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宋江败走沭阳(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卢俊义所部对面山埋伏的宋江气愤道:

    “我军自从离开梁山泊以来,未尝有过如此败绩!

    攻打沂州之战,死伤了我梁山兄弟两千余人!

    如今,官军未进山谷,还放火烧山,奈何军师之计不成啊!”

    吴学究红着老脸,劝道:“官军虽未中计,然则,其放火烧山,亦是自断其追击我军之路。吾等应暂避沂州官军锋芒,继续南下攻取守备薄弱之州县!”

    宋江点了点头,他那张黝黑的老脸格外难看,指天为誓道:

    “等到我梁山大军南下发展壮大后,定要回来攻下这沂州城,杀光城中官吏和守兵,以报今日折损了我梁山两千多弟兄的血海深仇!”

    宋江身边的李逵提着两把大斧,看到蔓延而来的山火都快要烧到了他的屁~股了,他急忙跳站了起来,吼道:

    “公明哥哥,不如借着官军放火烧山没有防备,让俺铁牛带领一队人马冲下山去,杀得那些狗官鸟军军个措手不及!”

    宋江则冷冷地道:“铁牛休要胡闹!沂州东城之战,我梁山折了那么兄弟了,吾不想再让铁牛有个三长两短!”

    性格憨直的黑旋风李逵听到宋江的话后,感动莫名。

    吴学究对李逵劝道:“铁牛听话,你若下山去杀敌,那可是寡不敌众啊!你若有个闪失,以后谁来保护你的公明哥哥呢?”

    李逵道:“那倒也是!”

    ……

    宋江率领三千余人的残兵败将,借着身后冲天的火光,慌忙下山,向南撤退……

    而沂州官军也未也继续远追宋江所部人马,在知州蒋园的命令下,凯旋回城。

    当蒋知州的手下文吏,问其如何书写承给京城赵官家的表功奏折时,

    蒋园深思了一会儿,有些不情况,但是也很无奈地说道:

    “如今天子赐上百名太学生‘同进士出身’,并委以巡察御史之职,巡查各州县。

    在这沂州城中,就有天子派来的两位巡察御史,吾等在报功之时,怎敢还如以往那般多加美饰呢?!

    唉!

    如实写出沂州东城大胜梁山流寇之事,

    杀伤流寇人数和官军死伤人数,皆如实报之!”

    文吏点头道:“蒋知州高见,在下遵命,这就为大人代笔拟写好奏折!”

    蒋园道:“写好完后,送给吾过目。吾再亲自提笔誊抄一遍,报送至京城!”

    …………

    宋江在沂州之战大败后,率领三千余人的残兵败将,不得不离开剿匪势头正盛的家乡山~东地区。

    宋江率部,辗转一月有余,在宣和三年初(即公元1121年初),挺进淮南东路(今江~苏东北部)的海州下辖的沭阳县境内。

    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8),分天下为十五路,海州属淮南路。

    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3),分淮南路为淮南东、西路,海州属淮南东路。

    宋江率领梁山义军来到了海州境内的沭阳县,他先让所部喽啰在沭阳郊外的几个乡镇,对地主、乡绅等大户口人家进行抢掠,得到了不少钱粮。

    宋江为了重振梁山义军士气,决定率部攻打下沭阳县。

    当宋江率部三千余名梁山义军,来到小小的沭阳县城外,他却发现,城池坚固,官军及百姓在城上严防死守……

    原来,组织军民死守沭阳城者,正是重和元年(公元1118)进士进士出身的沭阳县尉王师心。

    今年,王师心才二十四岁,便当上了这沭阳县尉,可谓书生意气风发,胸怀报国之志,前途大好。

    近日以来,王师心听闻梁山流寇前来犯境,他早已下令关闭城门,并动员城中厢军、衙役、百姓中的青壮年男子,登上城楼,官民同心,一起守城拒寇。

    宋江指挥所部人马,对沭阳县城连继展开了三次进攻,死伤了三百多名喽啰,依然未能攻破沭阳城池……

    此时,梁山义军因为之前在沂州攻城大战中大败,此时,攻打小小的沭阳县城时又连连受挫,军心开始动摇,士气低落。

    梁山义军的喽啰们,开始不敢冒死去攻城了。

    宋江只好听从军师吴学究的建议,准备放弃攻城,转而去抢夺沭阳城外的无兵防守的沭水码头上停靠的十余艘官船。

    当宋江率部撤退时,沭阳城上的县尉沭阳县尉王师心,并未敢率兵率出城追击败寇。

    毕竟,这沭阳城中的厢军才区区三百人,加上县城里的不过百人的衙役仆人,以及临时动员上城的两千名青壮年百姓,以这样的兵力情况,王师心很清楚穷寇莫追的道理。

    何况,王师心接到了新任海州知州张叔夜命令,只要能守住沭阳县城不被梁山流寇攻破,再依赵官家之计把沭阳县城外的沐河码头停泊十余艘官船,每艘官船皆要载上半船的能喂战马的秸秆草料,便是大功一件了。

    宋江率部撤退时,在沭阳县尉王师心的带领下,城上的军民齐声喊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