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高欢:再起刀兵(2/3)
而是还不到时机。你尽管放心好了,我肯定不会忘了这件事的。”
高欢苦口婆心讲了一大套,以为杜弼明白了,结果这个家伙认死理,就是转不过弯来。等到高欢打算再次攻打西魏的时候,他又找过来,请高欢先除掉内贼再出兵。高欢问他内贼是谁,杜弼回答说就是你手下那些贪污的勋贵官员。
高欢一看这是个榆木脑袋,不来点儿狠的是没办法让他开窍了。于是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命令手下的军士弯弓搭箭,举刀擎槊,沿路排出去数百米,让杜弼从路上走一个来回再说。
杜弼是个书生,眼看着头上的刀刃寒光闪闪,身边几百只强弓劲弩都对准了自己的头,吓得腿都软了,生怕哪个兵爷手滑没拉住弦,自己就被串糖葫芦了。
等到杜弼再次回到高欢面前,已经是汗流浃背,抖似筛糠。高欢这才对他道:“这些只是摆个样子,就把你吓成这样,你所谓的那些勋贵可都是在战场上身犯锋镝,百死一生,才换来今日国家的安宁,岂能因为一些小节否定他们的贡献?”
杜弼这才顿首谢罪,不敢再纠结这些问题了。
高欢的话其实有点儿强词夺理,他内心其实也很清楚现在这种状态不行,但就是一直狠不下心来处理。其中一个原因是碍于故人情面,另一个原因是担心如果直接下猛药硬搞,整个东魏的官僚体系不死也休克了。眼下他希望采用绥靖政策拖延一段时间,等搞定了宇文泰再说。实际上,他已经做好了整顿官场的准备,甚至已经安排好了负责操刀的人选,只是还没有启动而已。
可惜有些事情是纵容不得的,高欢很快就会品尝到当断不断的苦果。
第三个问题,是国内的民族矛盾非常严重。
高欢祖上虽是汉人,但他本人已经完全鲜卑化,他带领的怀朔集团和六镇镇民也都属于鲜卑(这里主要指习俗),而东魏的大部分领土,包括河北、河南、河东、青齐、徐兖一带还是以汉人为主,双方民族习俗和生活方式不同,在一起很容易产生各种矛盾。现在鲜卑是统治民族,日常又以骑马游猎为主,看不上耕地种田的汉人,各种欺压现象屡禁不止。
这个问题其实高欢之前就有所觉察,早在信都起兵的时候,他对六镇镇民的约法之中就有不许凌辱汉人这一条。奈何这些民族歧视已经根深蒂固,消除起来难度非常大。
高欢本人的政治大局观还是很强的,他很清楚国家要想稳定发展,鲜卑和汉人必须团结一致才行。为此他专门准备了两套宣传词,分别对鲜卑和汉人宣讲,努力让双方互相理解,和平共处。
鲜卑人虽然普遍轻视汉人,但唯有一个汉人谁都不敢惹,那就是高敖曹。
高敖曹是高欢派系中极其特殊的存在,他不仅是少有的汉族将领,而且资历深,功劳大,武力强,官职高,最主要的是脾气火爆,除了高欢谁都不认。如果哪个鲜卑敢招惹他,那真是拔刀就砍,抽箭就射,曾经拿着刀把御史中尉刘贵撵得到处跑。由于他的特殊身份,高欢也很给面子,对他的一些发飙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有高敖曹在场的时候,高欢宣读命令都用华言,不用鲜卑语。
虽然高欢一直在尽最大努力来调节缓和民族矛盾,但这是个长期的工作,要看到效果并不容易。
高欢也知道西魏这两年的饥荒非常严重,他本以为时间和主动权在自己这边,正好趁着这个机会把国内事务再巩固一下,等西魏自己乱掉之后再出兵摘桃子就好。
高欢的想法很美好,却没想到宇文泰根本不按常理出牌,居然铤而走险直接偷袭了弘农,还大摇大摆地把漕粮往关中运。
窦泰的仇还没来得及算呢,你居然还敢得寸进尺上门抢东西?
是可忍孰不可忍。高欢很生气,他决定把手头的事情缓一缓,不惜一切代价先灭了宇文泰再说。
高欢下定决心这次要一战彻底解决问题,不留后患。他把山西河北地区几乎所有兵力都调集起来,总共集结了二十万大军,浩浩荡荡直奔河东的蒲津渡口。高敖曹依旧独立统领三万精兵,从河南方向进攻关中。
这回不再搞什么虚虚实实的套路,靠人数踩死你算了。
宇文泰也知道自己这次算是把高欢彻底惹毛了,心里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目前西魏全部的主力都跟着他在弘农掩护运粮,长安基本是座空城,情况其实非常凶险。
但宇文泰玩的就是心跳,他掐着指头算时间差,一直坚持到高欢和高敖曹的大军快到眼前了,才留了一少部分人驻守弘农,自己带着主力回到长安。他在弘农一共呆了五十多天,这段时间里西魏部队基本没干别的,一直大车小车在往关中运粮。
没办法,现在西魏实在是太缺粮了,能多运过去一车都是好的。
虽然潼关路险,没能把粮食全部运完,但还是极大地缓解了西魏目前的饥荒,至少兵粮暂时不用担心了。
宇文泰刚刚离开,高敖曹的南路大军就杀到弘农,把陕城团团包围。
高欢的北路大军也抵达蒲津,准备过河。
高欢苦口婆心讲了一大套,以为杜弼明白了,结果这个家伙认死理,就是转不过弯来。等到高欢打算再次攻打西魏的时候,他又找过来,请高欢先除掉内贼再出兵。高欢问他内贼是谁,杜弼回答说就是你手下那些贪污的勋贵官员。
高欢一看这是个榆木脑袋,不来点儿狠的是没办法让他开窍了。于是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命令手下的军士弯弓搭箭,举刀擎槊,沿路排出去数百米,让杜弼从路上走一个来回再说。
杜弼是个书生,眼看着头上的刀刃寒光闪闪,身边几百只强弓劲弩都对准了自己的头,吓得腿都软了,生怕哪个兵爷手滑没拉住弦,自己就被串糖葫芦了。
等到杜弼再次回到高欢面前,已经是汗流浃背,抖似筛糠。高欢这才对他道:“这些只是摆个样子,就把你吓成这样,你所谓的那些勋贵可都是在战场上身犯锋镝,百死一生,才换来今日国家的安宁,岂能因为一些小节否定他们的贡献?”
