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解密8: 她只想她清清白白活在世间(2章合1)(2/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与世家有联姻。

    帝王自然犹豫不决,且不说有多年君臣情谊在,光是这两人的能力,也让他舍不得下手。

    但不是没有隐忧的,而这隐忧,便被明烟华直接点出来,让他无法忽视。

    明烟华问帝王:“您在世时,尚可以钳制住这两头猛虎;但如今您仅剩的继承人年幼,我观其心性,可以做守成之君,却不能开疆拓土。如今,齐王与武安侯是您的忠臣良将,来日主少国疑,焉知他们不会成为赵高李斯?”

    只这么几句,便敲定了帝王的决心。

    很快,京中浮起了风云,暗流涌动后,骤起惊涛骇浪,齐王、武安侯因谋逆大罪伏诛,这样的大祸,帝王最终夷了六族。

    风头正盛的陇西李氏、垂垂老矣的河东钟氏,都在其中。

    但世家很难彻底消灭,出于制衡,以及安抚的原因,陇西李氏除了名声外毫发无损,河东钟氏却没了大半。

    陇西李氏心惊胆战后,不免松了口气,洋洋自得于没有损耗,自认手段高明,又得帝王信重。

    殊不知,正因为毫无损失,反倒叫帝王更加忌惮。

    三年后,帝王驾崩,新君即位,次年改元天寿。

    日渐高调的陇西李氏也好,“卧薪尝胆”的河东钟氏也罢,从皇帝的死亡中,发现了生机。

    无人在意,那位昔日被皇帝奉为座上宾的坤道悄无声息地消失了;无人发现,掖庭里,多了个病恹恹的洒扫宫女。

    除了天寿帝后宫中颇为得宠的,钟氏昭仪。

    钟昭仪在天寿帝还是太子时,就已经是他的良娣了,对明烟华有一些印象,但不多。

    直到先帝晚年时的“齐武之乱”,河东钟氏被牵连,那一日她心中苦闷,不自觉就走到了掖庭,和明烟华打了个照面。

    那时先帝已经病重了,宫中很少有人敢四处走动,还是太子良娣的钟昭仪不免生出了几分好奇。

    她在闺中时,本就是活泼的性子,没忍住近前搭讪:“我一见女郎便心生亲近,真是有缘。”

    明烟华看着这位出身河东钟氏的太子良娣。

    片刻后,笑了笑:“陛下病中多思,若知晓东宫的人与他信重的谋士相谈甚欢,恐怕又要生疑了。”

    钟氏良娣愣了愣。

    却并不感到害怕,甚至撇撇嘴:“你故意吓唬我呢。除非你自己去告发,不然谁知道?”

    明烟华定定地看着她,忽而笑起来,乐不可支。

    片刻后,她揩了揩眼角笑出来的泪,问:“你挺有意思的。你叫什么名字?”

    钟氏良娣眼神一暗:“……我在闺中时行三,长辈都叫我三娘。”

    在很多世家大族,都不会给女儿起名字,直到出阁时,经由尊长赐名。

    显然,钟氏并不在意这位三娘。

    明烟华脸色难看了一瞬,记忆深处,那位雍容华贵、杀伐果断的妇人,似又生了气,恍惚中,明烟华听见她怒骂——“都说了这不是你的战场,你又回来做什么?”

    她心神不定间,钟三娘已好奇问她:“你呢?你叫什么名字?”

    “……钟妍华。”

    【什么破名字?跟那个贱人姓?】

    “钟妍华,我叫钟妍华。”

    【他生过你还是养过你?】

    “你叫我妍华,或是阿钟,都可以。”

    【……听阿娘的,你叫钟妍华,记住没?】

    一阵寒风拂过,冰凉刺骨。

    钟三娘微微瞪大眼:“你也姓钟?可是钟氏旁支?”

    钟妍华回过神,看向眼前年轻的少女,笑了。

    她摸了摸钟三娘的头,像是姐姐,像是母亲,声音温和:“来日太子即位,尘埃落定,你应当也会召家人入宫?”

    钟三娘眼睛瞪得更大,慌乱极了:“……你可别胡说!”

    钟妍华不理她,自顾自说:“总之,若你家人进宫了……可否告知我一声?”

    ……

    钟昭仪回过神,给了身边侍女一个眼神,而后又笑着同母亲、长嫂、堂姐寒暄。

    母亲笑得温婉:“陛下膝下无子……昭仪可得上心了。”

    长嫂也道:“如今咱们这一大家子人,可都指着昭仪了。”

    钟昭仪觉得疲惫。

    她在宫中本就如履薄冰,总是心神不定;好不容易见到家人,却生出更多的无力和难过来。

    便是在她为难时,一道多年不曾听闻的、有些虚弱的声音传来。

    “多谢昭仪,还记挂着当年的话。”

    几道目光齐刷刷看过去,病恹恹的宫女却并不惧怕,闲庭信步走进来。

    钟昭仪殿中的宫女、太监,都惊骇而不能言。

    原因再简单不过。

    先帝驾崩后,他的宫人,有那么一些不领要职的,都另寻出路了,而钟昭仪宫内,便有昔日故人。

    ……缘何会有人几十年了,容颜也不曾变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