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 林西找到了理解化学世界的思维锚点,复习有趣了!(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林西就这样坐在电脑前,思考了许久。

    接着他又将整理出来的高中化学资料快速地浏览了一遍,林西突然发现所有的高中化学都是在通过简单的几种物质的元素构成分析和实验来试图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

    这个化学思维首先是让你学会看到一个现象,去了解这个现象产生的条件和原因,这个现象背后到底在发生什么变化。

    然后试着通过规定好的化学符号语言以及约定的计量单位进行对现象发生全过程的学习和分析,为了能够计量研究,需要用到数学运算。

    所以,要学好化学,必须试着让自己进入到这个化学的世界里。

    这就如同你打游戏进入了一个陌生的未知世界,你首先要了解这通用语言符号是什么。

    比如化学元素周期表里呈现的各种元素名称,符号,以及它的质量数据。

    然后理解这些元素可以被组合在一起,成为一种混合物质,这种混合物质它会具备跟构成它的元素不同的特性,包括形态,颜色,气味,状态稳定条件等,这就是学习化学你需要具备的思维路径。

    想到这里,林西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如何在大脑中建立一个跟化学有关的思维体系,这就需要一些抓手作为锚点。

    比如完全可以用化学周期表的元素作为根节点,找到任何一个化合物作为终点,来考虑它们之间的化学变化路径。

    这样就可以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化学知识的路线图,由此就可以将整个高中化学的内容全部打散,用自己梳理的思路来重新分类和整理化学知识点。

    从气体到液体再到固体最后到金属,首先一个问题是他们呈现的状态不同,原因是什么?

    有温度的原因,有分子结构的原因,还有分子结构中原子排列组合的原因。

    生活中常见的物质的化学成分,分子结构,化学符号表示等,这些都可以作为一条对化学知识归类总结的线索。

    水是氢二氧,氢元素和氧元素通过一定结构组成的化合物,是常温下稳定的液态形态,达到一定稳定是气态。

    但化学里研究的是水分子,它的结构里氧离子和氢离子结合处在稳定状态,需要用某种方式来将它的这个结构破坏,方法是比氢还原性更强的元素来从水分子中将它原有的结构破坏,将氧分子夺走,或者通过通电,进行电离过程,打碎水分子结构里的氢氧键,直接将氢氧元素分离开来。

    顺着这个思路除了电解水,还可用金属钠放入水中,钠离子替换水分子里的氢离子,从而破坏水分子结构,氢离子则会结合成氢气,由于氢气很轻不溶于水,从水中散发出来。

    而金属钠会以钠离子的形式争夺一个氢离子位置成为氢氧化钠,这种新的化合物,能够溶于水,让水的ph变大,为了证明其中有其它元素,要记住某些可以用作着色剂的化学元素,比如实验时通常会用酚酞试剂检验。

    除了金属钠,还有金属镁,铝,钾,钙,铯,铷等,金属作为还原剂使用,主要是争夺水分子中的氧离子,让氢离子被解放出来,产生氢气。

    这类化学反应的特点是金属阳离子和氢氧阴离子结合成碱性金属氢氧化合物。

    按照这个思路,化学的复习就可以变成一个有限知识的主题科学论文编写。

    比如《水分子的结构研究》,《论氢气的制备的方法》,《氢氧化合物的特点及其用途研究》等等,可以通过这些专题有限定的小论文,来梳理自己对化学的理解,特别是结合自己生活中的化学认识,比如金属的氢氧化合物在环境保护中对一些工业酸性重离子污染水的净化等应用。

    沿着这个思路,还可以以水作为中心,去看看什么化学反应中会产生水,也就是整个反应中那些跟氧离子结合能力弱于氢离子的,才能够让氢离子夺氧成功,或者跟氧离子结合的元素被其它更强的元素夺走。

    从这个角度来说,化学反应过程中,酸特别是氢氧酸能够跟金属阳离子结合成盐类,从而将氢氧部分释放出来产生水。

    找到了这些规律以后,高中化学的复习就变成了对特定的某一类元素化合物的探究了。

    以编写科学小论文的形式,来梳理自己对高中化学的掌握,为了能够更好的理解,可以从互联网上搜索一些相关元素在生活中应用,比如说氢氧化钠,我们常说的烧碱或者火碱,用途有哪些,同了它的那些化学特性,都把它写成专题小论文的形式作为自己复习的成果记录。

    从生命科学角度来说,化学里的有机化学部分就是给以后我们研究生命科学提供基础的。

    碳氢氧氮几乎是一切生命的根基元素,只是它们会有各种不同的结构和特性。

    化学药物的研究就是对这些元素的不同结构组合化合物的筛选和制备。

    重金属为什么会有毒?因为金属离子具备很强的还原性,能够阻断人体的氧离子获取。

    这些都是我们在学习化学时,利用氧化和还原以及有机化学知识来串联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