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孩子容易,做称职的父母很难》(二)(5/8)
般,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最起码孩子去尝试了!告诉孩子:凡事只有敢于尝试,才有机会取得成功!
话题21:正确对待孩子的失手或过错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失手和过错是在所难免的。当遇到这样的事情时,做父母的如果处理得好,坏事会变成好事;反之,如果处理得不妥当,孩子就有可能朝着很不理想的方向发展。
这里所说的失手是指孩子不小心做了不好的事情,或者孩子本来是想着去做好事,结果却将事情给做糟糕了。比如不小心打碎一个妈妈非常喜爱的花瓶、碰翻了饭碗、推倒了水壶……;或者帮妈妈倒垃圾,结果将新买的一个非常漂亮的玻璃果皮钵盂给摔碎了(我女儿就干过这样的事情)、帮爸爸扫地,却将一篮子鸡蛋踢翻了……。每当遇到这样的事情时,父母首先关注的应该是孩子是否受伤,而不可以大动肝火地跟孩子发脾气,责骂,甚至责打孩子。如果孩子一旦不小心做了一些小小的“过失”就遭到父母斥责,很容易造成孩子凡事谨小慎微,缩手缩脚,失去尝试新事物的信心和勇气,而这些都是很不利于孩子成长的。
至于过错则是指孩子在有意或者无意间做错了事。小孩子有时并不知道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是错误的,也未必明白自己做错了事。因此,当孩子做错了事的时候,父母不要一味地批评责备,而应该帮助孩子在过失中总结教训,积累经验,鼓励他(她)增长见识不断进步;要有意识地教育孩子学会发现错误和改正错误。父母要了解孩子的心态、能力、爱好和性格,只有这样,才能对孩子循循善诱,使他们能辨别是非,少走弯路。此外,父母还要培养孩子学会反省自己的错误,这样效果会更好。但切忌不可以挫伤孩子的自尊心,而使其产生逆反心理;或者摧毁孩子的自信心,使其惟恐犯错误而不敢去尝试新事物。
话题22:培养充满爱心的孩子
仁爱是人类最崇高的品德。教子做人,首先要赋予他一颗仁爱之心。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在家庭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是爱心的大敌,但它不是孩子与生俱来的。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可见,其实并不是孩子生来就缺少爱心,而是由于父母对孩子的溺爱和不注意教育方式造成的。为了培养孩子的爱心,父母不仅要爱孩子,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懂得感恩,知道自己也应该付出爱。培养孩子的爱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做孩子的榜样,以身作则培养孩子的爱心。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小孩子的情感极易受感染,而且模仿性很强。言传身教,而身教又重于言传,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换句话说,只有富有爱心的父母,才能培养出富有爱心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同情别人的言行会深深打动孩子的心灵,感染和唤起孩子对别人的关心。比如,夫妻和睦、尊老爱幼、氛围和谐的家庭就容易培养出充满爱心的孩子;又比如,父母带孩子外出时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让座、帮助行动不便的人过马路……,对孩子来说也都是最适用的教材。让孩子感知父母是富有爱心的人,自己也要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同情心和怜悯心是小孩子爱心的具体体现。记得女儿很小的时候,有一次我们母女俩在家里看一部有关红军长征时候的电视剧。当她看到一名红军战士倒地后问我:“妈妈,叔叔怎么啦?”我告诉她:“叔叔太饿,晕倒了!”没有想到她一听这话,哇的一声大哭起来,赶快拿来她的饼干袋子对我说:“妈妈,快把我的小饼干给叔叔吃点儿吧!”我从来没有见她哭得如此伤心,鼻涕一把泪一把的。我在感动之余,费了很多口舌,告诉她那位叔叔是在表演节目,不是真得饿晕了,好不容易才安抚住她。
第二,利用角色互换法和谈心的方式培养孩子的爱心。美国着名心理学家霍夫曼通过多年的研究指出,移情是幼儿亲社会行为产生、形成、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因此,父母和孩子可以做互换角色的游戏,让孩子体验生活中不同角色的感受。让当“家长”的孩子做一些父母平时经常作的家务活,比如:扫地、洗衣服、择菜等;让孩子模仿平时父母照顾他(她)的样子来照顾父母,了解父母的辛劳。平时,父母可以向孩子讲述自己的生活感受及喜怒哀乐,让孩子了解父母的想法,比如:下班回到家,孩子主动帮助爸爸妈妈取拖鞋,爸爸妈妈就会很开心,很感动;相反,如果明知爸爸妈妈下班了,孩子却不理不睬只顾自己玩儿,爸爸妈妈就会很伤心。又比如:妈妈病了,孩子给妈妈端水送药,妈妈要表达自己高兴和感动的心情……只要父母善于在一些日常生活的细节中随时向孩子渗透积极的情感,就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久而久之,在孩子的心中就会自然而然地涌满关心他人、体贴他人的良好情感。
第三,借助于文艺作品培养孩子的爱心。父母可以为孩子选择一些富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儿童读物及好的影视作品,引导孩子效仿作品中人物的良好行为。
