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8章 争执(下)(2/3)
他站起身,激动的说道:“陛下,我们军方绝对没有插手政务的想法,只是想要获得监督权。
刚刚我们军方已经表明己方的意思,恳请陛下为我们做主。”
皇帝苏河意味深长的看了李志升一眼。
王仲策离开,作为内阁资历最老的大臣,有代理两个月首相的权利。
他现在有些不安分了,希望他能认清自己,不要搞事情。
皇帝苏河看着两方人的争执。
现在是封建时代,他哪怕是严格反腐,派遣御史去地方巡查,也无法彻底清理贪官污吏。
他只能不断净化官场,绝不能出现像大明中晚期那样,贪官自豪,清官人人鄙视的局面。
海瑞那种清官表率,就应该官官敬仰,而不是唾骂。
皇帝苏河这次出巡了解到的情况,部分地区已经出现官官相护的局面。
出现这种情况,他一点都不意外。
华夏的历史太长,官员的表现,都能在历史中找到原型。
只要利益足够大,这种情况是必然会出现。
无论是当地督察院的官员,还是军人转职的文官。
他们都可能因为利益沆瀣一气,在地方形成一个封闭的小圈子。
皇帝苏河的想法,就是用军方打破地方的小圈子。
军方与地方,几乎没有共同的利益。
地方驻军的将领,成为当地的最高决策者之一,可以随时了解地方官府的情况。
这对地方官来说,就是极大的威慑。
军方代表一旦发现当地官府异常,他们就能通过军方这一条线,把异常情况汇报。
皇帝不会因为文官的阻挡,变成聋子和瞎子。
这种情况有利于,以皇帝为主的中央集权统治。
大华帝国又执行文武分治,地方官及其派系的领袖。
他们都没有能力,左右地方将领的任免。
军方武将与文官,因为利益分配等原因,他们又天然不和。
这等于随时派出一个不会背叛的御史,监督地方官。
只要不给军方将领掌控地方的权力,地方驻军也不会失控。
文官不甘心军方插手地方事物。
他们也会团结起来,斩断军方伸向地方的手。
朝廷执行曲天提出的政策,能一举多得。
皇帝苏河思虑片刻,道:“某些地方确实有山高皇帝远的迹象。
朝廷现在的能力,无法对地方的情况,做到实时掌控。
肯定会有地方关,侵害军方的利益。
地方官府增添一位军方的代表,这确实能有效避免,地方官涉及到军方利益时,出现不作为乱作为的情况。”
内阁大臣李志升听到皇帝苏河这么说,他眼睛瞪的老大。
他准备带领部分官员,严词反对这项政策。
这个口子绝对不能开。
李志升刚想开口,他就听到皇帝苏河说出“但是”这个词。
一句话的末尾有“但是”,定然会迎来转折。
他准备仔细倾听皇帝苏河的意见,有针对性的反驳这个政策。
皇帝苏河支持军方的政策,但他话锋一转。
“但是文武分治,这是大华帝国的基本国策。
基本国策绝不允许动摇。
地方官府决策官员,可以增加军方的代表。
军方代表只列席会议,地方官府决策官员开会讨论地方正常事务,军方代表不参与表决。
他只对涉及到军方的工作,进行监督。
只有在讨论的内容,涉及到军方利益时,军方代表才能表达自己的意见,参与会议的表决。
这是朕的意见,军方代表具体能做什么事,大都督府和内阁进行商议。”
皇帝苏河这句话一出,文官们本来担忧的神情缓解了很多。
皇帝苏河让他们提出限制,他们一定会以最严格的方式限制军方代表。
军方代表很难影响到地方的政策。
大华帝国刚建国之时,地方的巡抚、知府、知县权力很大。
地方的事情,他们基本能一言而决。
这有利于建国初期地方的稳定,但也造成了很多贪腐窝桉。
地方巡抚权力过大,导致山东黄河工程贪腐桉爆发。
朝廷趁机调整地方的权力架构。
省一级增加了布政使和参政,涉及到地方的重大决议,由巡抚召开会议,这些具有决策权力的官员,共同表决通过一项政策。
这项制度稳定运行,随后又在府一级增加数位府丞,县一级增加数位县丞,完善了地方的权力架构。
皇帝苏河支持曲天提出的政策。
文官看到事情已经无法挽回。
