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红楼梦之不易(8/10)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现庄有恭审理的这个案件早已通报给尹继善,并且官府收取的赎款并没有落入私人腰包,而且是全部用于治理水利工程。

    曹雪芹利用自己在京城的人脉关系,将相关证据呈递给朝廷。乾隆皇帝原本对庄有恭的治水工作非常满意,况且全国各地还有许多地方尚未打捞宝箱,正需要一个合适的理由来赦免庄有恭。因此,当这些证据呈上时,乾隆皇帝便顺水推舟地释放了庄有恭,并让他继续负责治水事务。

    然而,此糊涂之案恰似一把钥匙,开启了乾隆心中那扇被贪欲遮蔽之门。自此以后,他竟认为官员如此行事并无不当,只要通过朝廷之严格审查,朝廷便可增添一笔可观之额外收入。那些善于察言观色之官员循循善诱,言道:“皇上,何人敢言自身无过?犹如皇上南巡时亦会犯下男子皆会之过错,难道皇上犯错,吾等尚要治皇上之罪乎?定然不可。故而皇上以赏赐些许财物弥补之,应无大碍。既然皇上可通过财物弥补过错,那官员为何不可呢?”于是,乾隆深以为然,说道:“爱卿所言甚是!”稍作思索,特为此行为赋予一独特之名——议罪银。这个名字仿佛给了贪污腐败一种正当化的借口,让那些心怀不轨的官员们找到了一条看似合法的敛财之路。从此以后,朝廷中的风气变得愈发腐朽,贪污受贿之事屡禁不止,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国家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

    曹雪芹听到庄有恭对自己说的话后,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激动之情。庄有恭竟然能够未卜先知,预测到自己未来将会面临一个如此荒唐的案件!而且更令曹雪芹感到震撼的是,庄有恭告诉他要将这个案子记录下来,并写入《红楼梦》之中。

    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曹雪芹对这个糊涂案的真相和细节了解得越来越多。他发现,这个案件背后隐藏着一个庞大的贪污网络,涉及到许多高级官员的不法行为。这些官员利用职权之便,侵吞公款,搜刮民脂民膏,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而犯罪人之所以能够逃脱法律制裁,也是因为他们背后有着强大的势力支持。

    此外,曹雪芹还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一面。在这个案子里,受害人的家属们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是要求犯罪人以命偿命,还是接受一笔巨额的赔偿金?最终,他们选择了后者,将一条鲜活的生命换成了金钱。这种做法让人痛心疾首,但也反映出当时社会道德沦丧、人们价值观扭曲的现实。

    然而,最让曹雪芹感到震惊的是这场荒谬的审判结果。尽管证据确凿,犯罪人却逍遥法外。曹雪芹意识到,在这个黑暗的官场中,权力和利益成为了唯一的准则,公正和良知已经荡然无存。

    面对如此复杂而又离奇的案件,曹雪芹陷入了深思。他意识到,这个糊涂案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故事,更是揭示社会现实、人性弱点以及权力斗争的一面镜子。于是,他决定将这个糊涂案融入到他正在撰写的《红楼梦》之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出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曹雪芹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写作中。他以独特的视角和犀利的笔触,描绘了糊涂案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以及背后隐藏的深层含义。同时,他也借助这个糊涂案,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

    乾隆二十二年,庄有恭因治水有功,深得乾隆皇帝的赏识和器重,于是被加封为太子太保衔。这一荣誉不仅彰显了庄有恭卓越的才华与功绩,也使得他在朝廷中的地位更为尊崇。

    然而,就在同一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京城陷入了悲痛之中。曹雪芹,这位举世闻名的文学家,在幼子夭折之后,无法承受丧子之痛,最终病倒在床上。尽管亲友们悉心照料,但他的病情却日益恶化。

    时光荏苒,转眼间到了乾隆二十七年的除夕夜。这个本该阖家团圆、欢庆新春的时刻,却成了曹雪芹生命的终点。他带着对幼子的思念和对世间的留恋,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曹雪芹一生坎坷,历经艰辛,但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完成了一部震撼人心的文学巨着——《石头记》(即后来的《红楼梦》)。这部作品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家族兴衰史,展现了人性的善恶美丑以及社会的种种弊病。

    曹雪芹逝世后,他的好友们将《石头记》书稿妥善保管起来,并继续传播他的思想和文化精神。这部着作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影响深远,至今仍备受推崇。

    乾隆三十年,庄有恭再次任两江总督,并负责督办黄河南岸堤工事务。

    乾隆皇帝之所以四次南巡,一方面是为了看望母亲钮祜禄氏(孝圣宪皇后)的娘家亲属陈家;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视察南方地区的水利工程和农业生产情况,特别是庄有恭负责的水利工程。此外,乾隆皇帝还希望通过南巡加强对南方地区的控制和管理,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然而,乾隆皇帝的南巡也引起了一些争议和批评。有人认为他南巡过于奢华浪费,加重了百姓的负担;还有人认为他南巡期间沉迷于享乐,不理政事。但不可否认的是,乾隆皇帝的南巡对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南北交流以及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