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尝胆卧薪营关陇(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是鲜卑兵户,比如北方六镇的镇民),又有兵农合一、战时征发的征兵制(主要是负责后勤和杂役的汉人),还有自愿应召、完全脱产的募兵制(面向没有世兵和征兵义务的人)。

    但对宇文泰来说,这三种制度都不好用。

    首先,关中地区鲜卑数量太少,采用世兵制根本招不到人。

    其次,由于战乱频繁,户口离散,朝廷不掌握基层的人口数据,想征兵也不知道去哪里征。

    实际上,宇文泰也很清楚有大量隐匿人口依附在地方豪强的旗下,没在官方户籍系统里挂号,但这些人口已经被豪强视为自己的禁脔,如果强行清点征用的话,就相当于从他们口中夺食,必然会招致豪强们的集体反对。

    其实隐匿人口这件事在东魏和西魏都非常普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东魏那边还专门任命孙腾和高隆之担任括户大使,任务就是去各个州郡查实没有户籍的人口,更新官方记录,结果不到一个月就搞出来六十多万新户。

    高欢敢这么做,是因为他资本多底气足,再加上有六亲不认的高澄在后面操刀,东魏那边的豪强们只能老实配合,而宇文泰现在不具备这个条件。

    关中地区的豪强们已经在乱世中生存了几百年,彼此盘根错节同气连枝,实力不容小觑,如果得罪了他们,在关中立足都很困难,更别提继续发展了。

    总的来说,征兵这条路困难大,风险更大。

    至于募兵就更没指望了,因为募兵是要花钱的,现在兵源缺口太大,西魏政府又穷得叮当响,根本拿不出这么多军费。

    宇文泰愁得要命,只好把苏绰叫过来让他帮忙出主意。

    苏绰现在是宇文泰的度支尚书兼司农卿,也是宇文泰最信任的强力后盾,他兼管整个西魏的财政、后勤、官员选拔以及行政体系搭建工作,其地位不亚于汉初的萧何。

    关于这个问题,苏绰其实也深入思考了很长时间,目前看来前朝的征兵制度无论如何都没办法满足现在西魏的国情,如果因循守旧没希望,那就只能大胆改革了。

    所谓穷则变,变则通。

    考虑到鲜卑数量不够是没办法解决的问题,要想扩充军队只能靠吸纳汉人,既然朝廷不便直接去豪强手里抢人,那我就想办法让他们自愿站出来。

    于是苏绰向宇文泰提交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军事制度改革方案,称为“府兵制”。

    基本思路就是用土地换兵源,用土地抵军费。

    关中地区经过多年战乱和饥荒,产生了大量无主的土地。如果是和平年代,正常的做法是把这些土地分给平民,然后征收赋税,再用税收来养兵。可惜西魏现在的基层管理系统还很不完善,承担不起收税再分配这样的细致工作。

    所以苏绰建议干脆决定跳过中间环节,不收税了。国家把这些无主的土地划分成很多个军府,流民也好,佃户也好,在军府里都可以依法获得一块田地,身份也随之变成所谓的“府户”,不仅赋税全免,政府还会协调多家府户共用牛驴仓储等工具,以提高生产效率。

    府户唯一要承担的责任,就是在国家需要时候,一家必须出一个人去参军打仗,而且要自备马匹武器和粮食。

    听完苏绰的方案,宇文泰眼前一亮,他不禁感叹有文化真好,还可以这么开脑洞解决问题。他跟苏绰又商定了一些细节之后,立刻下令全国推行。

    相对于做地方豪强的佃户或者部曲,去当府户简直是神仙待遇,因为全家只要有一人从军,而且还只是战时或训练时从军,通常情况下每年不过几个月,就可以换来永久的免税优惠。关中人民一看居然还有这种好事,于是纷纷放弃影子身份,主动投入军府。

    根据苏绰的整体规划,每个军府大约一百户左右,由政府设置的郎将进行管理,所有军府分属二十四军,每军设置一名开府,每两名开府归属一名大将军,每两名大将军又向一名柱国进行汇报。

    至于各级职位的人选,则不限种族,汉人鲜卑都可以担任。

    府兵制虽然没有直接从关中豪强手里抢人,但还是间接影响了他们的利益。为了表示安抚,宇文泰开始大规模地把地方豪强任命为地方官员,从国家层面将这些人在本地的统治利益合法化,同时也把他们拉到自己的船上。

    眼下西魏的府兵制还处于建设初期,很多细节还需要完善,在任柱国只有宇文泰一个人,其他柱国和大将军的人选还没有最后敲定,但整个体系架构已经基本成型。

    就这样,靠着这些无主的土地,苏绰硬生生帮宇文泰变出一只不用花钱的军队,近乎完美地解决了兵源枯竭的问题,同时也为西魏进一步的权力架构调整奠定了基础。

    军事制度改革之外,苏绰又协助宇文泰进行了更深入的行政制度改革。宇文泰在当权初期,曾经制定了二十四条规章制度,苏绰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修改扩充,一共形成三十六条新制,由政府发布施行。

    此外,苏绰原来草拟的,包括清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在内的六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