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非死不可(1/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人到洛阳花似锦,

    偏我来时不逢春。

    午时,新政在皇帝强烈的推动下,那封其实由苏全所着的科举精要再加上一条新规后,终于被张贴在皇城脚下。

    那些赴京赶考的学子已经离开天街,回去温习知识,但在得知这一消息后,他们又火速赶来告示栏查看。

    告示栏前人潮涌动,大家纷纷向前挤去,想要看个清楚。

    除了学子,还有时刻关注沸沸扬扬新政的洛阳百姓。

    有人念道:“第一条,废除荐举制!”

    话音刚落,人群中便爆发出一阵欢呼。

    这意味着平民子弟也有机会通过科举进入仕途,不再受限于出身门第。

    接着,第二条、第三条……每一条规定都引起了人们的热议和喝彩。

    整整二十一条要点,陈列得满满当当。

    当这些从前见不得光的文字重现天日时,皇城脚下顿时响起一阵欢呼声。

    学子们激动不已,这下终于有了一条切实可行的上升道路,连带着城中百姓也在盘算着是否应当将家中孩子送去私塾。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学子们终于踏实下来,可以安心参加科举了。

    然而,正如宋南来所言,大部分学子都被蒙在鼓里,到现在还认为那个名叫苏全的佝偻儒生和世族是一丘之貉。

    他们并不知道,这场变革背后真正的推动者是谁。

    少部分学子再认真思考一番后,最终还是顾着自己的前程,没有继续深究下去。

    事实如何不重要,只要他们是受益人即可,哪里会管这次事件背后的曲折。

    此时,洛阳府衙内。一个身穿文官官服的男人持皇帝口谕,正在调遣官差衙役。

    他的神情严肃,目光坚定。

    “随本官一起捉拿苏全归案!”

    文官的声音响亮而有力,充满了威严。

    他谨遵皇帝陛下的御令,势必将将罪魁祸首苏全逮捕到案,更要让苏全在洛阳城的集市口明正典刑。

    罪魁祸首?

    文官是个聪明人,是皇帝身边的近臣,因为从不与世族勾勾搭搭,所以逮捕苏全一事就落到他的头上。

    对于今日朝堂上的纷乱,他心知肚明。

    明明是崔命和王生等人仗着世族身份在践踏律法以权谋私,可最终只是发配边疆终生不得录用。

    有家族的帮衬,想必他们日子也不会太差!

    可只是出谋划策的老儒生苏全却被判绞刑。

    甚至连公堂会审的资格都没有。

    这是何其的不公平!

    除了他之外,朝堂上那些心思剔透之人也一下子就看出其中猫腻。

    皇帝陛下还是顾忌崔氏王氏等世族的面子,不愿这么快就把事情做绝。

    但此事要是不死一个人,实在没办法和天下人交代,只好拿一介书生开刀。

    只见那位文官骑着高头大马,身后紧跟着两队穿着整齐制服的差役,气势汹汹地向苏全所在之处进发。

    而此时,天街之上依旧热闹非凡,那些尚未离去的学子们目睹着这一幕,纷纷退让开来,让出一条宽阔的道路。

    随着文官和他的差役们渐行渐远,学子们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寒意。

    那可是绞刑啊!

    尽管能保留全尸,但被绳索紧紧勒住脖子、悬挂在半空中的感觉实在是难以想象。

    这种刑罚可谓是生不如死。

    想到这里,学子们不由得打了个寒颤,开始退缩,远离这个是非之地。

    但心中早就有了打算。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他们可不想作为世族的马前卒,又得不到善终!

    皇城坐北朝南。

    那处十丈高的城门上,一个身着龙袍的伟岸男子正驻足远望。

    也只有站在洛阳城的最高处,才能看到更远,可那条人流量之最的天街好似怎么也看不透彻。

    那些往返洛阳城的人。

    进了又出,出了又进。

    皇帝目光深邃而悠远。

    早在下朝之后,他便来到此地,身边除了一个侍奉自己多年的小太监外不曾带一兵一卒。

    在他的脚下,皇城边上,是那群四下散开的学子们。

    皇帝盯着那些被他视作未来希望的学子。

    那是他在朝堂上抗衡世族的新生力量。

    尽管天空已经晴朗了一个时辰,但深宫之中仍弥漫着一种难以消散的凄冷氛围。

    凉风习习,掠过高高的城墙,吹拂着皇帝身上的龙袍,仿佛在提醒他权力的孤独。

    他静静地伫立在那里,思绪渐渐飘向远方,久久忘不掉那个与自己心灵相通的男人。

    一旁垂手立在台阶下方的太监恪尽职守,时刻关注着皇帝的一举一动。当他察觉到起风时,立刻将早早准备好的斗篷拿在手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