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理论(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恒星内部的氢原子核,时刻相互碰撞,发生聚变产生新的元素—氦元素。

    接着,氦原子也参与聚变,改变结构,生成锂元素。

    如此类推,按照元素周期表的顺序,会依次有铍元素、硼元素、碳元素、氮元素等生成。

    直至铁元素生成,该恒星便会坍塌。

    当一颗垂死恒星崩溃,导致恒星内部,不具有足够的能量,与质量巨大的恒星万有引力抗衡,从而引发恒星坍塌,最终形成黑洞。”

    “科学家通常认为,吸积是天体物理中,最普遍的过程之一。

    正是因为吸积,形成了我们周围,许多常见的结构。

    在宇宙早期,当气体朝由暗物质造成的引力势阱中心流动时,形成了星系。

    即使到了今天,恒星依然是由气体云,在其自身引力作用下坍缩碎裂,进而通过吸积周围气体而形成的。

    包括地星在内的行星,也是在新形成的恒星周围,通过气体和岩石的聚集而形成的。

    当中间天体,是一个黑洞时,吸积就会展现出,它最为壮观的一面。

    无论恒星、光线,或者宇宙普通物质,统统成为它的‘腹中之物’”

    “在地星上,由于引力场作用很小,时空的扭曲是微乎其微的。

    而在黑洞周围,时空的这种变形非常大。

    即使是被黑洞挡着的恒星发出的光,虽然有一部分会落入黑洞中消失,可另一部分光线,会通过弯曲的空间中,绕过黑洞而到达地星。

    观察到黑洞背面的星空,就像黑洞不存在一样,这就是黑洞的隐身术。”

    “更有趣的是,已有的观测结果显示,部分恒星,不仅是朝着地星发出的光,能直接到达地星,它朝其它方向发射的光,可能被附近黑洞的强引力折射,而能到达地星。

    这样,我们不仅能看见这颗恒星的‘脸’,还同时看到它的‘侧面、后背’,这是宇宙中的‘引力透镜’效应。”

    “黑洞的吸引力,会产生什么可怕后果呢。

    大家都已经明了,它的胃口很大,无所不吸。

    打个浅显易懂的比喻,如果我们乘坐,足够抵抗吸力的宇宙飞船,接近黑洞。

    只要宇航员一出舱门,会开始觉察到,拉着他脚的重力,比拉着他头的重力更强大。

    这种吸引力,拖着他无情地向下落。

    重力差,会迅速加大,而将他拉伸撕裂。

    遗体,会被分解,而落入黑洞那无限致密核心区域。”

    “已有的共识认为,宇宙的年龄约为138.2亿年。

    宇宙中,最大质量黑洞,出现在宇宙年龄约为1亿年。

    首次快速成长期,约为宇宙年龄12亿年。

    证明黑洞的成长,基本同步于宇宙爆炸初期,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

    “根据地星的观测数据,经过驻守舰队专家,近期扫描计算结果,证实你们目前所居住银河系的中心部位,包括太阳在内所有银河系的恒星,都围绕银心部位存在的一个超大质量黑洞公转。

    以黑洞自身质量,接近临界点为前提,暗能量、光线、反物质、普通物质,在吸力、磁场、斥力的综合作用下,保持了相对的平衡。”

    “遵循宇宙守恒定律,能量的损失,会导致质量的损失。

    一项新的理论指出,黑洞作为特殊物质,本身是具有寿命的,死亡是不可避免的结局。

    有人推测,黑洞的死亡方式,可能是以转变为白洞的方式进行的。

    理论上来说,白洞在行为上,恰好是黑洞的反面势力。

    即黑洞不断吞噬物质,而白洞则不断向外喷射物质。

    其理论依据,是晦涩的量子引力理论。

    我个人认为,量子理论并非万能,这个推断存在牵强的成分。”

    “按照地星物理学家霍金的理论,在量子物理中,有一种名为‘隧道效应’的现象。

    时空会在引力场作用下弯曲,黑洞把自己隐藏起来的的原因,即是弯曲的时空。

    由于无法到达,无法接近,无法证实,科学家对它内部结构,提出各种猜想。”

    “有人推测,黑洞如此高密度的质量,内核一定坚固无比。

    在不断地‘吸食’过程中,‘肚子’会变得越来越大,逐渐向四周扩散。

    最终,吞并整个宇宙,回归原点。

    再积蓄能量,等待新的爆炸时机来临。”

    “有人认为,它就是宇宙物质的转化通道。

    将死亡恒星、漂浮尘埃等宇宙残骸吸入洞内,通过反物质的转化,再向特定出口,喷发出宇宙扩张所需的能量,满足宇宙维持本身存在的动力。”

    “有人从它的透光性能出发,猜想黑洞,其实就是一个‘时空加速器’,能够将时间与空间速度放大,通过它穿梭宇宙,或许同样可以达到暗能量层的效果。”

    “凡之种种言论不一而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