杜弼这才顿首谢罪,不敢再纠结这些问题了。
高欢的话其实有点儿强词夺理,他内心其实也很清楚现在这种状态不行,但就是一直狠不下心来处理。其中一个原因是碍于故人情面,另一个原因是担心如果直接下猛药硬搞,整个东魏的官僚体系不死也休克了。眼下他希望采用绥靖政策拖延一段时间,等搞定了宇文泰再说。实际上,他已经做好了整顿官场的准备,甚至已经安排好了负责操刀的人选,只是还没有启动而已。
可惜有些事情是纵容不得的,高欢很快就会品尝到当断不断的苦果。
第三个问题,是国内的民族矛盾非常严重。
高欢祖上虽是汉人,但他本人已经完全鲜卑化,他带领的怀朔集团和六镇镇民也都属于鲜卑(这里主要指习俗),而东魏的大部分领土,包括河北、河南、河东、青齐、徐兖一带还是以汉人为主,双方民族习俗和生活方式不同,在一起很容易产生各种矛盾。现在鲜卑是统治民族,日常又以骑马游猎为主,看不上耕地种田的汉人,各种欺压现象屡禁不止。
这个问题其实高欢之前就有所觉察,早在信都起兵的时候,他对六镇镇民的约法之中就有不许凌辱汉人这一条。奈何这些民族歧视已经根深蒂固,消除起来难度非常大。
高欢本人的政治大局观还是很强的,他很清楚国家要想稳定发展,鲜卑和汉人必须团结一致才行。为此他专门准备了两套宣传词,分别对鲜卑和汉人宣讲,努力让双方互相理解,和平共处。
鲜卑人虽然普遍轻视汉人,但唯有一个汉人谁都不敢惹,那就是高敖曹。
高敖曹是高欢派系中极其特殊的存在,他不仅是少有的汉族将领,而且资历深,功劳大,武力强,官职高,最主要的是脾气火爆,除了高欢谁都不认。如果哪个鲜卑敢招惹他,那真是拔刀就砍,抽箭就射,曾经拿着刀把御史中尉刘贵撵得到处跑。由于他的特殊身份,高欢也很给面子,对他的一些发飙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有高敖曹在场的时候,高欢宣读命令都用华言,不用鲜卑语。
虽然高欢一直在尽最大努力来调节缓和民族矛盾,但这是个长期的工作,要看到效果并不容易。
高欢也知道西魏这两年的饥荒非常严重,他本以为时间和主动权在自己这边,正好趁着这个机会把国内事务再巩固一下,等西魏自己乱掉之后再出兵摘桃子就好。
高欢的想法很美好,却没想到宇文泰根本不按常理出牌,居然铤而走险直接偷袭了弘农,还大摇大摆地把漕粮往关中运。
窦泰的仇还没来得及算呢,你居然还敢得寸进尺上门抢东西?
是可忍孰不可忍。高欢很生气,他决定把手头的事情缓一缓,不惜一切代价先灭了宇文泰再说。
高欢下定决心这次要一战彻底解决问题,不留后患。他把山西河北地区几乎所有兵力都调集起来,总共集结了二十万大军,浩浩荡荡直奔河东的蒲津渡口。高敖曹依旧独立统领三万精兵,从河南方向进攻关中。
这回不再搞什么虚虚实实的套路,靠人数踩死你算了。
宇文泰也知道自己这次算是把高欢彻底惹毛了,心里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目前西魏全部的主力都跟着他在弘农掩护运粮,长安基本是座空城,情况其实非常凶险。
但宇文泰玩的就是心跳,他掐着指头算时间差,一直坚持到高欢和高敖曹的大军快到眼前了,才留了一少部分人驻守弘农,自己带着主力回到长安。他在弘农一共呆了五十多天,这段时间里西魏部队基本没干别的,一直大车小车在往关中运粮。
没办法,现在西魏实在是太缺粮了,能多运过去一车都是好的。
虽然潼关路险,没能把粮食全部运完,但还是极大地缓解了西魏目前的饥荒,至少兵粮暂时不用担心了。
宇文泰刚刚离开,高敖曹的南路大军就杀到弘农,把陕城团团包围。
高欢的北路大军也抵达蒲津,准备过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