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后来(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人来到店外。

    崔命看着清晨冉冉升起的太阳,口中念念有词。

    “崔公子言之有理,我与苏全像那深夜的灯笼不假。即便使出浑身解数,也只能够照亮两三名旅人的前途。可一传十十传百,总有一天当天底下万万的百姓拿起手中的灯笼,就足以让封闭的心智在夜晚灯火通明。”

    “我们不惧黑夜,因为太阳总会照常升起!”

    刚好,一片厚重的云层飘过太阳,刺眼的阳光正好照射在崔命的脸上。

    他第一次没有因为这些酸儒的话而恼羞成怒。

    崔命闭上眼睛,细细感受着此刻降临在身上的温暖。

    一种难以言喻的舒畅贯穿全身,他张开双臂迎接这久违的痛快。

    我崔命今年二十有六,生活在天下人向往的洛阳城,过惯了锦衣玉食的生活,看惯了世间的繁华,总觉得这一切是理所应当。

    可这世上哪有这么多理所当然,无非就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一朝得势之后便忘乎所以了,全然不顾他人的死活,无异于自毁长城。

    共同沐浴一片阳光,这家国天下事哪轮得到一家之言,天下的百姓无不可以指指点点。

    若是封住他们的耳嘴,束缚住他们的手脚,断绝了他们的希望。

    那最后的结果就是揭竿而起,毕竟世族如王朝,没有哪个会一成不变。

    宋南来的一番话醍醐灌顶,将崔命一身的浊气洗涤的干干净净。

    崔命站在旭日底下,对着远处空旷的大道行礼道:“宋先生,崔命受教了!”

    随后,他又伸出手掌,这串新的佛珠和以往那串一样,出自一人之手,上面的走线结实而又紧密。

    像极了那位佝偻儒生仔细认真的性格。

    崔命眼眶微红,从前是先生亲手为自己带上的佛珠。

    他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将手上佛珠抵在胸口,对着北方洛阳,对着那个死后便在世上无一个亲人的佝偻儒生嘶喊道:“老师,学生想您了!”

    不久之后,隋唐的朝堂之上也终于涌现出一批不畏强权,不惧生死的官员。

    他们不是一个,而是一片又一片,像寒冬过后的春笋,顶破层层的厚土,朝着太阳的方向不断生长。

    他们团结在一起,改革创新,仿佛生生不息的火苗,在百姓的心中点燃了一盏盏灯笼。

    一朵朵象征着希望的火苗从来不曾熄灭过,只会一个个的传递下去。

    那个被苏全看好的学生也终于不负众望,跨越两个王朝更替,最终位列朝堂之上,登顶权力巅峰。

    陈其美一生波澜壮阔更是如履薄冰。

    所行之事无不凶险,可他都咬着牙硬着头皮,冲破重重困难。

    面对世人的称颂和百官的攻击,他不敢有所懈怠。

    陈其美和他的老师一样,四旬年纪便早早弯了腰,一双浑浊的眼睛在放松时只能够看到脚下的路。

    朝堂上,这位头发花白却权柄滔天的中年人总是习惯性的捶着背,更被政敌取了个外号。

    罗锅宰相陈其美。

    每每听到这个戏称,他总是一笑而过,摆摆手不计较,一如既往的小心走路。

    少年十几岁便与先生相识,到现在四十多岁。

    陈其美沿着先生的路走了三十年,从洛阳走到了长安。

    现在,陈其美回到了故乡,回到了年少时的那个学堂。

    他站在学堂旁边的那间茅草屋中,终于卸下了所有的防备。

    陈其美今日不曾穿着那身象征赫赫权势的官服,取而代之的是一件洗的发白的粗布麻衣,衣襟领口地方全都被整理的很好。

    他双手抚摸着那张破旧不堪的书桌,上面有着厚厚一层灰尘,擦去灰尘后,书桌上似乎还有许多力透纸张的墨迹。

    那无数个夜晚,陈其美就是在这里一遍又一遍的熬夜苦读,又一遍一遍的奋笔疾书。

    不知何时,他的手中多出来一本书,那是先生临终前托人交给自己的,里面尽是些深入浅出的人生感悟。

    读过了那些晦涩难懂的大道理,回过头才发现这本书有多难能可贵,书里还记载了先生一辈子奔走于洛阳城和乡野田间的点点滴滴。

    这本书已经被他翻看了无数遍,里面的纸张也早已泛黄脱落,可他还是耐着性子一页页修订整齐并且随身携带。

    每当因为前路坎坷曲折的时候,他就会拿出来勉励自己。

    苏先生高瞻远瞩为百姓谋一个前程,操劳了一生,自己站在他的肩膀上行事,又能有多困难。

    万事开头难不假,可开了弓就没有回头箭。

    如今的科举早已不可同日而语,读书人比比皆是。

    虽然寒窗苦读可能还是比不过瘦死骆驼比马大的世族家大业大,但起码让他们有了一个奔头。

    活着就该有个奔头,有了奔头才能好好活着。

    可仅仅自己有奔头还不够,还不能忘了给别人留下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