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打群架(1/2)
第二天,赵小禹骑着摩托车把陈慧送到前进四队,他没有进村,在村口就让她下了车。
陈慧问:“九哥,是不是昨晚我爸和我二哥让你不高兴了?”
赵小禹没说话,摩托车在原地绕了个大圈,调头走了。
他没有即刻回家,而是去了县里。
在街上溜达了几圈,钻进录像厅看了一个武打片,之后去了叶春梅开的“建国综合门市部”。
叶春梅很高兴,但看出赵小禹有心事,询问了半天,赵小禹总是不说。
叶春梅的孩子已经3岁了,是个男孩,名字叫李佳铭,说话有点秃舌,叫赵小禹“夫夫”(叔叔)。
叶春梅的丈夫李建国去市场买了一条鲤鱼,和二斤猪骨头,准备招待赵小禹,但饭还没做熟,赵小禹忽然起身,说了声“我走了”,就急风愣怔地出了门市部,骑上摩托车呼啸而去。
他原本想和叶春梅说说心事,但几次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饭香味飘出来时,他忽然想家了,庄稼还没收完,他必须早点回去,他已经浪费了半天时间了。
一路疾驰,回到家,家里也正好开饭了,孙桂香却坐在门前的水泥台阶上哭着。
胡芳芳蹲在旁边给她拍着背,嘴里说着“阿姨不气”。
金海端着碗站在西厢房门口,眼睛忽眨忽眨地望着妈妈。
一只碗摔碎在当院,四周散落着饭菜。
赵天尧佝偻着身体站在孙桂香面前安慰着她。
“他瘫下这么久,心情不好,你就多谅解谅解他吧。”
“谁心情好了?”孙桂香转头望着胡明乐的房间大声说,“他一口饭也不吃,我就问他一句‘是不是饭不可口’,他就冲我发脾气,说我嫌弃他,让我喂他敌敌畏,还把碗摔了。我伺候你们一家老小,就伺候出这样的结果吗?”
赵小禹立刻明白了胡明乐的用意,这就是他所谓的“我会让她不再对我好的”,走到孙桂香面前:“妈,以后照顾胡叔的营生就交给我吧,你别管了。”
“你说话能不能过过脑子?”孙桂香气不打一处来,“你一个礼拜回一次家,我能靠得上你吗?他一个礼拜只吃一顿饭吗?”
赵小禹拍拍自己的脑门儿,意识到自己还是把问题想得简单了。
日子继续。
胡明乐仍在一意孤行地冷淡着孙桂香,孙桂香伺候他也就不那么上心了,大不了每天早晨去一趟,把尿盆倒了,打扫一遍家,不说一句话就走了。
送饭的时候,把碗扔在床头柜上就走,你爱吃不吃。
用她自己的话讲就是:“我就当喂着一头猪。”
只是每到周末,赵小禹回了家,孙桂香就让他给胡明乐泡泡脚,擦洗一下身子。
如果说孙桂香是在喂猪,那么赵小禹就是在褪猪。
他把胡明乐骨碌到床边,在床单上铺一块人造革油皮,再把胡明乐骨碌到油布上,脱得一丝不挂,舀一瓢温水浇在身上,骑上去就呼哧呼哧地搓了起来。
那时陈慧刚学会织毛衣,赵小禹就把她领回家来,让她教胡明乐织毛衣。
胡明乐倒也学得一丝不苟,技术越来越好,从一条发带织起,逐渐能织围巾,手套,帽子,后来就能织出完整的毛衣了。
他似乎找到了生活的乐趣,找到了存在的价值,每天从早织到晚,还不时地催促赵小禹买毛线,请更好的师傅来,他要学习更多的针法。
孙桂香本来也会织毛衣,但胡明乐不欢迎她,她也不想用热脸贴人家的冷屁股。
赵小禹请不到更好的师傅,就让陈慧学习更多的针法,陈慧每每苦着脸说:“九哥,我就是织着玩玩,你还真把我当师傅了吗?”
赵小禹拍拍她的肩膀说:“好妹子,你最聪明了,一学就会,耽误不了多少时间的。”
到了年底,胡明乐给家里的每个人都织了一件漂亮的毛衣,若干围巾、手套、帽子等,倒是省了孙桂香不少事。
不过那是年底的事,现在还没到年底。
农忙假过后,一年一度的秋季物资交流大会如期举行,农民们从四面八方涌来。
河蒲公社那条原本冷清的砂石街道,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放眼全是人。
街道两侧搭起了形形色色的帆布帐篷,卖各种吃食,还有一些娱乐项目,诸如打气球、套圈等。
远一点的洼地里也搭起了帐篷,有耍马戏杂技的,有玩飞车的,有表演歌舞的,大音箱里传出一阵一阵迪斯科音乐和操着普通话的吆喝声,欢呼声。
交流会为期一周,天天像过节,每天中午和下午放学,学生们就基本在交流会场上游荡着。
为了维持秩序,慕湖镇的两名警察也来了。
这天中午,河蒲中学的老师邬友为正在逛交流会,听到一个女人大喊:“抓小偷啊!”
