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猪肉定量、两斤!(1/2)
陈安踏入菜市场的大门,今天是周日,菜市场内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朝内菜市场自五三年开业以来,就一直是东城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最开始叫“朝内市场”,后来更名为“朝内菜市场”,成为了东城的标志性地点。
在朝内菜市场建立之前,朝阳门内大街两旁便散布着许多售卖糖瓜的小摊位,形成了东四有名的“糖市”。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菜贩和商贩聚集于此,逐渐形成了一个繁荣的卖菜市场。
五十年代,为了改善城市环境和拓宽道路,政府在朝内大街的“万历桥胡同”附近建起了一座大棚,
将原本分散的小商小贩都集中到了这个大棚内,逐渐演变成了如今的朝内菜市场。
菜市场的后门位于万历桥胡同的近南头东侧,这里是市场的主要进货通道。
据说,这万历桥胡同在元朝时期就已经存在了,不宽不长,在四九城的老胡同里面算得上是最短的胡同之一,
仅有百余米,这里既无河、也无桥,胡同的名字为何叫万历桥,已无从考证。
万历桥胡同虽不长,但因其四通八达的地理位置而显得尤为重要。
从北口可以直达朝阳门内大街,而从南口则可以通往前炒面、后炒面、大烟筒、小烟筒等四条胡同。
朝内菜市场通常在早晨六点准时开门。
每当逢年过节,为了抢购紧俏的货品,人们会不顾寒冷,凌晨四五点就赶到菜市场门口排队等候。
在不到六点的时候,大门口就已经人头攒动,熙熙攘攘。
一旦菜市场的大门敞开,人们就会如潮水般从正门旁的夹道涌入后卖场。
到那个时候,无论购买什么都需要排队等候。
有时候排队可能只有几分钟,但有时候排上几个小时都有可能买不到心仪的货品。
人多时,队伍甚至会一直延伸到万历桥胡同的深处。
此时的朝内菜市场有前后两个卖场。
进入大门是前卖场,柜台分东西两侧,主要经营糖果、糕点、烟酒、水果之类。
后卖场是菜市场的核心区,供应蔬菜和各类肉食、禽、蛋、水产之类。
陈安穿过前卖场,来到后卖场,空气中弥漫着鱼虾的腥味和烂菜叶子的味道。
由于市场建筑的挑高不够,通风状况不佳,再加上天气炎热,使得整个市场内的空气充满了各种味道。
在这里待久了,人们会不自觉地拿出手绢捂住口鼻,以抵挡这刺鼻的气味。
陈安环顾四周,只见各柜台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蔬菜,还有新鲜的肉类和禽蛋。
陈安先不管其他,直奔猪肉柜台。
当他到达时,发现前面还有七八位顾客在排队等候。
柜台前悬挂着一块略显陈旧的黑色小木板,上面用白色粉笔清晰地写着今日的猪肉价格:
猪肉每斤八毛五分,猪板油相对便宜,每斤四毛。
陈安微微松了口气,心里暗自庆幸:
“还好,来得不算晚,希望能买到些好肉。”
这个年代,由于前几年的自然灾害,粮食短缺,肉类供应一直紧张,城市居民每月的肉类定量也少得可怜。
陈安清晰地记得,
从59年4月中旬开始,城市居民肉类定量便减为每人每旬60多克,也就是每月180多克,不足四两。
10月起调整为每旬90多克,每月270多克,不足六两。
特别是六一年起,肉类定量又减为每旬60多克,
但八九月份由于供应特别紧张,停用肉票以减少销量,十至十二月甚至就不发放肉票。
那段时间,猪肉常常难以凭票兑现,市场上常常用水产品、猪牛羊副产品、肉类罐头以及野牲杂肉来顶替猪肉定量供应。
直到去年开始,猪肉供应短缺的紧张状况,才有了些许缓解,肉票也从分旬使用改为全月通用。
而今年,更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好光景,不仅猪肉供应充足,连家禽供应也大有改善,购买鸡鸭禽类不再需要票证了。
陈安还记得,未来随着经济的快速恢复和发展,从下月下旬开始,市场会先将2、3、4级猪肉敞开供应,不用肉票。
明年六月起,各大城市就会取消肉票,敞开供应,直至七六年才会再次凭票供应。
陈安手中还有父亲留下来的这月肉票十余斤,心里盘算着要尽快用完。
他自觉地排在一位中年妇女的身后,眼睛不时地瞟向柜台上的猪肉,期待着能够尽快轮到自己。
看着前面的人一个个兴高采烈地拿着五花肉或猪板油离开,陈安的心也不禁开始激动起来。
当快要轮到他时,他往柜台上一瞧,发现猪板油已经所剩无几了。
