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朕赐宗泽剑李纲锏;朕定计胜梁山好汉(2/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百个梁山喽啰。

    官府对被俘的梁山泊喽啰进行严刑拷问,早已摸清了梁山泊流寇,是以宋江为首的共计三十六位头领;并掌握了他们的姓名以及基本情况。

    赵吉通过被梁山流寇侵扰过的那几个州府呈上来的奏折得知:

    他所穿越来到的这世界,梁山流寇的三十六位头领的绰号和姓名,还真的与自己没穿越前所读过的南宋人龚圣所写的《宋江三十六人赞》中那三十六人的绰号和姓名都一一对应上了。

    当然,赵吉在读史书时,发现有的版本史书中,也把玉麒麟卢俊义,写作李俊义。到底哪个版本正确,现在早已不可考正了。

    穿越者赵吉思至此处,心中暗道:

    “真实的历史中,梁山这三十六个大小头领,并没有完全对应上《水浒传》中的三十六位天罡星。”

    真实的宋江起义和小说《水浒传》中所描写的,相差甚远。

    赵吉早就知道,历史小说是不能当成正史来看的!

    在历史长河中,本无绰号为“豹子头”林冲这位先是受尽欺辱、憋屈至极,而后爆发复仇、大快人心的英雄好汉。

    ‘林冲’这种能拉足读者对北宋末年腐败朝廷无限仇恨的英雄好汉,在真实的历史中,却根本就没有其人和其事!

    在真实的历史中,太尉高俅也根本没有养子高衙内。

    如此,便也没有了高衙内会看上了某位禁军教头的小娇妻的事情发生,

    更没有其“误入白虎堂”、“棒打洪教头”、“风雪山神庙”、逼上梁山落草、火并王伦等一系列故事发生了。

    ……

    其实,梁山泊在大宋,又被称为梁山泺。

    梁山泊在京东东西路(山东)寿张县东南梁山下,它原本是一个很小的湖泊。

    从五代到北宋神宗时期,滔滔的黄河曾经有三次大的决口,滚滚河水倾泻到梁山脚下,并与原本的古巨野泽连成一片,形成了一望无际的大水泊,号称“八百里梁山泊”。

    而在当时,有许多“盗贼”便以梁山泊作为活动据点。

    赵吉没穿越前,曾读过《宋史·许几传》,其中记载:“梁山泺多盗,皆渔者窟穴……”

    当年,大宦官杨戬曾镇守京东一带,在梁山泊‘括废堤、弃堰、荒山’,就是对梁山泊进行“围湖造田”,以便向当地百姓收取重税,达到更好的敛财目的。搞得当地民不聊生,落草为寇者增多,这也为后来的宋江能在梁山泊起义成事奠定了群众基础。

    等到了赵吉这副身体原主宋徽宗的宣和元年(即公元1119年)时,皇帝和官老爷们花天酒地,挥霍着搜刮上来的民脂民膏,而广大农民却饥寒交迫。

    宣和元年,大宋朝廷又下令,将梁山泊强行收归“公有”。

    如此一来,在梁山泊周围生活着的很多靠打渔、采藕为生的百姓,再想进入梁山的大小湖泊中去捕鱼采藕,就必须按船纳税了。

    如此沉重的租税,逼得梁山泊周围的百姓走投无路,于是,宣和元年农历十一月,宋江率众揭竿而起……

    宋江,郓城人,性情豪放、乐善好施、勇悍狂侠、喜欢结交江湖好汉,在当地百姓中颇有威望。

    宋江等人被逼上梁山后,高举起义大旗……

    当地许多受尽官府压榨盘剥的渔民和农民,便纷纷被逼上梁山,参加了宋江的义军……

    梁山好汉们每攻打下一座州县,便将城中官吏和富户家中的金银财宝洗劫一空、据为己有;

    城中能携带走的粮食也会带走,而剩下的多余官粮不便带走时,他们便会开仓放粮,救济穷人,博得了穷苦百姓的拥护……

    梁山“好汉”们每打下一座县城开仓放粮后,还会招募当地青壮年参加义军,从此,梁山义军发展壮大的速度较快……

    其实,早在两年多以前的宣和元年十二月初二,赵吉的原主宋徽宗就已得知了京东东路(山~东)一带宋江等人发生了叛乱的消息。

    只不过,当时朝廷并未太重视,只是下令让京东西路提刑督兵捕杀宋江等盗匪……

    宋廷认为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宋江起义军消灭掉,可是,形势的发展远远出乎意料。

    派去剿灭宋江义军的官军大都是当地的厢军,他们长久不经征战、又缺乏训练,故此战斗力极差。

    宋江及其手下共计三十六位头领,个个都是强悍猛勇的亡命徒;他们率部与官军作战时,总是采取机动灵活的战术……

    故此,宋廷派出的厢军没有剿灭宋江起义,反而让其在与官兵的战斗屡屡得胜,威名远扬……

    此后,宋江面对朝廷对其的增兵围剿,不得不放弃梁山泊这块根据地。

    他率领起义军策马急驰,在数倍于己的官军围追堵截中,采用机动灵活的战术,避开宋廷派出的围剿大军锋芒,转战多地,

    专挑宋军驻防较薄弱的县城州府进攻,逢州破州,遇府过府,先后攻打下了青州、济州、濮州、郓州,

    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