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从股市错误中汲取教训:一场漫长的修行(2/4)
- 贪婪是投资者在股市中最难以克服的心理障碍之一。它如同一个无形的黑洞,吞噬着投资者的理性。当股票价格上涨时,投资者内心的贪婪情绪被不断放大。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贪婪源于人类对财富的本能渴望以及对未来收益的过度乐观预期。例如,某投资者买入一只股票,当股票价格上涨了20%时,按照其最初设定的投资计划应该卖出获利了结。然而,由于贪婪心理的作祟,他会在脑海中不断幻想股票价格还会继续攀升,期望获取更高的收益。这种心理使得他忽视了股票价格已经偏离其内在价值的事实,继续持有股票。但市场是变幻无常的,随后股票价格可能开始下跌,不仅之前的盈利化为乌有,甚至可能导致本金的亏损。这一过程就像一个赌徒在牌桌上,因为想要赢得更多而失去了及时收手的机会。
2. 恐惧:理性决策的绊脚石
- 与贪婪相反,恐惧是投资者在股市下跌时的常见心理反应。当股票价格下跌时,投资者会因为害怕进一步的损失而陷入恐慌。这种恐惧心理同样会干扰投资者的理性决策。从神经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恐惧会引发投资者大脑中的杏仁核区域过度活跃,从而抑制大脑额叶的理性思考功能。例如,在市场短期调整时,一些投资者由于恐惧,匆忙抛售股票,而没有考虑到股票的长期价值。他们只看到眼前的价格下跌,就像在黑暗中看到一点危险的迹象就惊慌失措地逃跑一样。这种恐惧心理往往导致投资者在低位割肉,错失股票价格回升后的盈利机会,就如同在暴风雨来临前抛弃了一艘本可安全航行的船只。
(二)认知偏差:自我认知的扭曲镜
1. 过度自信:高估自己的投资能力
- 许多投资者对自己的投资能力存在过度自信的倾向。这种过度自信表现为投资者认为自己能够准确预测市场走势,比其他投资者更有优势。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自我认知的偏差。过度自信的投资者往往只关注自己成功的投资经历,而忽视了失败的案例。研究表明,大部分投资者在评估自己的投资业绩时会高估自己的能力,而实际上他们的投资收益可能并不理想。例如,在牛市行情中,一些投资者因为偶然的几次成功投资而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是投资高手。这种过度自信使得他们更倾向于进行高风险的投资操作,如过度杠杆化投资或者投资于高估值的股票。然而,他们没有意识到,牛市中的成功可能更多是市场整体上涨的结果,而非个人投资能力的体现。当市场行情发生逆转时,这些过度自信的投资者往往会遭受巨大的损失。
2. 确认偏差:片面信息的收集与解读
- 投资者在分析股票时,往往会陷入确认偏差的陷阱。他们会积极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而有意无意地忽略那些与自己观点相悖的信息。从信息处理的角度来看,这是人类大脑为了减少认知失调而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例如,一个投资者看好某只股票,他会关注该公司的正面新闻、分析师的乐观评级等,并且会将这些信息作为自己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然而,他对公司存在的潜在问题、负面消息却视而不见,如公司面临的诉讼风险、行业竞争加剧对其市场份额的侵蚀等。这种确认偏差使得投资者难以全面客观地评估股票的价值,容易导致错误的投资决策,就像只看事物的一面而忽略了另一面,最终做出片面的判断。
四、从错误中学习教训所需的时间维度:短期、中期与长期的磨砺
(一)短期学习:错误后的初步觉醒
1. 表面反思与行为调整
- 在短期内,投资者可能会因为一次错误的投资而遭受损失,从而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例如,一次因过度交易导致的亏损可能会让投资者意识到频繁买卖的弊端,进而尝试减少交易频率。这种短期的学习往往是基于对损失的直观感受,是一种本能的反应。投资者可能只是因为这次损失带来的痛苦而做出改变,并没有真正深入理解投资的本质和风险控制的重要性。从行为学的角度来看,这类似于动物在受到一次伤害后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但这种改变更多是为了避免再次遭受同样的痛苦,而不是基于对行为背后原理的深刻认识。
2. 局限性与易反复性
- 然而,这种短期学习的效果是有限的。由于没有深入到投资理念的核心层面,投资者很容易在市场环境稍有变化时就恢复原来的行为模式。例如,当市场出现一些短期的波动,看似又有频繁交易获利的机会时,那些刚刚因为过度交易亏损而试图减少交易频率的投资者可能又会重新陷入过度交易的陷阱。这是因为他们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自己对投资的认知,只是在表面上对行为进行了调整。
(二)中期学习:构建投资体系的曲折之路
1. 多类型错误后的综合调整
- 随着在股市中的经历增多,投资者在中期内可能会经历几次不同类型的错误,如既遭遇过盲目跟风的失败,又经历过对风险认识不足的损失。在这个阶段,投资者开始尝试建立自己的投资体系。这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