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陆知州(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后来的事,云初没再过问。

    只是从魏锦书口中听说,吴德和及涉事官吏都被革职查处,恒阳知府和朝中那个一直上奏问吃不吃并州瓜果的老臣,也被同时问查。

    陆势坤洗清冤屈,无罪释放。

    就连从前被吴德和恒阳知府冤枉的前并州官员,也由萧承胤下令委派钦差重查案卷。

    因为这事,城中百姓自发在城中放了三夜的烟花。

    锦水绕着并州城缓缓流过,自胜遇化作山体以来,锦水水位降了下去,水体也逐渐恢复清澈。

    陆势坤暂代知州一职,将被吴德冠以罪名下狱的无辜百姓释放出狱,并开仓放粮。

    官民一心重建家园,并州城一派和乐融融之景。

    云初与魏锦书戴上面纱,捧着莲花灯来到河岸旁,看着水中烛光摇曳的花灯,两人对视一笑。

    “灾后放花灯是并州的习俗,并州百姓相信锦水通天河,将心愿写在纸上,放于花灯之中,神仙就会帮忙实现愿望。”

    魏锦书边说边蹲下,将手中花灯轻轻放入河中,划动水流让花灯飘远。

    云初闻言浅笑,学着魏锦书的模样放下花灯。

    “可惜天河不是河,而是星尘簇拥而成的天幕,里头没有水,又怎么可能跟凡间的河流相通。”

    “对凡人来说,真假并不重要。”

    “那什么重要?”

    魏锦书目送着两人的花灯飘远,语带笑意开口:“有可寄托之物,有可相信之人。”

    云初看向魏锦书充满希冀的双眸,心中如有暖流滑过,忍不住打听道:“你许了什么愿?”

    “锦水不能通天河,那也就无法实现,写了什么不重要。”

    “也许我能帮你实现呢。”

    “那你写了什么?”魏锦书来了兴趣,反问道,“神仙也会有求而不得的吗?”

    锦水一路东流,两盏莲花灯在水流中花瓣交握,互相依偎着飘远。

    云初看向远去的花灯,喃喃道:“定不负,相思意。”

    说完,云初察觉到魏锦书拨动岸边水流的手一顿。

    下一刻抬眸,恰好与自己对望。

    云初心中猜测迭起,再度问道:“那你呢,写了什么?”

    “只愿君心似我心。”

    两人目送着越来越多的花灯远去,点点烛光与空中烟花遥遥相应,为朦胧夜色增添了独属于人间的万千色彩。

    知晓是魏锦书出谋划策,联合陆势坤除去吴德等人后,并州百姓对她的态度也好了许多。

    就连一开始把“牝鸡司晨”挂在嘴边的陆势坤,也默认魏锦书参与到谈论政事中来。

    云初与魏锦书坐在一边,听着陆势坤跟萧承胤汇报治理并州的计策,时不时就往嘴里塞一块糕点。

    “你怎么看?”云初听了一会儿,开口问魏锦书。

    “陆大人的建议在理,疏通积淤河道,修建防洪堤坝,在城内低洼处筑堡坎,都是当下最适合并州的救灾之策。”

    云初点点头,她也是这么认为,洪灾重在防,而非治,扩宽河道才能降低水位。

    两人刚说完,又听陆势坤开口。

    “臣认为,除改造河道和城内设施外,当前还有一策应当推行。”

    萧承胤道:“陆卿有何见解?”

    “并州这几年深受吴德等贪官污吏所害,积贫积弱,开仓放粮并非根本之解,以工代赈才可应百姓所需,促并州重建,”陆势坤正色道,“赈灾期间,限定每户米粮,确保最低保障。随后由官府出面,就近为灾民提供活计,劳酬相当,扶助置业,勉励百姓自己出力重整并州。一来能让灾后并州尽快重建,二来也能让百姓获得钱粮,以谋前路。”

    未等萧承胤发话,魏锦书眼含欣赏,赞誉道:“陆大人用心良苦。”

    萧承胤一听也接话:“那便按陆卿所说,准奏。”

    “臣还有一请。”陆势坤再度拱手。

    “但说无妨。”

    “异兽胜遇伏诛后化为山体,此为并州一段佳话。因此臣恳请将胜遇伏诛之山取名‘锦鸡山’,山顶立‘镇遇塔’,改换风水,铭记治水功绩。”

    萧承胤不置可否,陆势坤便自顾自继续说。

    “并州多年来以农林牧渔为主业,百姓也多从事农耕,追求饱腹与余财,难免薄待了文教。臣名此山,立此塔,为兴文教,聚人心。另,应设耕读学堂,半耕半读,并举文教农桑,才可育学识与为人俱佳的后代子孙。恕臣僭越,并州的将来,不在陛下手中,更不在臣手中,而在并州后裔的手中。”

    陆势坤的话,是魏锦书在朝廷百官的奏折中从未见过的。

    文武百官们,为表忠心也好,真心实意为国为民也好,总将自己的作为看得极重。

    而陆势坤却说,一座城池,一个国家的未来不在某一人手中,而是由全体百姓的子孙后代来定。

    未等几人说话,陆势坤再次说着自己的见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