第四,通过饲
话题21:正确对待孩子的失手或过错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失手和过错是在所难免的。当遇到这样的事情时,做父母的如果处理得好,坏事会变成好事;反之,如果处理得不妥当,孩子就有可能朝着很不理想的方向发展。
这里所说的失手是指孩子不小心做了不好的事情,或者孩子本来是想着去做好事,结果却将事情给做糟糕了。比如不小心打碎一个妈妈非常喜爱的花瓶、碰翻了饭碗、推倒了水壶……;或者帮妈妈倒垃圾,结果将新买的一个非常漂亮的玻璃果皮钵盂给摔碎了(我女儿就干过这样的事情)、帮爸爸扫地,却将一篮子鸡蛋踢翻了……。每当遇到这样的事情时,父母首先关注的应该是孩子是否受伤,而不可以大动肝火地跟孩子发脾气,责骂,甚至责打孩子。如果孩子一旦不小心做了一些小小的“过失”就遭到父母斥责,很容易造成孩子凡事谨小慎微,缩手缩脚,失去尝试新事物的信心和勇气,而这些都是很不利于孩子成长的。
至于过错则是指孩子在有意或者无意间做错了事。小孩子有时并不知道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是错误的,也未必明白自己做错了事。因此,当孩子做错了事的时候,父母不要一味地批评责备,而应该帮助孩子在过失中总结教训,积累经验,鼓励他(她)增长见识不断进步;要有意识地教育孩子学会发现错误和改正错误。父母要了解孩子的心态、能力、爱好和性格,只有这样,才能对孩子循循善诱,使他们能辨别是非,少走弯路。此外,父母还要培养孩子学会反省自己的错误,这样效果会更好。但切忌不可以挫伤孩子的自尊心,而使其产生逆反心理;或者摧毁孩子的自信心,使其惟恐犯错误而不敢去尝试新事物。
话题22:培养充满爱心的孩子
仁爱是人类最崇高的品德。教子做人,首先要赋予他一颗仁爱之心。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在家庭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是爱心的大敌,但它不是孩子与生俱来的。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可见,其实并不是孩子生来就缺少爱心,而是由于父母对孩子的溺爱和不注意教育方式造成的。为了培养孩子的爱心,父母不仅要爱孩子,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懂得感恩,知道自己也应该付出爱。培养孩子的爱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做孩子的榜样,以身作则培养孩子的爱心。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小孩子的情感极易受感染,而且模仿性很强。言传身教,而身教又重于言传,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换句话说,只有富有爱心的父母,才能培养出富有爱心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同情别人的言行会深深打动孩子的心灵,感染和唤起孩子对别人的关心。比如,夫妻和睦、尊老爱幼、氛围和谐的家庭就容易培养出充满爱心的孩子;又比如,父母带孩子外出时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让座、帮助行动不便的人过马路……,对孩子来说也都是最适用的教材。让孩子感知父母是富有爱心的人,自己也要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同情心和怜悯心是小孩子爱心的具体体现。记得女儿很小的时候,有一次我们母女俩在家里看一部有关红军长征时候的电视剧。当她看到一名红军战士倒地后问我:“妈妈,叔叔怎么啦?”我告诉她:“叔叔太饿,晕倒了!”没有想到她一听这话,哇的一声大哭起来,赶快拿来她的饼干袋子对我说:“妈妈,快把我的小饼干给叔叔吃点儿吧!”我从来没有见她哭得如此伤心,鼻涕一把泪一把的。我在感动之余,费了很多口舌,告诉她那位叔叔是在表演节目,不是真得饿晕了,好不容易才安抚住她。
第二,利用角色互换法和谈心的方式培养孩子的爱心。美国着名心理学家霍夫曼通过多年的研究指出,移情是幼儿亲社会行为产生、形成、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因此,父母和孩子可以做互换角色的游戏,让孩子体验生活中不同角色的感受。让当“家长”的孩子做一些父母平时经常作的家务活,比如:扫地、洗衣服、择菜等;让孩子模仿平时父母照顾他(她)的样子来照顾父母,了解父母的辛劳。平时,父母可以向孩子讲述自己的生活感受及喜怒哀乐,让孩子了解父母的想法,比如:下班回到家,孩子主动帮助爸爸妈妈取拖鞋,爸爸妈妈就会很开心,很感动;相反,如果明知爸爸妈妈下班了,孩子却不理不睬只顾自己玩儿,爸爸妈妈就会很伤心。又比如:妈妈病了,孩子给妈妈端水送药,妈妈要表达自己高兴和感动的心情……只要父母善于在一些日常生活的细节中随时向孩子渗透积极的情感,就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久而久之,在孩子的心中就会自然而然地涌满关心他人、体贴他人的良好情感。
第三,借助于文艺作品培养孩子的爱心。父母可以为孩子选择一些富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儿童读物及好的影视作品,引导孩子效仿作品中人物的良好行为。
第四,通过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