城池守军和小股的机动部队就能解决,并不需出动大军。
如今北狄人来势汹汹,三十万精锐尽出,兵分三路,势要从宣朝身上狠狠咬下一块肉,西境的军队自然要向交战地集中。
北狄在宣朝的最西北方,一旦平西军全部调往北狄边境,位于西南方的西夏和西夜就没了震慑,单靠边城的地方守军,挡不住他们。
所以,蓝晏清只调集了二十万大军与北狄的三十万大军对抗,另十万大军被他安置在了西南几国的交界处,以应对可能的突发状况。
弘嘉帝虽然十分信任国师云岚,既然云岚说了此战必胜,那必然会胜。成为千古一帝的诱惑让他作出了御驾亲征的决定,但他骨子里仍是那个怯战惜命的皇帝。
所以在辗转反侧一夜后,第二天朝堂上,弘嘉帝顶着特别明显的黑眼圈宣布,召集京城附近二十万大军,随他出征。
京城内的兵马,御林军三万,守城军三万,北大营五万,京城附近还有越州大营、赵州大营各五万人马,一共就二十一万人,皇帝要带二十万去出征,京城谁来守?
虽然如今看来宣朝内部安宁,没有反叛势力,但也从没听说京城不驻军保护的,这不是开玩笑吗?
再说了,就算京城这里不守了,这二十万人带出去,陛下有能力统领吗?这可不是出去溜一圈的事儿,是带着他们离开熟悉的防区,前往一个新的战场。
三大营的三位将军一贯是面和心不和,谁也不服谁,若有一个优秀的将帅,可以协调三者的矛盾,但弘嘉帝?只怕不等到了边关,这三支军队就得彻底成为一盘散沙。
众人对此次御驾亲征的结果越来越悲观,他们陛下对军事一窍不通。甚至有些胆大的人开始在心中阴暗地盼着几位王爷造反了,至少能阻止陛下出去闯祸啊。
几位王爷并不敢有大逆不道的想法,不到生死关头,谁也不想造反谋逆,失败了万劫不复,就算成功了,史书上也会有得位不正的记载,遗臭万年。
赵海齐等一众挨了板子的人尚在家中养伤,朝堂上少了一半人,剩下那些人无论心里如何吐槽,却没有人敢站出来反对陛下的决定。
阻止陛下多带兵马,会不会让陛下认为自己有意坑害君主?
最终还是前任镇北将军,步老将军站了出来,“陛下御驾亲征驱逐贼寇,理应多多带兵,但京城守军不可妄动,依臣之见,陛下先率领越州和赵州的十万大军前往西境,如今北境暂时休战,可调集部分镇北军前往西境支援。”
说起来,调镇北军过去支援,比在京城调兵还近一些。
“陛下,臣赞成步老将军的提议,京城需要有人镇守。”兵部左侍郎说道。
其余众臣也纷纷赞成如此。
弘嘉帝也没坚持,应了,长年在战场上的镇北军应该比多年未经大战的北大营更有战斗力吧。
“陛下,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大军出征需要准备粮草辎重,请陛下暂缓出兵,着人筹备军需为先。”白舒哲站了出来,趁机劝弘嘉帝延缓出兵,能多拖一天是一天,说不定就能找到云岚的罪证了呢?
