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邬思道运筹帷幄助胤禛(2/6)
指引和帮助,甚至通过他的关系一举高中。
然而,当他见到曾柏藴时,却发现这位叔父的态度并不像他想象中的那样热情。相反,曾柏藴对他表示出深深的忧虑,并告诉他:“朝廷的科举水太深,其中的权力斗争和利益纠葛错综复杂。即使你有才华和能力,也未必能在这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曾柏藴接着说:“我建议你会试结束后尽快回到湖南去,不要留在京城。伴君如伴虎,一个不小心就会给整个家族带来灾难。我们曾家已经经历过太多的风浪,不能再冒险了。”
听到这些话,他感到一阵寒意从脊梁上升起。他原本以为通过曾柏藴的关系可以轻松地获得成功,但现在看来,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他意识到,京城的官场并非他所能轻易涉足的地方。
曾柏藴似乎看出了他的心思,又补充道:“我们曾家一直秉持着‘读书不为考取功名,只为明理’的家训。这意味着我们要追求真正的学问和智慧,而不是仅仅为了功名利禄。只有这样,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最后,曾柏藴郑重地将一份《曾氏家训》交给他,并嘱咐他要牢记其中的教诲。这份家训详细阐述了曾家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它告诉族人们,读书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功名,更是为了明白世间的道理,为社会做出贡献。同时,家训也提醒族人,除非国家面临重大危机,否则不应轻易入京为官。
拿着那份沉甸甸的家训,他心中充满了感慨和思考。他意识到,虽然自己渴望功名,但更应该坚守家族的价值观和家训。或许,这次京城之行并不是为了追逐一时的荣耀,而是一次成长和反思的机会。
曾柏藴的族人才刚刚离开,孝庄太后的人便匆匆赶来,宣召曾柏藴进宫面圣。曾柏藴急忙入宫,来到孝庄太后面前,发现她的精神状态似乎不太好。他恭敬地跪下,说道:“老夫拜见太后,不知太后宣我进宫所为何事?”孝庄太后微微抬起手,指向案桌上的福字,语气平静地说:“这是你教玄烨写的字吧!看来你知道的东西太多了,我大限将至,我很不放心你,你说怎么办才好?”
曾柏藴听到这话,心中一沉,但他很快恢复了镇定。他手指轻轻做了一个手势,然后微微一笑,说:“老夫掐指一算就知道了,既然太后不放心我,无非就是想要我性命,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他的声音坚定而从容,仿佛早已预料到这一刻的到来。
孝庄太后闻言后,心中震惊如惊雷炸响,此曾柏藴一定要除掉,仅仅凭借自己的一句话,就能如此精准地猜度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她打起精神,声音冰冷如霜:“嗯,你既然能猜到哀家的意思,那就更好办了,来人,赐升仙酒!你还有什么遗言要说吗?”
曾柏藴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轻声说道:“遗言?的确有几句话想留给玄烨。我深知这世间广袤无垠,而我想要告诉玄烨的是,大清应当鼓励民众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科学乃是第一生产力,西洋人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正是因为他们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尤其是在武器制造方面取得了巨大突破。一旦落后于他人,便只能挨打受辱。”
然而,孝庄太后却完全无法理解他的话语,甚至认为他是在蛊惑自己的孙子玄烨。她愤怒地斥责道:“你这个将死之人,竟然还敢妄图迷惑我的玄烨孙子!实在是罪该万死!”
不多时,一名太监小心翼翼地将盛着毒酒的托盘端了进来,曾柏藴毫不迟疑地端起酒杯,一饮而尽。那酒液的味道略带甘甜,丝毫没有令人难以下咽之感。随着药效逐渐发作,曾柏藴脸上始终挂着满足的笑容,缓缓闭上了双眼。太监见状,伸出手指在曾柏藴的鼻孔处轻轻一探,然后恭敬地向太后回话:“启禀太后,曾太傅已经仙逝了。”
康熙二十五年,一对来自绍兴的邬姓夫妇来到寺庙里祈福,他们满怀虔诚地向佛祖诉说着自己的心愿。这对夫妇已经有两个可爱的孩子,但此刻他们更期待即将诞生的新生命。妇女抚摸着隆起的腹部,眼中闪烁着温柔的光芒。她默默地向泥佛许下心愿:“愿我腹中的孩子聪明伶俐,才华出众,成为家族的骄傲!”
