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沈州保和堂(1/2)
学徒的工作很重,除担任“开关(店门)、洗、抹、扫(清洁卫生)、跑(传达、杂勤)”六项基本勤务以外,
主要是负责中药材的初步加工、炮制,分别负责洗药、捣药、切药、熬药等环节,以及和料、搓丸等体力劳动。
保和堂合营后,医馆的所有店员都转为国有单位职工,由街道办派员担任经理,师伯作为坐堂医师兼任副经理。
现在,保和堂已经成为区卫生系统下的一个中医馆,为周边社区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未来可能会迁建扩建为中医院。
医馆的人员也有所调整,区里调走了师伯的两名徒弟去其他医馆,同时新分配了几名医生学徒。
目前,医馆主要由师伯萧安邦和三徒弟叶天明一起坐诊,擅长内科、妇科、骨科、儿科、针灸推拿等领域。
人力三轮车一路“风驰电掣”。
不久,陈安抵达了一处整洁明亮的中医馆前,门楣上悬挂着一块书写着“保和堂”三个黑底金字的牌匾。
陈安下了三轮车,提起行李,随后推门而入。
一踏入医馆,一股浓郁的中草药香气便扑面而来。
馆内青砖地面洁净如新,高高的柜台被擦拭得一尘不染,两侧则悬挂着精美的刻花玻璃镜子。
在柜台背后,依墙而立的中药匣子琳琅满目,数量之多令人咋舌。
在最内侧的一张硬木方桌旁,一位青年医生端坐其间,正是师伯萧安邦的三徒弟叶天明。
他专注地为前来求医问药的病人进行切诊把脉,而师伯则通常在里间进行指导和把关。
经过详细的望闻问切后,叶天明对病情已有了大致的了解,随后便开始撰写药方。
病人凭此药方即可抓药。
当药方交到司药员手中时,他迅速拿起小杆秤开始抓药。
这杆铜盘小杆秤,秤杆星准,秤砣定盘,精致小巧,长期使用下显得光滑锃亮。
若需服用多剂汤药,司药员会先在长长的柜台面上迅速铺齐外包装纸,并加上一层衬纸,
然后他熟练地打开身后的药抽屉,一种药材一种药材地抓出,逐一称重。
若方剂中包含需要在最后放入药锅煎服的“引剂”,司药员会将其单独包装。
当一服汤药全部抓齐后,它们会被独立摆放在包装纸上。
随后,老师傅会逐一检查,确保无误后才包裹起来。
药方会被折叠整齐并插在药包的显眼位置。若病人服药后感觉渐好,还可按此药方继续抓上几服以巩固疗效。
这时的中医馆服务态度都是一丝不苟,热情周到。
中医药行业自古以来就推崇“实与名副,财以道生”的理念,他们售出的治病中药关乎人命,
因此称量讲究准星准钱儿,各种草药片剂也必须货真价实。即便是微利,也要做到童叟无欺。
“叶师兄,请问师伯在吗?”
看到叶天明忙完,陈安连忙走到跟前问道。
陈安的声音打断了叶天明沉思,他转过头来,见到是陈安,
眼神中闪过一丝惊讶,脸上不由露出了欣喜的笑容,说:
“陈安?你怎么回来了?师父今天正好在家休息,你可以直接去找他。”
陈安微笑着回应:
“是啊,回来看看。我先把行李放到院子里,一会儿就去拜访师伯。”
说完,他提起手中的行李,穿过老宅的大门,来到装饰精美的垂花门前,
拿出钥匙打开门锁,进入二进院,然后熟门熟路地拐进了东厢房,那是他过去常住的房间。
老宅师伯会定期请人打扫,所以可以随时入住。
陈安放下行李,稍作休息,便去水池边打水洗漱了一番。
他换了一身干净的衣服,提起刚才在副食店买的精致糕点和两包列车上买的麻饼,走向隔壁师伯的家。
在师伯家,陈安受到了热情的接待。
他向师伯和伯母详细解释了调回四九城的事情,表达了对他们的思念和感激。他还特意替父母向他们问好。
陈安坐在师伯家的客厅里,与师伯和伯母分享着自己这两年的工作经历和生活琐事。
然而,师伯和伯母更关心的却是他的个人状况和健康问题。
他们耐心地倾听着,不时地给予关怀和建议。
随着谈话的深入,话题从陈安的工作渐渐转向了生活,再由生活延伸到了对未来的展望。
在交谈中,陈安也得知了师伯家两个孩子的近况。
大女儿萧英,今年二十四岁,已经从沈州医科大学毕业,并选择了参军服役。
目前,她在滨海军区担任军医,为军队的健康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而儿子萧华荣,今年二十岁,正在沈州医科大学攻读学业,已是大四(五年制)的学生。