右相傅长明也站了出来,“陛下,大军所需粮草众多,且京城与西境气候不同,军服被褥仍需准备,还有药材、兵器、帐篷、战马等等,还请陛下延缓些时日,容老臣与户部、兵部各位同僚筹集粮草,协调军需。”
弘嘉帝听得头都大了,怎么这么麻烦?在他看来,他带领二十万大军过去,与平西军汇合,然后四十万大军对上三十万,他很快就能得胜返朝了,哪里需要考虑这么多。
“平西军镇守西境多年,粮草军需自有储备,运输路线也已完善,如今朕率军前往西境,不过是照章办理即可,又何需如此麻烦?”弘嘉帝不耐烦地问道。
“陛下,平西军的军需补给确实已成惯例,按部就班即可,但这套系统只能供养三十万平西军,如今徒然
本来弘嘉帝没打算带兵的,只需带两三万御林军护驾即可,但当他看到蓝晏清发来的战报上,与北狄军对阵的平西军只有二十万时,他心里就打鼓了。
之前云默劝蓝敏仪时曾说过,北狄军和平西军都有三十万,宣朝又是防守方,占据了有利地形,有完善的防线,宣朝不会败。
而弘嘉帝其实也是这么想的,但这只是他们想象中的理想状态罢了,他们从没去过边关,不知边关实际情况,忽略了非常重要的一点。
西域局势复杂,小国林立,平西军所要面对的邻国有北狄、北临、西夜、西夏和西戎,这些国家国土面积都不大,但军队却比宣朝要强悍,且个个觊觎富饶的中原大地。
蓝晏清率领平西军镇守西境,防的不单是北狄,平西军的防区共有四千里的边境线,绵延曲折。
和平时期,平西军大军会分为两部分,分别镇守西南、西北,一些小的摩擦,各城池守军和小股的机动部队就能解决,并不需出动大军。
如今北狄人来势汹汹,三十万精锐尽出,兵分三路,势要从宣朝身上狠狠咬下一块肉,西境的军队自然要向交战地集中。
北狄在宣朝的最西北方,一旦平西军全部调往北狄边境,位于西南方的西夏和西夜就没了震慑,单靠边城的地方守军,挡不住他们。
所以,蓝晏清只调集了二十万大军与北狄的三十万大军对抗,另十万大军被他安置在了西南几国的交界处,以应对可能的突发状况。
弘嘉帝虽然十分信任国师云岚,既然云岚说了此战必胜,那必然会胜。成为千古一帝的诱惑让他作出了御驾亲征的决定,但他骨子里仍是那个怯战惜命的皇帝。
所以在辗转反侧一夜后,第二天朝堂上,弘嘉帝顶着特别明显的黑眼圈宣布,召集京城附近二十万大军,随他出征。
京城内的兵马,御林军三万,守城军三万,北大营五万,京城附近还有越州大营、赵州大营各五万人马,一共就二十一万人,皇帝要带二十万去出征,京城谁来守?
虽然如今看来宣朝内部安宁,没有反叛势力,但也从没听说京城不驻军保护的,这不是开玩笑吗?
再说了,就算京城这里不守了,这二十万人带出去,陛下有能力统领吗?这可不是出去溜一圈的事儿,是带着他们离开熟悉的防区,前往一个新的战场。
三大营的三位将军一贯是面和心不和,谁也不服谁,若有一个优秀的将帅,可以协调三者的矛盾,但弘嘉帝?只怕不等到了边关,这三支军队就得彻底成为一盘散沙。
众人对此次御驾亲征的结果越来越悲观,他们陛下对军事一窍不通。甚至有些胆大的人开始在心中阴暗地盼着几位王爷造反了,至少能阻止陛下出去闯祸啊。
几位王爷并不敢有大逆不道的想法,不到生死关头,谁也不想造反谋逆,失败了万劫不复,就算成功了,史书上也会有得位不正的记载,遗臭万年。
赵海齐等一众挨了板子的人尚在家中养伤,朝堂上少了一半人,剩下那些人无论心里如何吐槽,却没有人敢站出来反对陛下的决定。
阻止陛下多带兵马,会不会让陛下认为自己有意坑害君主?
最终还是前任镇北将军,步老将军站了出来,“陛下御驾亲征驱逐贼寇,理应多多带兵,但京城守军不可妄动,依臣之见,陛下先率领越州和赵州的十万大军前往西境,如今北境暂时休战,可调集部分镇北军前往西境支援。”
说起来,调镇北军过去支援,比在京城调兵还近一些。
“陛下,臣赞成步老将军的提议,京城需要有人镇守。”兵部左侍郎说道。
其余众臣也纷纷赞成如此。
弘嘉帝也没坚持,应了,长年在战场上的镇北军应该比多年未经大战的北大营更有战斗力吧。
“陛下,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大军出征需要准备粮草辎重,请陛下暂缓出兵,着人筹备军需为先。”白舒哲站了出来,趁机劝弘嘉帝延缓出兵,能多拖一天是一天,说不定就能找到云岚的罪证了呢?
右相傅长明也站了出来,“陛下,大军所需粮草众多,且京城与西境气候不同,军服被褥仍需准备,还有药材、兵器、帐篷、战马等等,还请陛下延缓些时日,容老臣与户部、兵部各位同僚筹集粮草,协调军需。”
弘嘉帝听得头都大了,怎么这么麻烦?在他看来,他带领二十万大军过去,与平西军汇合,然后四十万大军对上三十万,他很快就能得胜返朝了,哪里需要考虑这么多。
“平西军镇守西境多年,粮草军需自有储备,运输路线也已完善,如今朕率军前往西境,不过是照章办理即可,又何需如此麻烦?”弘嘉帝不耐烦地问道。
“陛下,平西军的军需补给确实已成惯例,按部就班即可,但这套系统只能供养三十万平西军,如今徒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