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西学中用,腾蛟起凤(4/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刘三炮的肩膀,嘱咐道:“你慢慢看,看完跟门外的书吏说一声就是,我就不陪你了。”

    见刘三炮根本不回应,他笑了笑,转身出了房间。

    李诚铭跟门外的书吏又嘱咐一句后。

    他并未径直离开鸿胪寺,反而又绕向鸿胪寺的正堂方向。

    鸿胪寺大堂内灯火通明,门外守着两名锦衣卫。

    见到李诚铭来了,并未做阻拦,任由李诚铭进了大堂。

    大堂中还有一道身影坐在椅子上,挑灯夜读。

    身旁侍立着一人,虎背熊腰,不怒自威。

    “陛下,臣将人带过去了。”李诚铭轻声行礼。

    坐在鸿胪寺大堂的,赫然便是皇帝本人。

    此时,朱翊钧正在翻阅着《计算之书》。

    他头也不抬,恩了一声:“告诉徐阶,以后就按这个成例了,天赋足够的人选,再送来看外藩译本。”

    李诚铭心中有些不解,但也并未多问:“臣遵旨。”

    朱翊钧抬头看了李诚铭一眼,摆了摆手:“既然是偷偷出来的,不要这么一板一眼了,起来吧,都是一家人,想问什么直接问。”

    李诚铭闻言,缓缓站起身。

    斟酌片刻后,才小心谨慎问道:“陛下,给刘三炮的译本臣也看了几本,届是有他山之石,为何不直接再印刷一份给学院的学生借阅?”

    只见皇帝突然将书本合上,没头没尾来了一句:“果真只是他山之石吗?”

    李诚铭沉默片刻。

    最后还是答道:“或有金玉良言,臣看不懂。”

    朱翊钧失笑,看不懂就是最大的看懂。

    他站起身来伸了个懒腰,接着方才李诚铭的问题,答道:“你是七窍通了一窍,才能视若平常书籍。”

    “若是七窍不通的人看了,不是弃之如敝履,就是直接殇了。”

    “够到门槛再看这些东西,才能化为己用,推陈出新。”

    最重要的还是心窍。

    奔着求知去看这些东西,那才叫他山之石。

    启蒙启蒙,哪里能尽靠填鸭硬塞,底子里的本色不改换,看多了反而有害无益。

    为什么只有刘三炮可以看?

    因为他真正开始思考物质世界的事情了!

    虽然很简陋的思考,虽然是拙劣的总结,错漏更是比比皆是,但这才是开了心窍的标志!

    这是很重要的前提。

    朱翊钧要的就是这种开了心窍的学生,而不是通读译本的学术裁缝。

    大明朝亟需搞科学东西来救命吗?

    还没这么急切。

    与急功近利相反的是,自然哲学是给后世打底子的——他又不痴心妄想有生之年看到统一四大基本力。

    既然不急于一时,那就得稳扎稳打。

    一面开办书院遴选学生,给他们相应的社会地位,扶持起对应利益团体。

    一面则让领头羊带着骨干推陈出新,慢慢演化,建立基于自身文化内涵的体系。

    哪怕吃刘三炮嚼过的内容,都不能直接给学生看译本。

    只有依靠自己思考衍生出的本土文化,才越是稳固。

    要是全盘西化,那还有什么意义?

    李诚铭听得不尽明白,也不懂什么叫殇了,只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难怪陛下挑选的译本都这般古远,原来是不想影响了学生的本我。”

    朱翊钧呵呵一笑:“本我,这个词用的对,确实是为了保持本我,不过不止是学生的。”

    “还有,也不是我故意挑这么古远,而是西洋这千年来,力学思考同样不进反退。”

    “比咱们好不到哪里去。”

    这时候伽利略跟牛顿都还小着呢。

    自然哲学也未成体系。

    得等到依托哲学思辨,将判断是非的权威,从教会引用圣经,下放到科学论证,也就是去中心化后,才有这些人开宗立派的份。

    这一点,跟如今的大明朝,多有相似之处。

    朱翊钧将手中的《计算之书》塞到李诚铭怀里:“上次的《几何原本》看完的话,可以看看这个。”

    几何看完,该学学斐波那契的代数了。

    朱翊钧看了表兄一眼,哎,可惜天资有限,只能学学前人的,不能推陈出新,不然一加一之后就该开始搞代几综合了。

    被偷偷调侃的李诚铭浑然不知,默默收下了皇帝所赠的译本。

    而后恭谨行礼:“陛下,臣送陛下回宫。”

    皇帝偷偷出来的,不早点回去,届时被李太后发现了,倒霉的肯定不是皇帝。

    朱翊钧怫然不悦:“这才刚出来,急什么,朕后日就要搬寝宫了,到时候可没这机会了。”

    李诚铭面色一苦,讷讷无语。

    朱翊钧见状,又安抚道:“别怕,顾总督、锦衣卫都跟着,朕又不会玩什么白龙鱼服。”

    李诚铭抬头看了皇帝身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