他循声望去,只见一个小混混正在抢夺着一名妇女手里的钱包。
河蒲中学第一高手邬友为当即大怒,飞奔过去
陈慧问:“九哥,是不是昨晚我爸和我二哥让你不高兴了?”
赵小禹没说话,摩托车在原地绕了个大圈,调头走了。
他没有即刻回家,而是去了县里。
在街上溜达了几圈,钻进录像厅看了一个武打片,之后去了叶春梅开的“建国综合门市部”。
叶春梅很高兴,但看出赵小禹有心事,询问了半天,赵小禹总是不说。
叶春梅的孩子已经3岁了,是个男孩,名字叫李佳铭,说话有点秃舌,叫赵小禹“夫夫”(叔叔)。
叶春梅的丈夫李建国去市场买了一条鲤鱼,和二斤猪骨头,准备招待赵小禹,但饭还没做熟,赵小禹忽然起身,说了声“我走了”,就急风愣怔地出了门市部,骑上摩托车呼啸而去。
他原本想和叶春梅说说心事,但几次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饭香味飘出来时,他忽然想家了,庄稼还没收完,他必须早点回去,他已经浪费了半天时间了。
一路疾驰,回到家,家里也正好开饭了,孙桂香却坐在门前的水泥台阶上哭着。
胡芳芳蹲在旁边给她拍着背,嘴里说着“阿姨不气”。
金海端着碗站在西厢房门口,眼睛忽眨忽眨地望着妈妈。
一只碗摔碎在当院,四周散落着饭菜。
赵天尧佝偻着身体站在孙桂香面前安慰着她。
“他瘫下这么久,心情不好,你就多谅解谅解他吧。”
“谁心情好了?”孙桂香转头望着胡明乐的房间大声说,“他一口饭也不吃,我就问他一句‘是不是饭不可口’,他就冲我发脾气,说我嫌弃他,让我喂他敌敌畏,还把碗摔了。我伺候你们一家老小,就伺候出这样的结果吗?”
赵小禹立刻明白了胡明乐的用意,这就是他所谓的“我会让她不再对我好的”,走到孙桂香面前:“妈,以后照顾胡叔的营生就交给我吧,你别管了。”
“你说话能不能过过脑子?”孙桂香气不打一处来,“你一个礼拜回一次家,我能靠得上你吗?他一个礼拜只吃一顿饭吗?”
赵小禹拍拍自己的脑门儿,意识到自己还是把问题想得简单了。
日子继续。
胡明乐仍在一意孤行地冷淡着孙桂香,孙桂香伺候他也就不那么上心了,大不了每天早晨去一趟,把尿盆倒了,打扫一遍家,不说一句话就走了。
送饭的时候,把碗扔在床头柜上就走,你爱吃不吃。
用她自己的话讲就是:“我就当喂着一头猪。”
只是每到周末,赵小禹回了家,孙桂香就让他给胡明乐泡泡脚,擦洗一下身子。
如果说孙桂香是在喂猪,那么赵小禹就是在褪猪。
他把胡明乐骨碌到床边,在床单上铺一块人造革油皮,再把胡明乐骨碌到油布上,脱得一丝不挂,舀一瓢温水浇在身上,骑上去就呼哧呼哧地搓了起来。
那时陈慧刚学会织毛衣,赵小禹就把她领回家来,让她教胡明乐织毛衣。
胡明乐倒也学得一丝不苟,技术越来越好,从一条发带织起,逐渐能织围巾,手套,帽子,后来就能织出完整的毛衣了。
他似乎找到了生活的乐趣,找到了存在的价值,每天从早织到晚,还不时地催促赵小禹买毛线,请更好的师傅来,他要学习更多的针法。
孙桂香本来也会织毛衣,但胡明乐不欢迎她,她也不想用热脸贴人家的冷屁股。
赵小禹请不到更好的师傅,就让陈慧学习更多的针法,陈慧每每苦着脸说:“九哥,我就是织着玩玩,你还真把我当师傅了吗?”
赵小禹拍拍她的肩膀说:“好妹子,你最聪明了,一学就会,耽误不了多少时间的。”
到了年底,胡明乐给家里的每个人都织了一件漂亮的毛衣,若干围巾、手套、帽子等,倒是省了孙桂香不少事。
不过那是年底的事,现在还没到年底。
农忙假过后,一年一度的秋季物资交流大会如期举行,农民们从四面八方涌来。
河蒲公社那条原本冷清的砂石街道,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放眼全是人。
街道两侧搭起了形形色色的帆布帐篷,卖各种吃食,还有一些娱乐项目,诸如打气球、套圈等。
远一点的洼地里也搭起了帐篷,有耍马戏杂技的,有玩飞车的,有表演歌舞的,大音箱里传出一阵一阵迪斯科音乐和操着普通话的吆喝声,欢呼声。
交流会为期一周,天天像过节,每天中午和下午放学,学生们就基本在交流会场上游荡着。
为了维持秩序,慕湖镇的两名警察也来了。
这天中午,河蒲中学的老师邬友为正在逛交流会,听到一个女人大喊:“抓小偷啊!”
他循声望去,只见一个小混混正在抢夺着一名妇女手里的钱包。
河蒲中学第一高手邬友为当即大怒,飞奔过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