然而,他们并不知道,这个愿望即将被赋予神奇的力量。因为在这座寺庙的泥佛像内,隐藏着行森大师的舍利子和曾柏藴的分魂。当妇女虔诚地祈祷时,曾柏藴的分魂悄然融入了她腹中的胎儿。
不久后,邬姓夫妇迎来了第三个孩子——一个健康可爱的小男孩。这个孩子从小便展现出与众不同的聪慧,令人惊叹不已。在他八岁那年,他竟然自行决定改名为邬思道,寓意着思考人生之道。从此,他开始踏上一段充满智慧与挑战的旅程。
邬思道自小就勤奋好学、刻苦读书,他的才能和学识都非常出色。他原本希望能够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这样不仅能让家族荣耀,还能为一方百姓谋福祉。然而,当时的官场风气极其败坏,贪污受贿成风,官员们普遍贪腐。尽管邬思道心怀壮志,思维敏捷,他的文章也如锦绣般华丽,但由于他没有向主考官行贿,最终名落孙山。
然而,当他见到曾柏藴时,却发现这位叔父的态度并不像他想象中的那样热情。相反,曾柏藴对他表示出深深的忧虑,并告诉他:“朝廷的科举水太深,其中的权力斗争和利益纠葛错综复杂。即使你有才华和能力,也未必能在这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曾柏藴接着说:“我建议你会试结束后尽快回到湖南去,不要留在京城。伴君如伴虎,一个不小心就会给整个家族带来灾难。我们曾家已经经历过太多的风浪,不能再冒险了。”
听到这些话,他感到一阵寒意从脊梁上升起。他原本以为通过曾柏藴的关系可以轻松地获得成功,但现在看来,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他意识到,京城的官场并非他所能轻易涉足的地方。
曾柏藴似乎看出了他的心思,又补充道:“我们曾家一直秉持着‘读书不为考取功名,只为明理’的家训。这意味着我们要追求真正的学问和智慧,而不是仅仅为了功名利禄。只有这样,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最后,曾柏藴郑重地将一份《曾氏家训》交给他,并嘱咐他要牢记其中的教诲。这份家训详细阐述了曾家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它告诉族人们,读书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功名,更是为了明白世间的道理,为社会做出贡献。同时,家训也提醒族人,除非国家面临重大危机,否则不应轻易入京为官。
拿着那份沉甸甸的家训,他心中充满了感慨和思考。他意识到,虽然自己渴望功名,但更应该坚守家族的价值观和家训。或许,这次京城之行并不是为了追逐一时的荣耀,而是一次成长和反思的机会。
曾柏藴的族人才刚刚离开,孝庄太后的人便匆匆赶来,宣召曾柏藴进宫面圣。曾柏藴急忙入宫,来到孝庄太后面前,发现她的精神状态似乎不太好。他恭敬地跪下,说道:“老夫拜见太后,不知太后宣我进宫所为何事?”孝庄太后微微抬起手,指向案桌上的福字,语气平静地说:“这是你教玄烨写的字吧!看来你知道的东西太多了,我大限将至,我很不放心你,你说怎么办才好?”
曾柏藴听到这话,心中一沉,但他很快恢复了镇定。他手指轻轻做了一个手势,然后微微一笑,说:“老夫掐指一算就知道了,既然太后不放心我,无非就是想要我性命,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他的声音坚定而从容,仿佛早已预料到这一刻的到来。
孝庄太后闻言后,心中震惊如惊雷炸响,此曾柏藴一定要除掉,仅仅凭借自己的一句话,就能如此精准地猜度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她打起精神,声音冰冷如霜:“嗯,你既然能猜到哀家的意思,那就更好办了,来人,赐升仙酒!你还有什么遗言要说吗?”
曾柏藴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轻声说道:“遗言?的确有几句话想留给玄烨。我深知这世间广袤无垠,而我想要告诉玄烨的是,大清应当鼓励民众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科学乃是第一生产力,西洋人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正是因为他们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尤其是在武器制造方面取得了巨大突破。一旦落后于他人,便只能挨打受辱。”
然而,孝庄太后却完全无法理解他的话语,甚至认为他是在蛊惑自己的孙子玄烨。她愤怒地斥责道:“你这个将死之人,竟然还敢妄图迷惑我的玄烨孙子!实在是罪该万死!”
不多时,一名太监小心翼翼地将盛着毒酒的托盘端了进来,曾柏藴毫不迟疑地端起酒杯,一饮而尽。那酒液的味道略带甘甜,丝毫没有令人难以下咽之感。随着药效逐渐发作,曾柏藴脸上始终挂着满足的笑容,缓缓闭上了双眼。太监见状,伸出手指在曾柏藴的鼻孔处轻轻一探,然后恭敬地向太后回话:“启禀太后,曾太傅已经仙逝了。”
康熙二十五年,一对来自绍兴的邬姓夫妇来到寺庙里祈福,他们满怀虔诚地向佛祖诉说着自己的心愿。这对夫妇已经有两个可爱的孩子,但此刻他们更期待即将诞生的新生命。妇女抚摸着隆起的腹部,眼中闪烁着温柔的光芒。她默默地向泥佛许下心愿:“愿我腹中的孩子聪明伶俐,才华出众,成为家族的骄傲!”
然而,他们并不知道,这个愿望即将被赋予神奇的力量。因为在这座寺庙的泥佛像内,隐藏着行森大师的舍利子和曾柏藴的分魂。当妇女虔诚地祈祷时,曾柏藴的分魂悄然融入了她腹中的胎儿。
不久后,邬姓夫妇迎来了第三个孩子——一个健康可爱的小男孩。这个孩子从小便展现出与众不同的聪慧,令人惊叹不已。在他八岁那年,他竟然自行决定改名为邬思道,寓意着思考人生之道。从此,他开始踏上一段充满智慧与挑战的旅程。
邬思道自小就勤奋好学、刻苦读书,他的才能和学识都非常出色。他原本希望能够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这样不仅能让家族荣耀,还能为一方百姓谋福祉。然而,当时的官场风气极其败坏,贪污受贿成风,官员们普遍贪腐。尽管邬思道心怀壮志,思维敏捷,他的文章也如锦绣般华丽,但由于他没有向主考官行贿,最终名落孙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