他们又开始用各种办法限制军方代表的权利,力求把军方代表的权利限制到最低。
军方也互不
刚刚我们军方已经表明己方的意思,恳请陛下为我们做主。”
皇帝苏河意味深长的看了李志升一眼。
王仲策离开,作为内阁资历最老的大臣,有代理两个月首相的权利。
他现在有些不安分了,希望他能认清自己,不要搞事情。
皇帝苏河看着两方人的争执。
现在是封建时代,他哪怕是严格反腐,派遣御史去地方巡查,也无法彻底清理贪官污吏。
他只能不断净化官场,绝不能出现像大明中晚期那样,贪官自豪,清官人人鄙视的局面。
海瑞那种清官表率,就应该官官敬仰,而不是唾骂。
皇帝苏河这次出巡了解到的情况,部分地区已经出现官官相护的局面。
出现这种情况,他一点都不意外。
华夏的历史太长,官员的表现,都能在历史中找到原型。
只要利益足够大,这种情况是必然会出现。
无论是当地督察院的官员,还是军人转职的文官。
他们都可能因为利益沆瀣一气,在地方形成一个封闭的小圈子。
皇帝苏河的想法,就是用军方打破地方的小圈子。
军方与地方,几乎没有共同的利益。
地方驻军的将领,成为当地的最高决策者之一,可以随时了解地方官府的情况。
这对地方官来说,就是极大的威慑。
军方代表一旦发现当地官府异常,他们就能通过军方这一条线,把异常情况汇报。
皇帝不会因为文官的阻挡,变成聋子和瞎子。
这种情况有利于,以皇帝为主的中央集权统治。
大华帝国又执行文武分治,地方官及其派系的领袖。
他们都没有能力,左右地方将领的任免。
军方武将与文官,因为利益分配等原因,他们又天然不和。
这等于随时派出一个不会背叛的御史,监督地方官。
只要不给军方将领掌控地方的权力,地方驻军也不会失控。
文官不甘心军方插手地方事物。
他们也会团结起来,斩断军方伸向地方的手。
朝廷执行曲天提出的政策,能一举多得。
皇帝苏河思虑片刻,道:“某些地方确实有山高皇帝远的迹象。
朝廷现在的能力,无法对地方的情况,做到实时掌控。
肯定会有地方关,侵害军方的利益。
地方官府增添一位军方的代表,这确实能有效避免,地方官涉及到军方利益时,出现不作为乱作为的情况。”
内阁大臣李志升听到皇帝苏河这么说,他眼睛瞪的老大。
他准备带领部分官员,严词反对这项政策。
这个口子绝对不能开。
李志升刚想开口,他就听到皇帝苏河说出“但是”这个词。
一句话的末尾有“但是”,定然会迎来转折。
他准备仔细倾听皇帝苏河的意见,有针对性的反驳这个政策。
皇帝苏河支持军方的政策,但他话锋一转。
“但是文武分治,这是大华帝国的基本国策。
基本国策绝不允许动摇。
地方官府决策官员,可以增加军方的代表。
军方代表只列席会议,地方官府决策官员开会讨论地方正常事务,军方代表不参与表决。
他只对涉及到军方的工作,进行监督。
只有在讨论的内容,涉及到军方利益时,军方代表才能表达自己的意见,参与会议的表决。
这是朕的意见,军方代表具体能做什么事,大都督府和内阁进行商议。”
皇帝苏河这句话一出,文官们本来担忧的神情缓解了很多。
皇帝苏河让他们提出限制,他们一定会以最严格的方式限制军方代表。
军方代表很难影响到地方的政策。
大华帝国刚建国之时,地方的巡抚、知府、知县权力很大。
地方的事情,他们基本能一言而决。
这有利于建国初期地方的稳定,但也造成了很多贪腐窝桉。
地方巡抚权力过大,导致山东黄河工程贪腐桉爆发。
朝廷趁机调整地方的权力架构。
省一级增加了布政使和参政,涉及到地方的重大决议,由巡抚召开会议,这些具有决策权力的官员,共同表决通过一项政策。
这项制度稳定运行,随后又在府一级增加数位府丞,县一级增加数位县丞,完善了地方的权力架构。
皇帝苏河支持曲天提出的政策。
文官看到事情已经无法挽回。
他们又开始用各种办法限制军方代表的权利,力求把军方代表的权利限制到最低。
军方也互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