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王思政:玉璧(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战工作,玉璧城内的仓房里屯满了粮草、兵器、弓箭、木头、石头、布料、热油等各种各样的物资,战略储备极其充足。在没有任何救援的情况下,里面的守军撑上几年不成问题。

    此外,王思政还专门请求把裴侠调到玉璧担任长史,协助自己一起守城。

    裴侠就是当年元修跟高欢对抗的时候,带领部下赶赴洛阳支持元修的那个东郡太守。当时王思政曾经咨询他对国家局势的看法,他认为高欢和宇文泰都不是好驾驭的人,但两害相权,只能先去关中。虽然他们最终没能保住元修,但两人观点相近,经历也差不多,因此私人关系非常好。

    高欢当然不清楚玉璧背后这些细节,此时的他也不知道这座城对自己而言意味着什么。他听说前锋部队居然被一座小城给挡住,差点气乐了,真没想到还有这么不开眼的,竟敢在二十万大军面前螳臂当车。

    玉璧城比华州州城小得多,大部队硬要绕也能绕过去,问题是留这么个钉子不拔掉,对后勤补给线是个严重的威胁,一旦大军在前面打仗吃紧,后面的粮道肯定会被玉璧的守兵给断掉。

    后勤保障不稳,基本就输定了。

    有了上次沙苑的教训,高欢不敢再盲目托大,这次一定要稳扎稳打,不能留下任何隐患。

    他派人了解了一下,得知玉璧城内的守将是王思政。

    高欢跟王思政打过交道,或者说,王思政还曾经帮过高欢的忙。当年正是在王思政的帮助下,高欢才得以从洛阳城外的田舍里把元修找出来当皇帝。

    只是不好说这个忙算不算是倒忙。

    高欢知道王思政是元修的心腹,并没听说过他打仗有多厉害。而且王思政当时成天跟斛斯椿等人混在一起,一直在不遗余力地跟高欢做对,所以高欢对他也没什么太好的印象。

    但不管怎么说,大家毕竟是老朋友,按规矩先礼后兵吧。

    高欢很大方,他在还没到玉璧的时候,就提前给王思政写了一封劝降信,跟他说大家这么熟,打架多不好,要不你投降吧,我让你当并州刺史。

    并州就是晋阳所在的州,在东魏的重要性甚至超过首都邺城所在的司州,高欢这个价码开得应该说很有诚意了。

    王思政很无语,我费这么大劲修这个城,等的就是今天,岂能还没开打就投降?

    他回信给高欢道:“你少拿空头支票忽悠我,可朱浑道元倒是投降过去了,怎么没见他当并州刺史?”

    高欢无言以对。可朱浑道元现在是车骑大将军,官职也不算小,但的确不是并州刺史。

    算了,玉璧城毕竟只有巴掌大,王思政又没有王罴那么可怕,直接推平就完了,费劲巴力打嘴仗干啥。

    十月初六,东魏主力部队抵达玉璧,里三层外三层把这座弹丸小城围了个水泄不通。

    等到高欢亲自来到玉璧城外的时候,他也不得不赞叹这座城修得真是险。如果算上城墙的话,玉璧城距离平地的高度至少有六七十米,大概相当于二十多层楼的高度,而且四周峭壁如削,站在城下抬头往上看脖子都会疼,更别提仰攻了。

    这么好的一个地方我当初咋没发现?如果我抢先在这里修城,河东绝对不会那么轻易被宇文泰抢走。

    赞叹归赞叹,高欢还是不相信这座小城会对他的大军造成什么实质性威胁。他一声令下,东魏大军正式开始攻城。

    结果严重出乎高欢的意料。他本以为玉璧就算再坚固再险要,毕竟是一座孤城,自己这边人这么多,大不了不计成本多费点儿力气,把城打下来应该不成问题。

    但很快他就发现这根本就不是舍不舍得成本的事情,因为无论他如何强令部队拼死进攻,始终没有取得半点儿进展。

    爬坡坡太陡,射箭没角度,云梯不够高,在巨大的高度落差面前,常规攻城手段根本没有效果,王思政的守备又极有章法,东魏士兵完全处于无计可施的状态。

    东魏大军昼夜不停地连攻了九天九夜,崭新的玉璧城依旧高高耸立在头顶,连半根汗毛都没有伤到。

    情况不太妙,高欢开始有些后悔,后悔这次情报工作做得不到位,攻城装备带得不够多。

    本想仗着人数优势泰山压顶踏平河东,没想到在玉璧这么个小城面前碰了这么大的钉子,闪电战搞成了持久战,这以后的仗还还怎么打?

    这时宇文泰还在华州,他深知河东对自己的重要性,收到战报之后立刻下令从各地集结人马准备发兵救援。

    部队的出征准备需要一些时间,为了防止这个空当里河东民心生变,稳定河东世族的情绪,宇文泰首先安排太子元钦去镇守蒲坂。

    太子乃国之根本,他离开首都亲临前线,就是为了显示出西魏绝不抛弃河东的决心。

    大军集结完毕之后,宇文泰亲自率军过黄河救援玉璧。经过这几年的休养生息之后,西魏的兵力恢复得不错,这次救援的规模很大,贺拔胜、赵贵、怡峰、杨忠、尉迟刚等重要将领都随军出征。

    这下高欢尴尬了,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