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轧钢厂年产百万吨不是梦(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于是,郑副厂长强压下心中的不悦,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的语气显得平和:

    “你继续说,我听着呢。

    这两年,厂里确实做出了不少成绩,人员精简了,产量提高了,工人心气也提高了。

    歌功颂德之声多了,领导干部也大多听不进意见了。

    这样不好,成绩面前容易让人懈怠,反而少了些居安思危的警醒。

    警钟需长鸣,是该有人出来泼泼冷水,让大家清醒清醒了。”

    陈安闻言,心中对郑副厂长的胸襟愈加敬佩。

    大家都知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真正能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和批评的,又有几个呢?

    陈安接着说道:

    “郑叔,咱们厂子,现在算起来有3套半连续式热轧生产线。

    一套是五年前配备的300热连轧机,另两套是解放前的老旧小型轧机升级的生产线。

    去年厂里能有13万吨产量,300轧机功不可没,它独挑大梁,贡献了10.5万吨的产量。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300轧机的设计产能可是30万吨啊。

    可咱们现在,就已经在满负荷运转了!

    按照目前的生产情况来看,全年的产量不会超过14万吨!

    还达不到设计产能的一半!

    而那两套老旧的轧机,更是只能勉强维持去年的水平,总共2.5万吨,说起来都让人心酸。”

    说到这里,陈安的眼神变得凝重起来:

    “这样算下了,咱们今年也能勉强完成,部委要求的年产16万吨的指标。

    但这成绩,比起去年的一枝独秀,实在是黯淡了许多。

    更别提未来了,如果明年部委继续加码,我们拿什么去应对?”

    郑副厂长听后,长叹一口气,语气中满是无奈:

    “你说的这些,我又何尝不知?不过这个主要是历史原因造成的。

    当年,300轧机的整体设备都是毛熊提供的,但是后来双方关系紧张,毛熊那边撤了专家,后续设备也断了。

    在各个兄弟单位的帮助和支持下,咱们能把它组装起来,顺利投产,就已经是奇迹了。

    设备不全、技术支持中断、工艺差距……

    这些都是横在我们面前的大山啊,全靠我们自己摸索前行。

    它能有今天的产量,已经是极限了。”

    郑副厂长话音落下,办公室内陷入了一片短暂的宁静。

    陈安轻咳一声,打破了这份沉寂,继续说道:

    “所以,郑叔,基于我们目前的实际情况。我认为,我们轧钢厂要想突破现状,在技术层面,可以采取三步走的策略。

    第一步,是加强技术能力。

    这一步,技术科的日常工作主要有技术创新、工艺优化、提升职工技能水平等。

    第二步,是设备改造。

    那些老旧的轧机,产能已经无法满足现在的需求,如果能进行全面改造,其潜力不可小觑。

    保守估计,改造后的旧轧机产量将提升一倍,达到年产5万吨。

    而300轧机,作为生产的主力军,采取逐步改造的方法,预计今年内能提高一成的产量。

    如果一切顺利,职工技能也跟得上,那么两年内达到其设计产能,并非遥不可及。

    这些设备改造方案,我都已经有草稿了,这将是技术科未来两年的重点工作计划。

    第三步,就是新建生产线。

    山钢计划援建的500轧机+冷轧生产线,将是我们轧钢厂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

    这条生产线的设计产能高达50万吨,一旦建成投产,我们轧钢厂的产量将会再次翻番。

    技术科可以提前介入,储备技术力量。

    如此,三步走下来,轧钢厂的年产量达到100万吨,将不再是梦想。”

    对于陈安的计划,刚开始,郑副厂长还以为是老生常谈。

    不过,听到第二步,郑副厂长的眼睛就亮了起来,他迅速在心里算了一笔账:

    旧轧机翻倍就是2.5万吨,300轧机再增一成,那就是近1.5万吨的增量,加起来将近4万吨,这样轧钢厂的年产量就可以冲击20万吨了!

    对于300轧机达到设计的30万吨产能,郑副厂长现在还不报希望。

    至于,第三步提到的新生产线,他的态度则显得更为复杂。

    这不是他能决定的,甚至整个轧钢厂的话语权都有限,这是部委的活儿!

    年产100万吨,更是不可想象的!

    要知道,现在整个四九城的钢材年产量,都还不足40万吨!

    一个的轧钢厂,要想达到那样的规模,谈何容易啊!

    良久,郑副厂长继续鼓励道:“还有吗?你继续说,不要有任何顾虑。”

    陈安深吸一口气,调整了一下情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