目前,他正在学校附属医院实习,
主要是负责中药材的初步加工、炮制,分别负责洗药、捣药、切药、熬药等环节,以及和料、搓丸等体力劳动。
保和堂合营后,医馆的所有店员都转为国有单位职工,由街道办派员担任经理,师伯作为坐堂医师兼任副经理。
现在,保和堂已经成为区卫生系统下的一个中医馆,为周边社区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未来可能会迁建扩建为中医院。
医馆的人员也有所调整,区里调走了师伯的两名徒弟去其他医馆,同时新分配了几名医生学徒。
目前,医馆主要由师伯萧安邦和三徒弟叶天明一起坐诊,擅长内科、妇科、骨科、儿科、针灸推拿等领域。
人力三轮车一路“风驰电掣”。
不久,陈安抵达了一处整洁明亮的中医馆前,门楣上悬挂着一块书写着“保和堂”三个黑底金字的牌匾。
陈安下了三轮车,提起行李,随后推门而入。
一踏入医馆,一股浓郁的中草药香气便扑面而来。
馆内青砖地面洁净如新,高高的柜台被擦拭得一尘不染,两侧则悬挂着精美的刻花玻璃镜子。
在柜台背后,依墙而立的中药匣子琳琅满目,数量之多令人咋舌。
在最内侧的一张硬木方桌旁,一位青年医生端坐其间,正是师伯萧安邦的三徒弟叶天明。
他专注地为前来求医问药的病人进行切诊把脉,而师伯则通常在里间进行指导和把关。
经过详细的望闻问切后,叶天明对病情已有了大致的了解,随后便开始撰写药方。
病人凭此药方即可抓药。
当药方交到司药员手中时,他迅速拿起小杆秤开始抓药。
这杆铜盘小杆秤,秤杆星准,秤砣定盘,精致小巧,长期使用下显得光滑锃亮。
若需服用多剂汤药,司药员会先在长长的柜台面上迅速铺齐外包装纸,并加上一层衬纸,
然后他熟练地打开身后的药抽屉,一种药材一种药材地抓出,逐一称重。
若方剂中包含需要在最后放入药锅煎服的“引剂”,司药员会将其单独包装。
当一服汤药全部抓齐后,它们会被独立摆放在包装纸上。
随后,老师傅会逐一检查,确保无误后才包裹起来。
药方会被折叠整齐并插在药包的显眼位置。若病人服药后感觉渐好,还可按此药方继续抓上几服以巩固疗效。
这时的中医馆服务态度都是一丝不苟,热情周到。
中医药行业自古以来就推崇“实与名副,财以道生”的理念,他们售出的治病中药关乎人命,
因此称量讲究准星准钱儿,各种草药片剂也必须货真价实。即便是微利,也要做到童叟无欺。
“叶师兄,请问师伯在吗?”
看到叶天明忙完,陈安连忙走到跟前问道。
陈安的声音打断了叶天明沉思,他转过头来,见到是陈安,
眼神中闪过一丝惊讶,脸上不由露出了欣喜的笑容,说:
“陈安?你怎么回来了?师父今天正好在家休息,你可以直接去找他。”
陈安微笑着回应:
“是啊,回来看看。我先把行李放到院子里,一会儿就去拜访师伯。”
说完,他提起手中的行李,穿过老宅的大门,来到装饰精美的垂花门前,
拿出钥匙打开门锁,进入二进院,然后熟门熟路地拐进了东厢房,那是他过去常住的房间。
老宅师伯会定期请人打扫,所以可以随时入住。
陈安放下行李,稍作休息,便去水池边打水洗漱了一番。
他换了一身干净的衣服,提起刚才在副食店买的精致糕点和两包列车上买的麻饼,走向隔壁师伯的家。
在师伯家,陈安受到了热情的接待。
他向师伯和伯母详细解释了调回四九城的事情,表达了对他们的思念和感激。他还特意替父母向他们问好。
陈安坐在师伯家的客厅里,与师伯和伯母分享着自己这两年的工作经历和生活琐事。
然而,师伯和伯母更关心的却是他的个人状况和健康问题。
他们耐心地倾听着,不时地给予关怀和建议。
随着谈话的深入,话题从陈安的工作渐渐转向了生活,再由生活延伸到了对未来的展望。
在交谈中,陈安也得知了师伯家两个孩子的近况。
大女儿萧英,今年二十四岁,已经从沈州医科大学毕业,并选择了参军服役。
目前,她在滨海军区担任军医,为军队的健康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而儿子萧华荣,今年二十岁,正在沈州医科大学攻读学业,已是大四(五年制)的学生。
目前,他正在学校附属医院实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