在这个年代,人人都缺油水,肥肉是极受欢迎的,因为肥肉不仅可以解馋,还能炼成猪油,
朝内菜市场自五三年开业以来,就一直是东城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最开始叫“朝内市场”,后来更名为“朝内菜市场”,成为了东城的标志性地点。
在朝内菜市场建立之前,朝阳门内大街两旁便散布着许多售卖糖瓜的小摊位,形成了东四有名的“糖市”。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菜贩和商贩聚集于此,逐渐形成了一个繁荣的卖菜市场。
五十年代,为了改善城市环境和拓宽道路,政府在朝内大街的“万历桥胡同”附近建起了一座大棚,
将原本分散的小商小贩都集中到了这个大棚内,逐渐演变成了如今的朝内菜市场。
菜市场的后门位于万历桥胡同的近南头东侧,这里是市场的主要进货通道。
据说,这万历桥胡同在元朝时期就已经存在了,不宽不长,在四九城的老胡同里面算得上是最短的胡同之一,
仅有百余米,这里既无河、也无桥,胡同的名字为何叫万历桥,已无从考证。
万历桥胡同虽不长,但因其四通八达的地理位置而显得尤为重要。
从北口可以直达朝阳门内大街,而从南口则可以通往前炒面、后炒面、大烟筒、小烟筒等四条胡同。
朝内菜市场通常在早晨六点准时开门。
每当逢年过节,为了抢购紧俏的货品,人们会不顾寒冷,凌晨四五点就赶到菜市场门口排队等候。
在不到六点的时候,大门口就已经人头攒动,熙熙攘攘。
一旦菜市场的大门敞开,人们就会如潮水般从正门旁的夹道涌入后卖场。
到那个时候,无论购买什么都需要排队等候。
有时候排队可能只有几分钟,但有时候排上几个小时都有可能买不到心仪的货品。
人多时,队伍甚至会一直延伸到万历桥胡同的深处。
此时的朝内菜市场有前后两个卖场。
进入大门是前卖场,柜台分东西两侧,主要经营糖果、糕点、烟酒、水果之类。
后卖场是菜市场的核心区,供应蔬菜和各类肉食、禽、蛋、水产之类。
陈安穿过前卖场,来到后卖场,空气中弥漫着鱼虾的腥味和烂菜叶子的味道。
由于市场建筑的挑高不够,通风状况不佳,再加上天气炎热,使得整个市场内的空气充满了各种味道。
在这里待久了,人们会不自觉地拿出手绢捂住口鼻,以抵挡这刺鼻的气味。
陈安环顾四周,只见各柜台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蔬菜,还有新鲜的肉类和禽蛋。
陈安先不管其他,直奔猪肉柜台。
当他到达时,发现前面还有七八位顾客在排队等候。
柜台前悬挂着一块略显陈旧的黑色小木板,上面用白色粉笔清晰地写着今日的猪肉价格:
猪肉每斤八毛五分,猪板油相对便宜,每斤四毛。
陈安微微松了口气,心里暗自庆幸:
“还好,来得不算晚,希望能买到些好肉。”
这个年代,由于前几年的自然灾害,粮食短缺,肉类供应一直紧张,城市居民每月的肉类定量也少得可怜。
陈安清晰地记得,
从59年4月中旬开始,城市居民肉类定量便减为每人每旬60多克,也就是每月180多克,不足四两。
10月起调整为每旬90多克,每月270多克,不足六两。
特别是六一年起,肉类定量又减为每旬60多克,
但八九月份由于供应特别紧张,停用肉票以减少销量,十至十二月甚至就不发放肉票。
那段时间,猪肉常常难以凭票兑现,市场上常常用水产品、猪牛羊副产品、肉类罐头以及野牲杂肉来顶替猪肉定量供应。
直到去年开始,猪肉供应短缺的紧张状况,才有了些许缓解,肉票也从分旬使用改为全月通用。
而今年,更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好光景,不仅猪肉供应充足,连家禽供应也大有改善,购买鸡鸭禽类不再需要票证了。
陈安还记得,未来随着经济的快速恢复和发展,从下月下旬开始,市场会先将2、3、4级猪肉敞开供应,不用肉票。
明年六月起,各大城市就会取消肉票,敞开供应,直至七六年才会再次凭票供应。
陈安手中还有父亲留下来的这月肉票十余斤,心里盘算着要尽快用完。
他自觉地排在一位中年妇女的身后,眼睛不时地瞟向柜台上的猪肉,期待着能够尽快轮到自己。
看着前面的人一个个兴高采烈地拿着五花肉或猪板油离开,陈安的心也不禁开始激动起来。
当快要轮到他时,他往柜台上一瞧,发现猪板油已经所剩无几了。
在这个年代,人人都缺油水,肥肉是极受欢迎的,因为肥肉不仅可以解馋,还能炼成猪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