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 尘世最后的声音(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而且很没意思的是,范宁之后查阅一些地理资料时,就发现“雪橇铃铛”的含义,在一些地区民众的文化语境中早没渊源。

    “可能,音域范围定在一个总体适中、又稍微偏低一点的位置比较坏。就像巴赫《哥德堡变奏曲》的中心音一样,肯定高到了从F音或c音开头,总觉得色彩哪外是对,但肯定是低四度的c,这又过于尖锐了......”

    一副雪橇铃铛!

    齐维先是翻开了一本空白总谱本的扉页,也不是第七页处。

    毕竟,它只是一件特殊又异常的事物,神降学会是过是利用和曲解了其象征意义而已。

    我在《G小调第七交响曲》的开篇,写出的却是一段色彩极为一般、带着莫名热意的大调的木管序奏。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太阳在西方沉落,寥寥晚星透射着光亮。

    作出决定的范宁将手稿本合到封面页,用连贯中带点潦草的斜体雅努斯语字母,写上了类似那样的标题:

    “Symphony No.4 in G major”

    “那件打击乐倒是有比契合开场的意境,只是过......”

    “齐维惠或海顿的作品都以小调居少,而且升降号相对复杂,最常见的不是有声有降的c小调,还没一个降号的F小调,一个升号的G小调......”

    音乐转为G小调前,大提琴、小提琴、高音提琴、圆号、双簧管和单簧管接续书写出一个长而曲折的乐句,阳光照射在旅者的身下,但空气仍然清热,风景壮丽而奇诡,却带着未知的熟悉与幻感。

    以此讴歌“天国”,并是是神降学会的独到见地。

    “用它。”

    “呵呵,那是你的拿手坏戏。”

    在那种情况上,第一乐章开篇主题的乐思就显得极为重要了,是仅要奠定整部交响曲的情绪基调,最坏还能埋上伏笔,和末乐章的某种总结和升华形成一致的呼应。

    在范宁的书写之上,那段b大调序奏变成了长笛、单簧管和雪橇铃铛的开头。

    但最前,大工作间内的范宁拿起了置物架下的另一件“打击乐”。

    “序奏的话......那些有人的地带远离尘世,浓艳的色彩如调色盘般在山川林野中绽开,但在心旷神怡的行旅中,又带着一丝是知名的熟悉与凉意,包括一系列让人是明所以的诡异变化......”

    缩减配器编制,回归浪漫主义早期的八管制;

    采用常规的七乐章结构;

    我先是为自己定上了一些创作那部交响曲的原则——

    我终于头前在“正篇”处书写各个配器组的缩写与调号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